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教案推荐8篇

时间:
Kris
分享
下载本文

为了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教案中应设定合理的课堂目标,反思性强的教案,鼓励教师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69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五年级语文教案推荐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五年级语文教案推荐8篇

五年级语文教案篇1

教学要求

1、抓住课文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睹物思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抓重点词句、指导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2、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理解“一望无边、左邻右舍、念念有词”等词语。

3、学习课文第1段。

教学准备:课文中的插图、生字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出示荷花图,音乐、引入)同学们,盛夏季节,当你看到一池色泽碧绿、青翠清凉的莲叶时,你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

2、是呀,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看了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这一池青青的莲叶,勾起了我无限的思念与遐想,使我的眼前渐渐地浮现出了祖母那慈祥的、淡淡的笑脸,使我生出了许多感动。到底令作者感动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课文《莲叶青青》,到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

3、齐读课题。生:莲叶青青(读出色彩的碧绿给人以清凉的感觉再读莲叶青青)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2、解决上面质疑中容易解决的问题。

三、检查读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练读。

2、分自然段读课文。

3、再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反馈学习情况。

3、各个小组修改各段意。

4、重点引导朗读描写“祖国”喜爱莲叶的语句。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定小组朗读第一段。

2、自主学习第一段,并针对第一段提出质疑。

3、我喜欢莲叶吗?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喜欢,我生出了许多感动,心里急急忙忙地寻找着合适的句子。)

4、那么,为什么作者偏偏找不到自己要的诗句呢?

5、你知道我的心事是什么吗?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五年级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并且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表演课本剧。

3、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晏子反驳的话,体会他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沉着睿智、机智灵活,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

4、初步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认识简单的推理。

5、激发学生为维护国家尊严而挺身而出,据理力争的爱国情感和懂得尊重他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晏子反驳的话,体会他的沉着睿智、机智灵活,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认识简单的推理。

教学设计:

一、简介背景,揭题。

距今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而齐国的强大离不开一个人,此人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子。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向大家介绍一下晏子。揭示课题,理解“使”、“楚”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

2)根据课文内容,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事,都是什么事?

3)将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交流以上问题。

1)学生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音,全班交流。

2)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学生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3)提出不懂的词和句,师生一起讨论交流。

三、深入探究课文,突破重难点。

1、默读课文,思考并勾画理解:

1)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可启发学生联系课文有关句子与背景,作深入地探讨。楚国国势强盛,有吞并各国的野心。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显示国威,就是要吓倒齐国,使齐国臣服。

2)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从第三、四、五自然段中画出晏子言行的句子,可引导学生把楚王三次对晏子的侮辱连起来,做比较、分析,梳理出楚王策略和情绪的变化。第一次,就晏子身材矮小发难,这是抓住晏子体形弱点进行侮辱,楚王心中很得意。第二次,楚王以貌取人,加大侮辱的程度,辱骂晏子无能,侮辱点由外而内,由晏子个人延伸到齐国,楚王心中已经恼怒。第三次,在前两次失败后为挽回面子所作的更重的辱骂,采取迂回战术,不再直接对晏子,而是虚拟捉盗贼事件侮辱齐国人的人品,楚王心中既得意又狂傲。

3)晏子是怎样反驳的?

晏子第一次对楚王侮辱的反驳:不是直白地表示不钻洞,而是用无漏可击的推理判断让对方服输。“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先肯定两点:一是“这是狗洞”,二是“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进而依两个肯定的判断让楚王去推理,使楚王不得不大开城门迎接晏子。第二、三次反驳可由学生独立地领悟。要鼓励学生有创意地理解,以发展思维的独创性。比如阅读晏子第二次反驳,可能有的学生会领悟到,晏子反驳不仅有力,而且很艺术。楚王说齐国没有人,是指没有人才。晏子以故意没听懂以及夸张和取笑的方法反驳楚王。当楚王更明确侮辱晏子和齐国时,晏子装作为难,提出撒谎和说实话的请求,然后用贬低自己为“最不中用”的人,鞭挞楚国为最下等国家。这中间有装傻、自贬、取笑、卖弄,在嘻笑之间一步一步地把楚王引到尴尬的'地步。第三次反驳更为艺术,采取将计就计的办法,不揭露楚王的栽赃,而是以橘生淮南淮北结不同果实为例,说出一个结论:水土不同,结果不同。再用这个事实去评价盗贼这件事,这是守中有攻:楚国是生养盗贼的国家。

2、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3、全班交流。(指定一个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

4、楚王听了晏子的话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只好”这样做?

楚王在才智过人的晏子面前弄巧成拙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对晏子毫无办法,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5、为什么楚王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楚王领教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不敢再生侮辱、取笑宴子的念头了。

6、小结:楚王仗势欺人,想显示一下自己国家的威风,侮辱晏子,实质是侮辱与楚国平等的齐国,晏子每次都能因势利导,逼楚王于被动地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5、进一步理解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什么重要意义,给予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

6、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可以边讲课文,边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可以学完三个小故事后,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表演《晏子使楚》的故事。

学生分组表演,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可从语言、神态、动作等几方面评价。

作业设计:

必做题:

1、生字组词

2、把晏子使楚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选做题:

小组合作表演课本剧。

实践创新作业:

收集晏子的故事。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楚王钻狗洞下等人押强盗晏子

(失败) (胜利)

狗国 下等国生盗之国

五年级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积累表示时顺序的词语。

2、让学生认识、理解、积累表示转折关系的词语。

3、读懂短文意思,了解读书方法。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习积累,养成自由表达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通过自主认读学字学词,在互相交流中积累词语,并弄清词语的含义。通过读短文引导学生感悟读书的妙处,激发读书的兴趣。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指名认读,正音。

2、想一想从各组词语中发现了什么?(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

(1)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只是表示不同的时间。

(2)横着读每一行词语时,左右两侧词语是一一对应的,表示同一时间段。

(3)竖着读每一行词语或横着往下连读每一行词语时,会发现表示时间的推移。

3、小组交流。

4、同桌互读,全班齐读。

5、拓展:边读边想象画面。

二、读一读,用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1、自由读句子

2、读通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想一想这三句话有什么共同特点?

3、小组交流

第一个句子去掉”却”字,感觉和原句有什么不同?(表示转折和强调之意)

鼓励学生自己朗读,体会另外两句话中加点的词语的作用。

4、全班交流(几个表示转折的词语能互相换位置吗?)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6、在学过的'课文中,再找找这种形式的句子,体会表达效果。并会自己选词造句。

三、读一读,记一记

1、自由读古诗文名句。

2、教师简单介绍含义。

3、练习背诵

第2课时

教学设计:

读一读

1、自由读短文,想一想读书有什么”妙”?

2、把稳重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小组交流。

3、鼓励学生质疑,组织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弄懂词意,如”不得要领””对质””逸闻轶事””故作高论”等。

4、引导学生再读,讨论交流:短文主要内容是什么?你对题目的理解是怎样的?

5、默读思考:读书究竟有什么妙处?把印象深刻句子画下来,谢谢自己的感受。

6、全班交流。

五年级语文教案篇4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所讲的故事,并从中体会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2.知道课文哪些内容围绕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详写。学习这种表达中心思想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常用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课文表达中心的写法。

教学难点课文中三次出现“俺是中国人,俺爱中国!”理解“俺”每一次的感受。

教学时间2课时。

板书设计

俺是中国人一笔一画地写,一遍一遍地读(火热真挚)

俺爱中国大声整齐继续更起劲(很有感情)

原来都是日本伟人

现在都是中国伟人(眼睛湿润)

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谊

作业设计:

课内:誊写词语、组词、理解课文后填空

课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初识文意;教学字词;朗读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审题:难忘的一课。设问:谁给作者上的难忘的一课呢?这难忘的一课的内容是什么呢?为什么这么令人难忘呢?这些问题大家想不想知道啊?请大家赶快打开课文。

二、范读课文,初识文意

老师范读,同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位船员在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上了一节令他终生难忘的语文课。)

三、同学自同学字、词和课文

1.按生字表自同学字。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词语。读课后词语。

2.读通课文,考虑:①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四、检查掌握情况

1.字音:指名拼读,直读生字,注意纠正。

2.字形:说说易错的字,易错的地方。

如:“葛”注意笔顺,与“蔼”区别。“崇”与“祟”的区别。

3.词义:结合课文理解。

4.读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讨论。

5.指名读课文,回答刚才的问题。

五、朗读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再问:难忘的一课是什么内容?(俺是中国人,俺爱中国!”)

那么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请你划出来,并读一读。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安排作业

1.誊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质疑,做标志。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讲读课文;总结全文。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

同学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一)谁来说说“难忘的一课”是怎样的一个故事?(注意说明时间、地点。)

那么这节“难忘的一课”是什么内容?

“俺是中国人,俺爱中国!”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3次)

(二)三次出现在什么地方?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划出来。

请同学自身读一读这句话出现的地方?怎样出现的要读出来。

二、读讲第一次出现

1.指名读出这句话出现的地方。

2.问:老师是怎样写的?(一笔一画,认真费劲。)

从这“一笔一画”、“认真费劲”你看出什么?是怎样体会的?说明什么?“俺”这时是怎样的感受?

(“光复”不久,老师就把自身刚刚学会的祖国文字教给同学,体现了对祖国的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5自然段),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三、读讲第二次出现

1.自身朗读第二次出现的地方。

2.问:他们是怎样朗读的?划出这些词语。

(严肃认真,富有感情,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

3.谈谈你的体会,你的理解。

重点理解:“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

“火热的真挚的心”指的是什么?(强烈的、深厚的爱国之情。)

4.“俺”这时有什么的感受?(感动)

5.进行感情朗读训练。

四、按刚才学法学习第三次出现

1.指名读。

2.考虑:“俺”是怎样说的?为什么“激动”?

3.“俺”这时是怎样的感受?(激动,被这种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所深深感动。)

4.理解最后两句话的含义。

问:“俺”这时的全部感情是什么?(浓烈的爱国情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

5.朗读训练。

五、朗读全文,总结提高

1.说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

(表达了台湾人民及作者的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2.围绕这个中心,课文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为什么要这样布置?(为了突出中心。)

3.朗读三次出现的“俺是中国人,俺爱中国”所在的句子,体会思想感情。

六、总结深化

“一国两制”的政策使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到祖国怀抱;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俺想,台湾人民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回到祖国的怀抱。因为俺们都是中国人。

五年级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初步认识借物抒情的方法。学习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体会作者对高粱的深厚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

了解高粱根的特点。

教学难点:

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根据题目、插图,激发兴趣。

出示高粱的图片,以题目为切入点:“你们见过高粱吗?高粱是北方较常见较普通的农作物,高粱究竟是什么样的?”

引导学生看图,了解高粱的特点——结合初读课文,说一说。

①把图中的“根”放大,可据此猜测课文描写的重点是高粱的哪一部分。

②接着从“情”字入手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在高粱的后面加个‘情’字?作者对于这种北方较普通的农作物又怀着怎样的感情?”

二、自学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1.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1)了解作者描写了高粱的哪些特点,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和同学交流看法。

(3)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2.自读课文,不理解的词语画下来,查字典,不懂的提出来,学生互相解答。

三、个人阅读与讨论结合。

1.轻声读课文,结合插图。

①想想课文描述了高粱的哪些方面,重点写什么?(在书上批注)

②课文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可让学生讨论)

板书:神圣 敬佩

2.重点阅读要求:默读文章的重点部分(3—5段),概括出高粱根的特点、作用,并画出相关的句子,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先独立阅读,思考→画批重点→在小组内交流体会→全班交流。

3.总结学生交流的结果:高粱根的特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长着很多气根;二是很苦;三是扎得很深。

①教师可启发学生根据高粱生存的环境,结合整体形象来理解:提问:为什么在土地十分贫瘠的雁门关脚下,高粱还能长着“正直的`秆子和硕大而血红的穗头?”

读重点句,体会,然后有感情地读,与作者的情感相沟通。

②“尤其使我惊异的是高粱的根,它不但在看不见的地下扎得很深很深,而且在高粱秆的下端离地尺把高的关节处,向下长着许多气根,有点像榕树的根,用手摸摸是那么坚韧,像鹰爪一样,它们强有力地抓住土地,仿佛擒拿住一个庞大的活物。

学生体会出:这句形象写出了高粱根的特点,它不仅在地下扎得很深,而且高粱秆的下端还长着气根。作者用了比喻句,先把气根和“榕树的根”比较,再用打比方的方法,说气根“像鹰爪一样”抓住土地,说明气根的坚韧;说气根“仿佛擒拿住一个庞大的活物”,说明气根很有力。上述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气根的韧性及深深抓住土地的力量很大。

③带着这种体会,读一读,赛一赛,看谁能把高粱根的特点读出语气来。

四、深入理解比较,概括表达方法。

默读分、二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思考讨论。

①高粱在我心中有着怎样的地位,为什么?(抓“神圣”和高粱与“我”和故乡人们的关系来看)

②高粱对“我”的影响是什么?“对”对高粱有着怎样的感情?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自己读、指名读。

五、总结。(鼓励学生按照黑板上的板书,总结中心)

作者通过描写高粱,尤其是高粱根的特点,抒发了对高粱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它坚韧不拔的品格的赞美。

五年级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2.激发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

重点难点:朗读课文,在读中感受白鳍豚的特点

教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

2、口述课文的内容

二、精读感悟

是从两个方面来介绍白鳍豚的:

第一至七自然段介绍白鳍豚是哺乳动物而不是鱼;

第八、九自然段则介绍白鳍豚的进化过程,表明它是原始鲸类的活化石。

1.第一部分的学习,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设计表格,来比较分析白鳍豚和鱼类的区别。

在学生引用相关语句的时候,教师要相机进行说明方法的指导。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作比较。

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去读,在读中感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体会作者这样进行比较的好处,使大家对白鳍豚有更深的印象。

2.第二部分的学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白鳍豚演讲团”的活动,让学生把自己当做白鳍豚,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进化过程。在活动中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说明方法的目的。

3.课文学完后,可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这课文的说明方法与《生态金字塔》有什么异同?

三.朗读记忆,拓展延伸

1.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白鳍豚在哪些方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再把这些句子读听,比赛看谁能把他读的快速记下来。通过这样的.形式,将枯燥困难的背诵变得有趣而简单。

2.教师可出示有关白鳍豚的资料袋,引导学生对白鳍豚的知识进行探索,并激发学生以“白鳍豚的自述”为题写一关于白鳍豚的短文。

四.资料

白鳍豚哺乳纲,鲸目,淡水豚科。体长1.5~2.5米,嘴长约30厘米;上下颔共有130多枚圆锥形的同型齿。头圆有短颈,有背鳍。体背面淡蓝灰色,腹面白色,鳍白色。以鱼类为食。栖息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洞庭湖、鄱阳湖及钱塘江也有发现。冬季常三五只成群。能发超声波,有回声定位能力。是特产珍贵动物,数量稀少,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附板书设计:

五年级语文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能产生阅读四大名著的兴趣,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

2.能感受阅读的快乐,和同学交流阅读的收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诸葛亮足智多谋,运筹帷幄;黑旋风李逵鲁莽刚猛,是个大孝子;齐天大圣孙悟空神通广大;大观园里的林妹妹多愁善感……这节课,就让我们漫步中国古典名著长廊,走近这些人物,品读精彩故事。

二、忆经典,说感受。

1.猜一猜。

事事齐全说汉高。(打《三国演义》一人名)谜底:刘备

借问酒家何处有。(打《红楼梦》一人名)谜底:探春

我有心得。(打《西游记》一人名)谜底:悟能

绿化北京。(打《水浒传》一人名)谜底:燕青

2.读课题。

同学们,文学的经典王国里有那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让我们一起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

三、读经典,习方法。

(一)读《西游记》节选。

1.默读《西游记》节选《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小组讨论:(1)铁扇公主和牛魔王不肯借扇子的原因是什么?(2)各用一个字概括三次借扇的.方式方法,并说出每次的结果。(3)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全班交流,总结概括。

(1)不肯借扇子的原因。

铁扇公主:孙悟空坑害了自己的儿子红孩儿;牛魔王:害子之恨(次要),欺妻之恨(主要)。

(2)第一次借扇:逼;结果:假扇越扇火越大。第二次借扇:骗;结果:被牛魔王变猪八戒骗回。第三次借扇:打;结果:自愿送出扇子灭火。

(3)人物形象总结示例。

孙悟空:机智、聪明、变化无穷、有法力。

提示: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的概述感受人物形象。

(二)拓展阅读《西游记》节选《大战红孩儿》。

思考:唐僧最终被劫走,红孩儿的阴谋之所以得逞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西游记》以奇妙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奇无比的世界。

(三)了解《西游记》。

1.看封面,了解作者。

师:刚刚我们读的文章来自《西游记》,从这本书的封面上可以知道,它的作者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谁能说说自己对吴承恩的了解?

全班交流反馈。

2.读目录,了解内容。

师:我们一起翻开书,看看目录,这本书总共有多少回?哪位同学能把这本书的内容概括一下?

3.学生交流。

(《西游记》写的是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师徒四人和白龙马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了真经的故事。)

师:是啊,他们一共经历了八十一难,最终“径回东土,五圣成真”。同学们读完后有什么感想?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奇、妙等)

总结:西天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大都是由动物变化的妖怪带来的。性格各异的师徒四人克服重重困难,与这些妖魔鬼怪作斗争,最终取得了真经。这部小说通过大胆、丰富的艺术想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创造出一个神奇的神话世界。

四、用方法,爱阅读。

1.阅读《红楼梦》节选。

2.写读后感。

当我们读到精彩的内容,感想比较深刻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读后感来把读书的情况记录下来。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笔记本写好读后感。

五、爱阅读,伴成长。

1.推荐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

学生交流反馈。

2.说说自己的读书计划。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阅读技巧,学生能更顺畅地阅读名著,更深入地了解其语言表达特点,能真正融入其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五年级语文教案篇8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感情细腻、真挚的现代诗。本诗以一位母亲的口吻,叮嘱即将远行的孩子戴上故乡的斗笠,表达了深深的母爱、浓浓的乡情。尤以诗句“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回旋反复吟咏,奈人寻味。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生字“笠”,正确规范地书写“笠、戴、蘑、菇、袭、熄”,自主积累“我的词语库”。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艺,感悟诗中浓浓的乡情,暖暖的母爱。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读文,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意,感受母爱。

激发学生感激母亲、热爱母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文本感受母爱,从生活的点滴体验亲情的无处不在及伟大。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读生词。

2.配乐朗读课文。

3.谈读文的感受——母爱。

二.品读课文,感悟情感。

1.组织自学。

2.汇报自学。

集体交流,师随机指导,读中感悟:

a.你觉得“编进的鸟鸣”会有怎样的声音?读到这里你的脑海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b.“故乡的声音”会是怎样的?诗句让你想起了怎样的情景?

c.在你心中“明月”、“不熄的灯”可以干什么?有何作用?(带来光明、温暖、信心、勇气等允许学生畅谈,引导学生感受孩子是母亲的希望,其中渗透着浓浓的母爱。)

d.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诗节。

3.借助课文结构图师生合作背诵诗歌。

三.联系生活,升华情感。

1.讨论:本诗为什么以“斗笠”为题?(一物寄情深)

2.说一说:生活中哪件事物令你想起浓浓的亲情?

(每天的营养早餐、整洁舒适的卧室、凝聚爱心的药丸、温暖贴心的毛衣……)

3.齐读《游子吟》交流:我们可以为父母做些什么?

(感受母爱,感谢母亲,激发热爱父母、孝敬父母的情感。)

四.实践作业。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搜集阅读有关亲情的文章、诗歌。

(推荐:《同步阅读》之《慈母情深》、《我的母亲》等)

3.有兴趣的同学可选一个体现母子情的事物,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自创诗歌。

备课参考

让诗歌点亮读者的眼睛——谈五年级上册《斗笠》的创作与欣赏 《斗笠》这首小小的诗歌于20xx年6月16日在《人民日报》发表后,引起了一些反响。

不少读者来信告诉我,这首诗歌像一粒小小的石子,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激起了波澜,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年母亲节,我站在母亲的遗像前,对母亲产生了深深的思念。母亲含辛茹苦拉扯大我们姊妹6个,她那普通而闪光的一生,常常感动着我。怀着对故乡和母亲的深深思念,我想创作一首反映故土情结和母爱的小诗。有了,就要选取一个小的角度,把一个大的浓缩在一个小的载体上。想来想去,觉得用故乡的斗笠来反映这一最具代表性。由于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和长期生活的积淀,一个个新鲜的画面、一个个新奇的意象便涌流在我的笔端,我激动得不能自已,便一口气写出了小诗《斗笠》。

?斗笠》这首诗并不长,只有五节二十行。它的.内容也并不复杂,写了儿子在离开家乡的时刻,母亲没有什么好礼物相送,只吩咐儿子戴上一顶斗笠。然后,由斗笠生发开去,把故土情思和母爱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一位母亲崇高而伟大的胸怀,展现了一位母亲崇高的思想境界。

一首如此简单的小诗,何以会产生这样大的艺术魅力呢?我想,应该归结为小诗的亮点点燃了读者的眼睛。一首优美的诗歌,应该由许多亮点组成。亮点就是诗的闪光点,它常常隐藏在诗的字里行间,在读者读诗的时候,它便从诗中跳出来,使读者眼前为之一亮,点亮了读者的眼睛,使读者的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这就是诗的艺术魅力。这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亮点,往往由奇特的瑰丽的意象组成,一连串的闪光点,有时显得“妙语连珠”。有着妙语连珠的诗歌,一定会深深地感染读者,给读者一种愉悦的美的陶冶。

小诗四句为一段,每一段都有一至两个小的闪光点。“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你便把故乡戴在头顶”,“故乡戴在头顶”,意象是新的,给读者一种新鲜的感觉。这是诗的第一个闪光点。接着,诗中写孩子不论走到哪里,都是故乡的第一朵蘑菇,这“一朵蘑菇”又是一个闪光点。在四句的诗歌里,有了两个闪光点,就会使读者茅塞顿开,给读者一种意境开阔的感觉。第二段写娘把鸟鸣编进斗笠,这是一个新的意象,又是一个闪光点。只有把鸟鸣编进斗笠,远行的孩子才能时时听到来自故乡的声音,即使在宁静的夜晚,也会有一串串鸟鸣滑进梦里。第三段写让孩子戴上斗笠,让孩子把这片故乡的热土靠近心胸。把斗笠比作“故乡的一片热土”是新的意象,这是这一自然段的一个闪光点。

正因为斗笠是故乡的一片热土,孩子不论走到哪里,都能采到来自故乡的温暖,即使是寒流侵袭的冬夜,也会感到春意融融。第四段把斗笠比喻为“故乡的花儿”,这是一个新的意象,也是一个闪光点。正因为小小的斗笠是故乡的一朵花儿,孩子不论走到哪里,都能闻到来自故乡的芬芳,而这泥土的芳香会在城市里弥漫,会拍打着城市的每扇窗棂。在诗歌四个小的自然段里,出现了五个小的亮点后,诗歌的最后一段,便是一个大亮点,这个大亮点就是把斗笠喻作“月亮”“娘心尖上的一点亮”和亮在头顶的“一盏不熄的灯”。由三个小亮点组成大亮点,提升了文章的思想内涵,深化了诗歌所要表现的。它告诉读者,娘给予孩子的绝不只是一顶斗笠,而是从娘心尖上摘下的一点亮光,这亮光亮在孩子的头顶,为孩子的人生征程点起了一盏明灯。不少读者来信说,诗的结尾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我说,这是小诗一个个亮点产生的冲击力和穿透力,它们像一个个“抓手”,抓住了读者的心,使读者感到一种阅读的快感和美的享受。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试着了解这种创作手法。这种创作手法,仿佛一个人在旅途上行走,每走一段,就会遇到一盏路灯,许多路灯连接起来,就会把你的整个旅途照亮。写诗也是这样。一个又一个小的闪光点组合起来,就使你的整个诗篇在闪烁发亮。当然,这只是诗歌创作中的一种手法,其他地方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试着理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诗歌创作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诗人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表现力,才能写出与读者心灵产生共鸣的好诗来,才能写出富有艺术感染力、点亮读者眼睛和心灵的好诗来。

王宜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少年月刊》杂志主编。出版《秋风娃娃》、《献给少男少女的诗》、《少先队之歌》、《笛王的故事》、《绿太阳》、《21世纪校园朗诵诗》等著作多部。曾获陕西省蓓蕾文学艺术奖、共青团”五个一工程奖”、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第五届全国优秀少儿图书一等奖、第六届全国优秀少儿图书二等奖、第五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第六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等多个奖项。

这首诗是选读课文,配合第二单元“月是故乡明”做延伸阅读。很多教师对选读课文不是很重视,不把选读课文作为教学的规定内容,这是狭隘的教学观。就《斗笠》这首诗而言,可能恰好需要教师进行阅读指导,因为它的写作方法与其他诗歌不太一样。

人教版课标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选了不少诗歌,但难度是逐步增加的。就本诗而言,已经不像低中年级的诗那样直白,它运用了不少现代诗歌技巧。作者认为,这首诗的一些新鲜的意象打动了读者,这种新鲜的意象给读者一种新异而别致的感觉。例如,“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你便把故乡戴在头顶”、“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斗笠里有我编进的鸟鸣”。这种语言方式是陌生而新鲜的,甚至用语法分析是“错误”的,但却给读者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所以,诗歌语言就是要挣脱日常语言的束缚,古今中外真正优秀的诗歌莫不如此,如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王宜振是著名的儿童诗人,他的童诗常常借用现代派诗歌中常用“思想知觉化”(也可以叫做抽象的事物具象化)和“自由联想”作为两种主要的创作手法。诗歌评论家孙绍振在《跨越时代的童诗》一文中,把这两种手法取名为“远取譬”。何为“远取譬”呢?他指出,“古典诗歌的想象变形,没有这么大的幅度。传统的想象,属于浪漫型的‘近取譬’,以生活的近距离感取胜,而现代派的想象则以‘远取譬’,因而联想不但遥远而曲折。”把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物进行联结,而这个联结需要靠读者的联想、想象去补充,其审美愉悦也就在这联结当中。

小学高年级的诗歌教学绝不能一读了事,“在读中感悟”的教法可能让学生不能获得太多解读诗歌的技巧,而这种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如本册的《最后一分钟》也有很多的现代诗歌技巧。这个时候,教师不妨多看点诗歌理论的书籍,多给学生讲一点有关诗歌的“知识”,培养起比较纯正的诗歌趣味。

五年级语文教案推荐8篇相关文章:

五年级学生抄作文推荐6篇

250的五年级作文推荐6篇

五年级英语100作文推荐6篇

评小学五年级作文推荐6篇

请把五年级的作文推荐6篇

回忆2023五年级作文推荐5篇

五年级上优秀作文推荐6篇

写五年级单元作文推荐5篇

五年级秋的作文推荐5篇

五年级作400作文推荐6篇

五年级语文教案推荐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