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实践操作的教案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在实际中巩固所学知识,事先设计教案使我们能灵活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69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数学1的认识教案最新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数学1的认识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感知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两种。
2、认识面值10元以内的人民币并学习使用。
3、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5、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感知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2、活动难点:认识10元以内的人民币并学会使用。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有用钱购物的经验。
2、材料准备:课件ppt、创设“超市”的情景、学具“人民币”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猜谜语。
师:今天老师请小朋友动动脑筋,猜一猜谜语。
谜面:长长方方一张纸,上有人头和数字。拿它可以进超市,买了东西报数字。多退少补很简单,小朋友快试一试。
谜底:人民币。
(二)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1、放映幻灯片,出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师:仔细观察人民币有什么不同?分别是多少钱?你是怎么知道的?
幼:大小和图案不同,看钱上面的数字。
小结:这些人民币上都有数字和图案,长方形的人民币叫纸币,圆形的人民币叫硬币。面值小的人民币分为角,如5角;面值大的人民币分为元,如100元。
2、小游戏
师:小朋友们都认识了人民币,那现在我们玩个小游戏。
教师出示教具“仿真人民币”,从中取出学具人民币各一张,将人民币摆成一排,边摆边引导幼儿读出所出示的人民币。待幼儿熟悉后,请幼儿闭上眼睛,教师从中任意拿走一张人民币,请幼儿睁开眼睛找一找,哪张人民币不见了。
3、学习10元以内的兑换 1张2元等于2张1元;1张5元等于5张1元;1张10元等于10张1元。
(三) 游戏活动
师:小明家的超市开张了,我们去小明家的超市购物吧。 游戏“开超市”,教师带领幼儿进入游戏场地,观察陈列在货架上物品的价格,玩“开超市”的游戏。将幼儿分成两组,人数较多的一组当顾客,人数较少的一组扮售货员。买东西时要算清自己应该付多少钱,找回多少钱。幼儿游戏时,教师根据情况引导幼儿正确地付钱、找零钱。
(四) 活动结束
今天小朋友们认识了人民币,学会了取钱和兑换,请小朋友回家后和家人一起去超市买东西,并能算出自己所买东西的价钱。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通过让幼儿摸摸、看看、分分、说说,发现了硬币和纸币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充分体现了幼儿在自我操作中获得知识的特点。幼儿参与积极性特别高。
本次活动以游戏为主,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初步掌握了购物的基本常识,幼儿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让幼儿充分积累社会活动经验。
在购物环节,有个别幼儿取钱后不会购物,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应先充分了解幼儿的经验水平,适当进行活动调节或个别指导。
数学1的认识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
一、巩固复习米和厘米
1.学生猜老师的身高
2.告诉学生,老师的身高是168厘米,问,那是几米几厘米呢?
3.问:这里有哪些长度单位?
4.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
5.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二、通过自身体验引出毫米
1.过渡语:我们人有身高,我们身边的文具也有身高,同学们看看这两件文具分别有多长?
2.是刚刚3厘米吗?那再仔细观察,估计一下,多余的地方有前面一样的几小格
3.看来同学们的估计能力还是很强的,那现在说一说这块橡皮有多长了吗?回形针呢?
4.用几厘米几小格来表示太麻烦了,今天我们就要学到一个比厘米更小,更精确的单位--毫米。
三、建立1毫米的概念
1.你们知道怎样的长度就是1毫米呢?
2.在尺上找到一毫米,请同学上来指一指(一般会指从0刻度开始的)
那尺上哪里还有1毫米,同旧之间互相指一指
其实尺上每1小格都是一毫米
3.你们知道了尺上1毫米的长度,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
4.测量2分币的厚度
5.用手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
6.毕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装进自己的脑袋里
7.你们现在已经认识了1毫米,你想对它说些什么?
四、通过估计测量,建立几毫米的概念
过渡:是啊,1毫米实在是太小了,但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却真有用毫米作单位才能测量的物体。
你们瞧!
这幅儿童画里画的是什么啊?
那你们想不想知道蚂蚁有多长?一粒米又有多长呢?
老师已经把它们画在了作业纸上,请同学们先估一估,它们各有多少毫米?
现在测一测,看看你们估得对不对?
你是怎么测量的?
五、认识厘米和毫米间的关系
1、其实刚才同学们已经很聪明地从尺上找到了4毫米、6毫米,知道有几小格就.几毫米?那现在你们能不能准确地告诉我橡皮有多长,回形针有多长?
2.又有厘米,又有毫米,如果只能用毫米作单位,那又该怎么说呢?
3.你为什么说是33毫米啊?你怎么想的`?
得出1厘米=10毫米
4.请学生在自己的尺上找出1厘米,数数它里面是不是有10小格
5.那回形针呢?共有几毫米?为什么?说清理由
6.即时练习
(1)我们无意间发现了这么大的一个秘密,真是太了不起了,那么你们能不能用这个大发现,完成下面几题?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1厘米=()毫米
4厘米=()毫米
80毫米=()厘米
35毫米=()厘米()毫米
1米=()厘米=()毫米
(2)测一测
看来同学们已经很清楚厘米和毫米的关系,接下来我们就来用一用毫米这个单位?
a.估一估,这个四边形其中两条边的长,只能用毫米作单位,再测一测,你估的对不对?
b.测一测书本的厚大约有几毫米?先估后测
c.说一说,测量什么样的物体的时候要用到毫米作单位?
(3)填上合适的单位
以前我们就知道如果乱用单位就会出错或者闹笑话,因此我们要合理的运用这些单位,那同学们看看,在()里该填上哪一个合适的长度单位?
钢笔长14____
粉笔长75____
楼房高15____
铁钉长50____
大头针长3____
大桥长200____
六、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些什么?有哪些收获?
七、拓展延伸
还有比毫米更小的单位存在,以后我们还会学到
数学1的认识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认识整时。
2.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
3.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概念,培养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页练习十六的第1、2、3题。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大钟面、小钟面、钟面头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猜谜: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喊累,嘀嘀嗒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你知道它是谁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钟表。
二、认识钟面
(一)观察钟面
1.组织小组玩钟,提出观察任务。
(1)你们想不想玩一玩小钟?边玩边看边说,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说给同桌听,开始玩吧。
2.学生自主玩钟,小组内进行交流。
3.小组汇报玩钟时的观察结果。
(1)刚才小朋友观察了钟,你们发现了什么?
数字;格子;针;(学生可能回答:有针、有数字格子等)
这两根针有什么特点?(一短一长,一粗一细)
又短又粗的叫时针,又长又细的叫分针。请你指出钟面上的时针、分针。
(2)你能指给大家看看吗?(上台介绍时针、分针。)
(3)请你试试拨动钟后面的齿轮看看,你会发现什么?(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
4.小结:通过小朋友玩钟,我们认识了时针和分针。时针又短又粗,分针又长又细,拨动钟面上的齿轮,还发现了钟面上的时针跑得慢,分针跑得快。都从1到12的.顺序转的。
三、认识整时
1、出示3时的钟面让学生认识,请看钟面,你知道现在是几时吗?(3时)
你是怎么知道的?
3时,分针指到几?时针指到几?(师将3时的钟面贴在黑板上)
师出示5时、6时、9时、12时的钟面图,请学生说一说——分针指到几?时针指到几,是几时?然后将图贴在黑板上。
2、整时的特点和认整时、方法
这几个钟面上表示的都是整时,看看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分针都指到12)
师: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看整时的方法吗?
生:分针指到12,时针指到几就是几时。(表扬)
3、认整时
师快速拔出几个不同的整时,学生回答。
4、拔整时
在钟面上拔出老师或学生所说的整时。
四、整时的表示方法
(一)认识电子表
叮叮叮,闹钟响了,有个叫豆豆的小朋友该起床了,我们去叫醒她吧。打开书91页,看看豆豆的闹钟几时了。(7时)
在她的床头有什么?(电子表)是几时?(7时)
钟表上的时刻除了用文字来表示,还可以用电子表的方法来表示。
(二)电子表的写法
1、电子表中间有两个点,小点左边的数字表示时,右边的数字表示分,当小点的右边是两个0时,就表示整时。
2、书写的时候,写7,表示7时,再在右边竖着写两个小点,后边写两个0,就表示7时。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写一写。
3、你会用这种方法表示出黑板上钟面的时间吗?
(抽生板书,其他的用右手食指在左手手心书写。)订正
五、两种表示方法的练习
聪聪是个珍惜时间的好孩子,打开书92页,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安排一天的时间的?边看边说,然后照着书上的样子,用文字和电子表的表示方法将钟面上的时间写在横线上。
评讲,请一人上台介绍,聪聪几点钟做什么。(注意加上早上、下午或晚上)
六、过或是差几时的情况
出示六时的钟面,聪聪接到小明的电话:今天是我的生日,请你过一时到我家来玩,请问聪聪几时去小明家?你是怎样想的?(6+1=7)
吃过晚饭后聪聪回家了,回到家时还差一时到九时,请问是几时?(9-1=8)
七、总结
小朋友今天很能干,通过玩一玩、看一看、想一想,你都知道了什么?
师总结:认识了钟面,知道钟面上有12个数字,认识了时针、分针和它们的特点,学会了认整时,并能用文字和电子表的方法表示时间。希望你们能合理安排时间,做个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八、游戏巩固
(一) 看钟表说时间
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小礼品(拿出可爱的钟表图)喜欢吗?如果你正确说出上钟面
上的时间,老师就把它送给你。(师出示钟表图,生根据上面表示的时间说一说。)
(二) 找朋友
1、接着第一个游戏,当学生说对后,教师再请学生为这些可爱的钟表找到与它时间相同的好朋友。
2、这时,拿钟表图的孩子说:谁是我的好朋友?另外,事先拿着两种写法卡片的孩子上台,说:我是你的好朋友,找对全班鼓掌,好朋友握手回位。
九、综合应用
今天我们认识了钟表,还要学会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现在请你自己做主,当一次小小设计家,设计你星期天的安排。
上午( )时做( )
( : )做( )
( )时做( )
下午( : )做( )
( )时做( )
十、作业
请你回家将今天学到的东西说给家长听,边说边拔钟面,出题考考家长。
数学1的认识教案篇4
教学内容:
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册29--30页内容,“想想做做”1--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通过看一看、拎一拎、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理念:1、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从生活中寻找数学。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和互动探究的的学习方式。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
(1)同学们,我们班有没有跑步快的的同学?老师想请两位同学上来进行比赛。
(进行第一次比赛,确定名次)
(2)进行第二次比赛,同时提出要求:每人要背一名同学。
(教师有意安排跑第一名的同学背较重的同学,跑第二名的同学背较轻的同学)
(3)再次确定名次。(恰好和原来相反)
(4)采访冠军:你为什么跑第一?
学生积极参与
生:因为我背的同学比较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二、操作体验,认识千克
(5)谁知道自己的体重?
(6)“斤”是我国常用的质量单位,今天老师介绍一位新朋友,它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千克
1、学生感悟重量,
(1)出示一袋花生和一袋盐,学生动手掂一掂,哪袋重?
2、认识秤面,认识千克。
(1)哪袋重,我们可以用秤来称一称,你知道生活中常见的秤有哪些吗?
(2)认识台秤
观察:秤面上有什么?
教师讲述:kg是千克的符号,称物体一般用千克作单位,千克又叫公斤。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就表示这个物体重1千克,如果秤面上的指针指着2,那表示什么呢?看一看,这个台秤最多能秤多重的物体?
3、称花生和盐,建立1千克的观念。
(1)分小组合作称出花生和盐的重量,同时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悟1千克。
4、进一步感悟、体验1千克。
(1)桌上有一堆大米,请从中称出1千克。
(2)桌上有一袋鸡蛋,先拎一拎,再估一估它的重量,最后称一称,看有没有1千克?(同时让学生数一数,看1千克鸡蛋有多少个)
(3)2千克鸡蛋大约有多少个?称出2千克鸡蛋。
学生回答,但单位是“斤”
学生动手操作并交流感受。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观察,并汇报。
分小组动手操作
学生操作,并交流称的方法。
学生分组活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三、应用拓展。
四、互动游戏。
1、做“想想做做”1
问:是不是恰好是整千克数?
(说明:净含量)
2、做“想想做做”2--5
1、地上放着3只袋子,其中只有1只重1千克,你能找出来吗?
2、奥运会刚刚结束,你知道奥运会什么项目上需要“千克”这个单位吗?选手谁获得了冠军?(相机进行爱国主义)
学生讨论。
学生口答并集体订正。
学生参与
教学理念(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是教学千克的认识,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建立起1千克的质量观念。在教学中运用了以下几点教法。
1、开始的情境导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教学过程中的三次感悟
(1)动手掂一掂,初步感悟重量。
(2)称出物体的重量,再次感悟1千克。
(3)自己称出1千克的物体,进一步感悟1千克。在过程中充分发展了学生的动手、估算、协作探究等能力。
3、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注重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1的认识教案篇5
整体感知
倒数的认识的教学,主要是通过观察,分析,对比,概括的方法让学生讨论,举例,交流,真正理解什么是倒数,怎样求倒数.待新知识弄清之后,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适当插入一些内容,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同桌同学互相多提问,师生之间多提问,互相解疑,列举出一定范围各种各样的数,一方面看有没有倒数;另一方面看一看有倒数怎样求,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在愉快之中达到理解,掌握之目的.
教学内容:教材23页的内容以及练习六1至6题.
素质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通过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理解倒数的意义.
2.用列举的方法,发现规律,使学生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能准确地写出一定范围的各个数的倒数.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倒数的学习,同时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倒数间的各个数都是相互依存,不能孤立存在.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
教学难点:求倒数方法的叙述.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填空: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倒数的意义:
1.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一个知识倒数.究竟什么是倒数,怎样求倒数呢 我们一起探讨.教师板书:倒数的认识.
2.观察算式:
(2)计算结果,发现共同点:每个算式中两个数相乘的积是1.
(3)互相讨论:通过几组算式及结果你有什么新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每组中每个分数分子,分母调换了位置,相乘的结果都是1.
3.教师概括并板书: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1)互相议论:两个数指什么数 互为倒数是什么意思
引导说出:两个数指两个分数或一个整数和一个分数,互为倒数是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3)学生举例:
①每人举出3组倒数的例子,并说明谁是谁的倒数
②同桌互相举例(每人2组),并用倒数的定义来检验.
4,教师小结:通过分析你明白了什么 倒数是指两个数而说,互为倒数是指一个数不能称倒数,必须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
5.反馈练习:
(1)判断:
①倒数是一个数( )
(二)教学求倒数的方法:
1.学生举例:谁能举出一组互为倒数的两个分数.
2.观察发现:互为倒数的一组数分子,分母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找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分子,分母位置是互换的.
3.谈想法:设想一下怎样可以找到一个数的倒数呢
4.讲解例题:
(2)根据倒数的意义,自己找出求倒数的方法.使学生知道:只要把
(3)师生共同发现:求倒数的方法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即可.
(4)表达方式并板书:
5.自然数怎样求倒数
(1)自己任意举出一个自然数,看有没有倒数 并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自然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也可以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2)归纳求自然数倒数的方法,引导学生说出,一个自然数的倒数就是以这个自然数作分母,以1作分子的分数.
6.总结方法
(1)学生试述,互相讨论,看谁能够准确表达求倒数的方法.
(2)准确归纳并板书,求一个数( )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3)讨论:是不是所有数都有倒数 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0没有倒数,因为0可以作分子,但调换位置后变为分母,分母不能是0,所以0没有倒数.
(4)教师板书:(0除外)
7.阅读课本中倒数意义和求倒数的方法.
三,巩固发展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错的改正.
(1)任何数都有倒数.
(2) c和d互为倒数,所以cd=1.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学会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必须是互为倒数,以及求倒数的方法.五,布置作业 练习4,5,6题做在作业本上.六,板书设计
倒数的认识
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数学1的认识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在操作中观察比较,认识球体和圆柱体,知道它们的特征。
2、培养观察能力和比较、辨别能力。
教学准备:
(认知准备)事先认识了圆形、长方形
(材料准备)手表、1圆硬币若干、钥匙圈、皮球、木珠、画有圆形的纸、电池、小鼓、杯子、药瓶、胡萝卜、图画纸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球体:
1、出示手表、1圆硬币、钥匙圈,让幼儿观察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圆形)
2、转转——将1圆硬币竖起在桌上快速转动◆思考:这圆圆的硬币在转动时象什么?(象球)
重点:3、摸摸——硬币:平平的木珠:鼓鼓的
4、滚滚——将硬币扔在桌上,发现它不会滚动将木珠、皮球扔在桌上,发现它会滚动
5、说说——小结,归纳:平平的圆是圆形;立体的圆,会滚动的圆,从任何方向看都是圆形的是球体。
6、找找——日常生活中见到、用到的东西哪些是球体?哪些是圆形?
7、添添画画——出示画有圆形的纸,引导幼儿思考,添画几笔,看看象什么?其中几个圆形变成球体了?
二、认识圆柱体:
1、叠叠——出示1圆硬币,引导幼儿说出其形状
将硬币叠起来,让幼儿观察硬币叠起来后像什么形状?(圆柱体)
2、看看——圆柱体是怎么样的?让它躺下,会怎么样?(滚动)
u小结:两端是两个一样大小的圆形,中间部分一样粗,是圆柱体。
3、找找——教师出示全部实物,让幼儿寻找哪些是圆柱体?
重点:讨论:药瓶和胡萝卜是圆柱体吗?(不是,因为它们两端不一样大,中间部分不一样粗。)
4、说说——日常生活中见到、用到的东西中,哪些是圆柱体?
5、做做——出示长方形的图画纸,引导幼儿思考:能把它变成圆柱体吗?(讨论)
幼儿动手操作:引导幼儿注意将它制成两头一样大小,中间一样粗的圆柱体(望远镜)。
三、结束活动。
数学1的认识教案最新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