五年级数学教学教案5篇

时间:
Monody
分享
下载本文

能体现教师教学思路和创新点的书面计划,往往是经过多次修改的优质教案,​,通过反复制定教案,教师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下面是69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五年级数学教学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五年级数学教学教案5篇

五年级数学教学教案篇1

设计说明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求图形面积的方法,积累了一些求图形面积的实际经验,针对学生的学情,本节课是这样设计的:

1、通过具体情境提出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问题。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复习这些知识时,逐步将问题转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上,从而使学生感到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也容易引起他们认知上的冲突。

2、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导方式。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遵循了概念教学的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现已有的知识表象,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和推理,概括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3、满足不同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灵活多样的.练习,巩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方格纸剪??

学生准备硬纸板做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尺剪??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公园里的一块长方形空地的示意图:长10米,宽6米。

提出问题:同学们,公园里有一块空地要进行绿化,你能算出这块空地的面积是多少吗?

生:10x6=60(平方米)

师:除了用计算的方法,我们还有其他的方法得到图形的面积吗?

生:数方格。

2、出示空地中间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区域,底边6米,斜边5米,高3米。

提出问题:这块地是什么形状的?你们能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它的面积吗?

3、学生回答后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对主情境加以修改,先来复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同时又巧妙地引入新内容,激起学生的大胆猜想,体现出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积极性。

猜想尝试,获取新知

1、出示教材53页问题一。

师:我们会求什么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求图形的面积?

学生讨论,猜想求这块空地面积的方法。

预设

生1: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因为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也是对边相等。

生2:把平行四边形的相邻的两边相乘。

过渡:究竟哪种方法可行呢?我们该如何来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呢?

2、借助方格纸数一数,比一比。

师:以前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那么用这种方法能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1)请大家仔细观察方格纸上的两个图形,数一数。

(2)得到结论:长是6米,宽是5米的长方形面积时30平方米,而底边是6米,斜边是5米的平行四边形所占的小方格数不够30个,也就是不足30平方米,我们不能用邻边相乘的方法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提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你是怎样数出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18=6x3,其中18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6和3分别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提问:难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用底乘高来计算吗?我们会求长方形的面积,你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吗?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了图形的面积,这种方法是学生熟悉的、直观的计算面积的方法。同时呈现两个图形,暗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为下面的探究做了很好的铺垫。

3、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下面我们来剪一剪、拼一拼。看看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究竟有怎样的联系。(出示课堂活动卡)请大家根据课堂活动卡来完成活动。

(1)质疑:上面的'方法有一个相同之处,都是沿高剪开。为什么一定要沿高剪开呢?

释疑:只有沿高剪开,才能出现直角,才能拼成一个长方形。

(2)师生共同总结。

①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了长方形。

②剪拼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相比,面积不变。

③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3)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长x宽,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x高。

字母公式:s=ah。

(4)梳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

师:刚才大家在剪拼的时候,都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了长方形,你们为什么都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呢?

(学生汇报)

师小结:同学们总结出的方法,其实就是数学上的转化法。通过转化,我们可以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解决新问题。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我们可以应用这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间,使学生在剪、拼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中理解、掌握平行四边形与转化后的长方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探索活动中,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同时也使学生学到了怎样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

五年级数学教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

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3.5元=3元5角

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

(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扩大10倍3 5角

× 3 × 3

1 0. 5元1 0 5角

缩小到它的1/10

105角就等于10.5元

(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0.7 2

× 5

3. 6 0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0. 7 2扩大100倍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4)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 3.5

× 2

2.7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7 ×4 0.7×4 25×7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l专项练习练习一4

二、运用

1、填空。

4.5 ( ) 0 .7 4 ( )

× 3 × 3 × 2 × 2

( ) 1 3 5 ( ) 1 4 8

2、做一做书p2

三、体验:(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练习一1、2、3个人修改

口算:

70×30

45×100

5.6×10

7.3×1000

0.75×10

0.008×100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板书设计:小数乘整数1

3.5元3 5角

× 3 × 3

1 0. 5元1 0 5角

例2

0. 7 2扩大到它的100倍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教后反思:

学生基本能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但是在计算完后小数点经常点错。下节课要进行专项练习。

五年级数学教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上)第99-100页。

教材分析:

“可能性”的教学,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本节课的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词语(如“一定”“不可能”“可能”“经常”“偶尔”等)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还要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

教学目标:

1、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及它们的关系,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能根据指定的要求,设计公平的游戏方案。能对简单事件的可能性做出预测。

3、培养概率素养,增强对随机思想的理解。培养公正、公平的意识,促进正直人格的形成。

4、在游戏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及它们的关系,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

游戏公平性的判断,设计公平的游戏方案,能对简单事件的可能性做出预测。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实验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cai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盒子各一个、每小组准备一枚硬币和活动记录表一张、全班学生名单(课前把每个学生的名字写在小纸片上折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校一年一度的秋度趣味运动会就要在11月下旬召开了,在这次趣味运动会上,我校设计了这些活动项目,请看大屏幕——足球赛、跳棋比赛、老鹰捉小鸡、摸球。为了这次运动的成功举办,老师们正在设计各项活动的规则,同学们也积极地进行训练,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那热闹的场面吧——(课件显示:足球赛场面)

二、自主探究,深入体验:

1、你认为抛硬币决定谁开球公平吗?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过渡并揭题:我们在抛硬币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正面,也可能会出现反面,所以这是一件不确定的事,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

2、既然大家都认为是公平的,请你想一想,正面朝上的可能性用一个什么样的数表示合适呢?

如果用一个简单的分数表示就是……(1/2)

那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

3、如果抛10次,你认为正面朝上的次数可能是多少?还可能是多少?如果抛40次呢?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研究,认为抛硬币的方法来决定谁先开球是公平的,下面我们来玩一玩。

4、小组合作: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①6人一小组分工合作。其中:

1人抛硬币;1人报抛的结果;1人监督报的是否正确;

1人用“正”字法填写记录表;1人监督填写的记录表是否真实;1人向全班汇报小组实验情况。

②每组抛40次,抛硬币时高度适中,不要用力过猛。

③思考:正面朝上的次数与总次数之间的关系。

5、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抛的结果,教师填写表格。

组别抛硬币总次数正面朝上的次数反面朝上的次数

通过观察这个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正面朝上的次数与反面朝上的次数相等吗?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

6、我们继续抛下去,会是怎样的一个结果呢?历史上很多科学家也做过这样的实验。(课件出示)

随着抛掷次数的不断增加,正面朝上的次数有什么特点?

三、联系实际,理解应用:

1、三人跳棋赛

这样设计转盘公平吗?怎样设计这个转盘才公平?

是这样吗?为什么这样是公平的`?

如果,转动转盘90次,估计大约会有多少次指针是停在红色区域?说说你这样估计的理由。

2、老鹰捉小鸡

你们玩儿过吗?怎么玩儿的?

我们学校是这样设计游戏方案的(课件出示):

6名同学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老师分别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盒子各面分别写上1,2,3,4,5,6。每人选一个数,然后任意掷出盒子,朝上的数是几,选这个数的人就当“老鹰”。

你认为选哪个盒子做游戏公平?

我们也选6名同学下课了做这个游戏吧!选谁呢?这样吧,我们抓阄来决定吧。你认为抓到你的可能性是多少?(指名回答)

四、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摸球:

课件呈现画面:个黑球,个蓝球。

(1)你认为摸到黑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2)摸到黑球的可能性是1/10,桌子上该怎么放球?

(3)摸到黑球的可能性是蓝球的1/2,桌子上该怎么放球?

五、回味新知,反思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生活中也有一些可能性事件,有些是公平的,有些是不公平的,希望同学们都做一位有心人,认真观察,到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数学知识。

板书设计:

可能性

1/2黑:

1/3蓝:

可能性:黑球是蓝球的1/2

五年级数学教学教案篇4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梯形的特征,学会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经过猜想、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剪刀各种梯形图片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回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简单说一说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出示教材59页例题情境图)这是一个堤坝的横截面,它是什么形状的?想一想,我们如何求它的面积?(学生说想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旧知,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大胆提出猜测,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使学生明确探究的目的与方向。

实践交流,探索新知

1、转化梯形。

师:我们已经会算哪些图形的面积了?你能把梯形转化成哪种学过的图形?

学生拿出梯形,小组之间合作,尝试把梯形进行转化,师巡视指导。

2、汇报展示。

师:请你们把转化的成果展示出来,再说说转化的过程

方案一: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下图:

师: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什么关系?

预设生

1: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

生2:梯形的高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生3:梯形的面积等于所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方案二:把一个梯形拦腰划分为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下图:

师:在这种转化方法中,得到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梯形有怎样的联系?

学生发言后师指出:梯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梯形的上、下底之和,高是梯形高的一半。

3、推导公式。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把梯形转化成了学过的平行四边形,还知道梯形与所拼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你能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出梯形的面积吗?

根据方案一引导学生说出:由于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2,而平行四边形的底是梯形的上、下底之和,高与梯形的高相同,所以梯形的面积等于(上底+下底)x高÷2。

(1)请学生说说公式中每一步的意思。

(2)字母公式的写法。

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表示梯形的上底,用b表示梯形的下底,用h表示梯形的高,则s=(a+b)xh÷2。

(3)请学生填写教材上的问题,用文字和符号两种方式表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4、完成教材59页问题一。

(1)提问:求堤坝横截面的面积就是求什么?需要知道哪些条件?用到什么公式?

(2)请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是这一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后,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让他们掌握主动探索、大胆猜测、积极验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相互合作、主动探索,真正处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新知、旧知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整个过程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使学生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60页“练一练”4题。

找准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量出长度,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2、完成教材60页“练一练”5题。

引导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利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即(上底的根数+下底的根数)x高的根数÷2,就能得到这堆圆木的根数。

设计意图: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精神的体现。练习题的设计,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既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有综合性的题目,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堂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在探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了多种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而且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许多的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60页“练一练”2、3题。

五年级数学教学教案篇5

教材说明

“数学广角”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单元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标准》中指出,第二学段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数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有了初步体会,特别是在一年级上册认数的时候,教材在“生活中的数”版块中就已经出现了像邮政编码、门牌号、车牌号这样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本单元就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简单的数字编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字编码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比如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在这些号码中都蕴含着数字编码的思想,同时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运用数字或者符号来描述事物,可以比较简洁、准确地表示出事物蕴含的客观规律,也便于我们分类查询和统计。

在这一单元我们主要是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向学生渗透数字编码思想,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并通过实践活动加以应用。教材首先从老师点名的情境引入,说明我们可以用数字编码来区分班上的每个学生。接下来,例1和例2通过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等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与含义,了解身份证号码中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例3和例4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两个实践活动来运用数字或字母进行编码,加深对数字编码思想的理解。例3是让学生给学校的每一个学生编一个学号,例4是让学生给班里或学校图书角的书籍编一个书号,和例3相比,更复杂一些,是用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进行编码,这种编码在生活中也是处处可见,比如汽车的车牌号、火车的车次、飞机的航班号以及商品的`型号等,从而体会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建议

1. 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数字编码是一种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初步体会数字编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学生只要能从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等具体实例中初步了解蕴含其中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出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并能在实践活动中加以应用就可以了,并不要求学生掌握编码中每个数字的信息和含义。另外学生在实践中可以有不同的编码方法,教师要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并且要放手让学生亲身去体会、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只是在必要时给以一定的点拨、引导。

2.本单元内容可用3课时进行教学。

1.情境图。

教材首先由学生非常熟悉的老师点名的生活情境来引入,然后小精灵提出问题:“如果不叫姓名,还能怎样来区分班上的学生呢?”从而引起学生的讨论:还可以用编号的形式给每个学生编个号码。接下来,教材说明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探讨用编号的方法来区分班上的学生。这样引出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这部分内容也可以结合后面的例1来教学,教师课前可以让学生先收集一些由数字组成的号码,如车牌号、邮政编码、电话号码等,然后在班上交流和汇报,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课件再来展示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这些数字编码现象,比如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通过这些生活中广泛存在、学生熟悉的素材来引出数字编码,使数字编码这个看似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和有趣,这样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当老师提出学生能发现这些数字编码中的“秘密”时,也就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2.例1。

例1是通过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和含义来初步体会数字编码的方法,同时通过邮政编码在信件传递中的功能初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教材首先由编辑室经常收到全国各地读者的来信这个生活中的情境来引出,让学生思考:你知道这些信件是怎样传递的呢?接下来,教材用一组连续的示意图展示了信件传递的过程:先是一个小女孩把信件投入邮筒中,然后邮局(所)把收集起来的信件通过机器分拣,机器能根据每封信上面的邮政编码进行分类,再把信件传递到收信人所在地的邮局,最后由邮递员根据具体的地址来投递信件。了解了信件传递的过程后,小精灵给同学们提出了问题:你知道本地的邮政编码吗?你想知道这些数字是怎样编排的吗?引导学生来探索邮政编码中数字编排的结构和含义。

邮政编码是代表投送邮件的邮局的一种专用代号,也是这个局(所)投送范围内的居民与单位的通信代号。教材这里呈现了一个标准信封的正面,并向同学们介绍了邮政编码的结构:邮政编码由6位阿拉伯数字组成,如448268。它的前两位数表示省、自治区、直辖市,如44表示湖北省;第三位数表示邮区代号,如448表示湖北省荆门邮区;第四位数表示县(市)的编号,如4482代表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邮局;最后两位代表邮件投递局(所),所以448268表示的就是——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五里邮电支局的投递局。同样,邮政编码100009表示的是——北京市东城区地安门邮电局的投递局。了解了邮政编码的组成,接下来介绍邮政编码作为我们国家的邮政代号在信件传递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教材通过小精灵揭示:有了邮政编码,机器就能对信件进行分拣,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信件传递的速度,从而让学生体会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结合例1后面的“做一做”,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调查、收集一些邮政编码,如学校所在地的邮政编码、父母单位所在地的邮政编码、爷爷奶奶住址所在地的邮政编码等。并要求学生设法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与含义,如向邮局工作人员或邮递员咨询、查阅邮政编码书籍等。在学生汇报了收集的邮政编码后,老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信件是怎样传递的吗?让学生在调查的基础上展开讨论,等学生发表完意见后,老师再进行补充或总结。这里可以利用教材的示意图来介绍,也可以设计多媒体课件或动画动态地展现信件传递的流程。

学生了解信件的传递过程后,老师接着提出问题:我们收集了这么多邮政编码,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机器怎么能根据邮政编码的数字进行分拣呢?这些数字又是怎样编排的呢?让学生先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收集来的邮政编码的相同点:同一个省、市的邮政编码前面有几位是相同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或是调查的结果来讨论邮政编码的数字编排的结构和含义,如果大部分学生课前已经了解了邮政编码的组成,老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的一个邮政编码来进行说明,比如学校的邮政编码的组成。如果学生有困难,老师可以在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看法后,结合教材给出的邮政编码的结构图具体说明它的组成,也就是每个数字代表的含义。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某个邮政编码给出它的组成,在小组中相互说一说。

如果学生课前没有调查,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说说自己的猜想,然后老师再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说明邮政编码的结构和组成(可配合多媒体课件),最后再结合邮政编码的结构图具体说明。了解它的组成后,再让学生试着就某个具体的邮政编码给出具体的说明,比如结合例1下面的“做一做”,再让学生说一说学校的邮政编码是怎样组成的。

了解了邮政编码的组成后,让学生思考一下邮政编码在信件传递中所起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先互相交流讨论一下,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再进行总结。

五年级数学教学教案5篇相关文章: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5篇

3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一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教案5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推荐5篇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7篇

五年级语文教案优质8篇

五年级语文教案最新8篇

五年级语文教案模板7篇

五年级语文教案推荐8篇

人教版上册五年级语文教案6篇

五年级数学教学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1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