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设定的学习任务应具有实践性,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提前预测课堂问题,做好应对准备,69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中班数学歌教案模板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中班数学歌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能迅速并正确地默数6以内实物或圆点。
2、激发幼儿数数的兴趣,锻炼思维的敏捷性。
活动准备:
1、有实物的泡沫骰子或转盘。
2、点子卡10套(1—6)。
活动过程:
一、抛骰子,或转转盘,选卡片
1、教师抛骰子,或转转盘,看上面的实物,幼儿数出上面的个数,记在心里。
2、幼儿从桌上选出与刚才个数相同的点子卡,随意贴在身上,并报出此数。
3、反复多次,待幼儿身上已贴有数字1—6的点子卡片后,进入下一个环节。
二、抛骰子,或转转盘,拍卡片
1、教师抛骰子,或转转盘,幼儿数出上面的个数,并迅速找出自己身上相同的点子卡,拍一下。
2、游戏反复几次,教师或同伴相互检验。
3、交换身上点子卡的.位置,再进行游戏。
三、抛骰子,看谁拍得快
1、教师抛骰子或转转盘,幼儿数出上面的个数,并迅速找出同伴身上相同的点子卡,拍在点子卡上。
2、拍得对则取下贴在自己身上。
3、反复多次,互相抽查,看谁的身上点子卡片多。
游戏规则:选择拍的数要与骰子或转盘上的数字相同。参与此游戏的幼儿不要超过10位。
今天、明天和后天的菜肴均不相同(每种菜的数量为10)。
玩法三:时令菜肴。添加时令菜肴,选择两种不同的品种的菜肴混合放人锅里,如:先投放竹笋6根,用接着往下数的方法投放4条鱼,数量仍保持为10。
中班数学歌教案篇2
数学:
比较粗细
活动目的:
1.学习比较物体的粗细,能从粗到细给五个物体排序.
2.培养观察,比较能力.
3.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活动准备:
准备各种粗细不同的毛线,笔,积木,纸棒、可乐瓶等.
活动过程:
1、孙悟空会变的金箍棒引题,让它变粗或变细。
2、幼儿在活动室中寻找一个粗的一个细的物体,并说一说你怎么知道它是粗或细的?启发幼儿知道是通过比较而知道的。
3、出示‘奇妙的口袋‘让幼儿从中摸出粗或细的物体,知道粗细是相对的。
4、出示圆柱让幼儿找出最粗或最细的,并按从粗到细进行排序。
5、分组操作:
(1)、从奇妙的口袋里摸出粗或细的物体,
(2)、按粗和细把物品分成两类
(3)、让幼儿从“奇妙的口袋”里摸出粗或细的物体。
(1)给粗细不同的小棒排顺序.
(2)将橡皮泥搓成五根粗细不同的小棒并排序。
延伸:比较周围环境中各种物体的粗细,回家后比较家里各种东西的.粗细并做记录。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不足之处在导入时没有安排好,选择以孙悟空的金箍棒引入孩子们的兴趣是提起来了,但是有点太不接近我想达到的粗和细的目标,孩子们基本都围绕着孙悟空的金箍棒这个话题开心的说着,在我引到粗和细这个话题时,孩子们又开心的说到了孙悟空的金箍棒上,让我有点着急,我认为在开始这个引入时我应该选择简单又直入目标的导入,(1)可以用小动物住新家,大的住大的房,小的住小的房,因为大房粗,小房细,(2)或者直接出示粗细不同的两个物体请幼儿观察,让幼儿通过直观的目测理解粗和细的差异,(3)也可以通过做几个纸桶重叠的方式来比较物体的粗和细。
活动变变变中感觉做的还不到位,可以采取变变变变,粗粗粗、细细细,我之前采取的是变粗、变细,感觉好像有些太简单,不够有趣。
活动中的教具不够充分,我应该每小组做一组粗和细的纸桶让幼儿自己再去观察、探索。
本次活动给了我警示,在以后的活动中我应该深思再深思,不断的反省活动中出现错误的地方,以免再次的出现失误。
中班数学歌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乐意用上下、前后、中间等方位词描述位置。
2、进一步积累识别空间方位的经验。
?活动准备】一辆双层巴士。
【活动过程】
一、双层巴士开来了
——说说双层巴士和普通巴士有什么不同?
——数数双层巴士的上下两层各有几扇窗户?
——介绍乘坐双层巴士的经验。
二、大家上车啦
●请5名幼儿上车,用已有经验描述好朋友的位置,但不能说出名字
关键提问:
——你的好朋友坐在哪里?
——谁是他的好朋友?打打招呼
——除了用第几层的第几个来介绍,还有其他介绍方法吗?
●5名幼儿下车,拉上窗帘后再请4名幼儿上车
●游戏“猜猜我是谁”,规则:
——巴士里面的幼儿说出自己的位置,请同伴猜猜他是谁?
——同伴先说出名字,再根据方位打开窗帘
——如果猜对了,可以上车但不能打开窗帘
●游戏“找空位”,规则:
——说出空位的位置,如果没人坐就可以上车,如果有人就不能上车
——每个幼儿都上车
小结:同一个位置可以用不同的方位词介绍,可以用上面、下面、前面、后面,还可以说在谁和谁的中间。
●双层巴士开啦
“双层巴士”这个活动主要是通过“乘坐巴士”的游戏情境来进行如上、下、前、后等一定方位语言的表征。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分辨“上下前后”等方位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怎样运用一定的方位词来描述“上下前后”等方位则是中班幼儿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此次活动,你有哪些收获呢?请大家围绕下面的`问题一起来探讨吧!期待老师们的积极参与!
抛问:
1、在空间方位的认知中,启发幼儿用方位词来表述上下、前后等不同方位有何意义?
2、在游戏情况中,教师如何调控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与数学目标任务达成之间的关系?
中班数学歌教案篇4
学情分析:
中班的孩子经过了小班一学期的学习,对数字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而且中班的孩子也已经有了理解“左邻右舍的”这一词汇的生活经验。根据中班幼儿形像思维占主体地位,形像逻辑思维初步发展的年龄特点。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就比较着重通过创设有趣的情景和游戏使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在整个教学流程中始终以小动物找邻居为主线,让幼儿自己寻找数字的相邻数,并理解相数群间的关系,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和积极参与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这节活动主要引导幼儿知道5的相邻数,理解数群间多1和少1的关系。引导幼儿尝试总结相邻数的规律,并能迁移运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游戏操作等活动,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设计意图:
新《纲要》提出“数学必须要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因此,在今天的活动中,我为幼儿设置一定的情景,使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让抽象的数的逻辑概念在具体的事物中理解,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在探索中寻找数字的相邻数,理解相邻数的关系。
教材分析:
这节活动是在学习了2的相邻数之后的又一节新授课,有了2的相邻数的基础,本节课中相邻数的概念已经不是难点,而上节课只是初步感知了对相邻数群间多1少1的关系,因此这节课如何引导幼儿深入形像的理解多1和少1的关系,就是这节活动的重点和难点,还是需要通过设计有趣丰富的活动来学习。5的相邻数的学习也为后边学习8的相邻数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活动目标:
1、知道5的相邻数,理解数群之间多1少1的关系。
2、尝试总结相邻数的规律,并能迁移运用。
活动准备:
1、1-6数字卡、1-6数量不同的动物卡片、彩笔。
2、5的相邻数课件
3、幼儿用书第三册第32页。
4、幼儿操作练习题
活动过程:儿童
1、导入部分
今天老师请来了自己的好朋友,请你们和我的好朋友们打个招呼吧(小兔、小羊、小猫、小猴、小狗)!你有自己的好朋友吗?你的相邻好朋友是谁?
2、出示动物卡片,请幼儿说出它们的名称、房间以及各自相邻的好朋友。
“小动物们最近搬新家了,它们听说你们最聪明了,想请你们帮它们认识认识它们的左邻右舍,你们说可以吗?那我们一起帮助它们吧!”
(1)分别出示5种不同的小动物卡片,利用1-6数字卡,引导幼儿说出他们的名称、数量。
(2)找出它们的相邻好朋友,并说出里有(它们之间多1和少1的关系)。
3、学习5的相邻数,进一步理解相邻数的含义。
“小兔子说呀我还是没弄清楚我的左邻右舍是谁,想请你们再来帮帮它,可以吗?”
(1)出示6种动物图片,引导幼儿按顺序给它们排排队。
(2)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说说小兔子家住几号房,它的相邻好朋友是谁和谁?并说出5比4多1比6少1的关系。
(3)图形娃娃也想考考你们,帮他们找找自己的相邻好朋友。通过比较得出5个长方形比4个三角形多1,又比6个圆形少1的关系。
(4)“小花猫说呀我还是没弄清楚我的左邻右舍是谁,想请你们再来帮帮它,可以吗?”
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说说它的相邻好朋友是谁和谁?找出5只小猫左边的邻居是谁,有几只,5只小猫的右边是谁,有几只,比较小狗比小猫少多少,小羊比小猫多多少。并说出5比4多1比6少1的关系。
4、引导幼儿寻找相邻数的规律。
(1)、引导幼儿发现每个数都有两个相邻好朋友,一个比他多一是他的相邻大朋友,一个比他少一是他的相邻小朋友,三个数之间中间的数比前面一个数大,比后面一个数小
(2)、引导幼儿根据相邻数规律进行推理。找出6的相邻好朋友是几和几?7的相邻好朋友是几和几?
(3)、组织幼儿完成操作练习:《找朋友》。通过操作练习,巩固5的相邻数。
(4)、评价幼儿操作练习情况。
(5)教师利用幼儿用书第3册第32页,引导幼儿根据相邻数的关系,完成数学活动。儿童网
活动延伸:
1、教师发书第3册第32页,请幼儿根据相邻数的关系,在空格里画上相应的圆点。
2、和幼儿一起玩数字娃娃的游戏,巩固对5以内相邻数的认识。小朋友戴数字头饰随音乐跑,音乐结束时,根据其他小朋友头上戴的数字头饰来找自己的相邻数,找到了就手拉手站好,其他小朋友检查是否正确。然后交换头饰,游戏继续进行。
游戏玩法:
幼儿分组进行游戏,在背诵儿歌的同时传递“数字娃娃”,儿歌结束时“数字娃娃”落在谁手里,谁就从“数字娃娃”兜里抽出一张数字卡,抽出的数字就是他的幸运数字了。然后便从摸箱里为自己的幸运数字找到好朋友(相邻数字)。
提醒幼儿传递“数字娃娃”时,要匀速、拿稳,避免忽快忽慢。
中班数学歌教案篇5
一、说教材
教材比较贴近幼儿生活,幼儿学习10以内数的排序,可以为幼儿建立粗浅的数学概念做好准备。
活动目标是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以下目标:
(一)、使幼儿会按10以内物品的数量进行排序。
(二)、能比较两个数的多与少,进一步体验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
(三)、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四)、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活动的重点是使幼儿会按10以内物品的数量进行排序。这个重点贯穿于整个活动,是本次活动的主线。首先,通过比较两数的多少,发现10以内自然数列排序的规律。然后通过游戏开火车,动手操作活动扑克牌接龙,以及数海鱼进一步引领幼儿学习排序。
活动的难点是使幼儿按从10-1的顺序进行排序。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在游戏活动开火车,动手操作活动扑克牌接龙中,多安排一些时间按10-1的顺序排序,并引导幼儿排序。
二、说教法
在第一环节比较两数的多少中,我运用直观教学法,让幼儿观察事物图片比较两数的多少。再运用引导发现法,使幼儿发现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
在第二环节游戏开火车中,我运用了游戏法,使幼儿在玩中学习10以内数的排序,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运用示范讲解法讲解怎样玩游戏。
在第三环节扑克牌接龙中,运用动手操作法,为每个幼儿创造了动手参与尝试的机会,使教师及时发现幼儿的问题,并运用个别指导法,指导个别幼儿解决问题。运用示范讲解法讲解如何玩扑克牌接龙。
在第四环节数海鱼中,运用直观教学法让幼儿观察挂图数海鱼。
三、说学法
在第一环节,引导幼儿运用观察法和比较法,观察实物图片比较两数的多少。
在第二环节游戏开火车中,通过玩开火车的游戏,激发幼儿学习排序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体验游戏的快乐。
在第三环节扑克牌接龙中,幼儿运用操作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学习。
在第四环节中,幼儿运用观察比较法,对海鱼进行排序。
四、说过程
第一环节:比较两数的多少。我运用直观教学法,让幼儿观察实物图片,比较两个相邻图片数量的多少,引导发现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
第二环节:游戏开火车。通过玩开火车的游戏,激发幼儿学习排序的兴趣,引导幼儿学习排序。
第三环节:扑克牌接龙。通过全体幼儿参与尝试,分组动手操作,教师及时发现有问题的幼儿,并进行个别指导,引导幼儿学习排序。
第四环节:观察教学挂图,数海鱼。并按顺序给海鱼排序,进一步感知10以内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
活动的环节设计从引导发现自然数列的规律,到游戏开火车,动手操作扑克牌接龙,最后数海鱼,各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紧紧围绕活动目标开展活动。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中班数学歌教案模板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