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一种计划和指导工具,有效的教案能够引导学生参与,促进良好的课堂氛围与管理,下面是69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案最新6篇,感谢您的参阅。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案篇1
一、导入:
今天我们背着背包,在父母的陪同之下,兴高采烈地来到泸水四中,开始了我们人生当中的另一个转折点。那么,三年以后乃至更长的将来你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或做什么呢?并说说为达到这一目的,你将如何做?请同学们说说。(根据学生所说的情况来点拨引导并揭示课文)——板书: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二、整体感知:
1、标题为“在山的那边”,那么,山的那边究竟是什么呢?
(提示: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全新的世界”)
2、提出问题。
(提示:在教学反馈中。)
三、局部品味:
1提问:“山的那边是海”,这个“海”是怎样的“海”呢?
提示: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全新的世界”
2、为什么说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和海是“全新的世界”?
揭示“海”的象征意义。提示:a、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试想一想,云南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大学的校园是怎样?引导学生说了这一问题以后。点拨:这些大学的校园里你没有到过,只是你想像中的校园。用诗中的句子来说,这些大学就是你想象中的“海”;所以说,“海”是作者主观想象的海,并不是自然景物中的大海。但是,当你一踏进这些校园时,学校里的一切,就会给你一种特别美的感觉,这种感觉用诗中句子来回答——全新的世界。b、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所说的“海”是指人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或者说奋斗目标,即理想。(还可以举:搬进新家里、考入泸水四中、经过苦思苦想而完成的一道数学题、通过整理房间后进去房子时的'感受等例子来说明。)
板书:海——奋斗目标(理想)的象征。
3、既然说“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那么,作者为了实现看到这个“全新世界”的“海”,沿途中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呢?提示:“山”
4、既然是“山”,那么,“山”又有何特点呢?提示:“山”——“铁青着脸色”、“无数座山”。
5、“铁青”、“无数”的含义?请举例说明:为什么说山是“铁青”和“无数”的?
a、小学——中学——大学(时间长、困难大、苦、坎坷)
b、怒江峡谷——昆明——北京——世界(路途遥远艰辛)
c、人民生活贫穷落后——小康(科技发展慢)
d、爱国人士——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付出了血的代价,才有今天的“全新世界”)
e、今天我们的努力将回成为“明天”的“全新世界”
6、揭示“山”的象征意义。提示:板书——山——奋斗之路(阻拦前进的障碍物——困难重重、挫折)
四、背诵这首诗。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理解中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概括课文内容要点,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学习重难点】
古今异义词,景物特征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语言特点。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1、边读课文,边据课下注释理解课文,边背诵默写课文
2、摘抄整理基础知识并巩固之:
(1)本文选自《 》,作者是对《 》的注释。全书内容主要是三峡是的总称,在之间。
3、摘抄课下的生字,注释的词语。并记忆字词的音形义。
4、记忆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二:解释下列词语:
第二课时
5、阅读思考填空:
(1).文章①段总写三峡的.三峡的地貌,描述了的地势。
(2).②、③、④段写,分别写出了三峡四季变化不同奇景,突出了三峡的总特征。
(3)描写三峡连山之密的句子:,。正面写群山高峻的句子是:,;侧面写的句子:,。
描写夏季三峡水势浩大的句子:
表现水流急速,行船速度之快的句子是 ;表现春冬季水清流缓的句子是;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的静景,也描写了“”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赞美春天,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珍惜春光,奋发向上。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一 领会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 学习选用鲜明、准确的语言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有感情地描绘景物。
三 朗读、背诵。
课时安排:
2教时。
教学步骤:
一 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
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同学背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同学背诵:“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万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同学背诵:“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二 进行比较,激发兴趣。
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
三 学生朗读全文,要求:
1.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注意正音:
巢 应和 迷藏 酝酿 晕
第一节 迎接春天。(第一段)
第2至7节 描绘春天。(第二段)
第8至10节 歌颂春天。(第三段)
四 讲读体会:
第一段:迎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2)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第二段:绘春。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先用一句话对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的描绘,然后再分别作细致的描绘。
(1)齐读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切”说明什么?没有一个例外。
“然”,是词尾,表示状态,样子的意思。
(2)朗读第2节。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
山、水、太阳的脸。
朗润:明朗,润泽。“朗润”是怎样一幅情景呢?出示月历上山景彩色照片;再叫学生看外语课发的《look and say》里第140幅“hill”这幅画,那个山,就是润泽的样子。
水涨
“朗润”“涨”“红”,非常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
背诵第2节。
(3)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特别用得好?
钻,写生命力。 嫩,写质地。
绿,写颜色。 ……满是的,写范围。
软绵绵,写姿态。
“钻”,用得非常好,写草的旺盛的生命力,人盼望着春天,草从泥土里钻出来,盼望春天。
草好,人欢乐。
朗读、背诵。
(4)第4节写什么呢?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一派怎样的景象?
树,花,蜜蜂,蝴蝶,野花。
眨
赶趟儿:争先奔赴目的地的意思。
写花的争春,花的色彩,花的甜味,结的果实。
花下是怎样的情景呢?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哪个词?“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寓在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细笔描绘了一幅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色彩鲜艳,层次分明。
朗读背诵。
(5)第5节写风,写鸟,写牧童的短笛。怎么写的呢?
背诵僧人志南的诗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写风的“抚摸”,风的芬芳馥郁,鸟的呼朋引伴──叫朋友、引伙伴,短笛的嘹亮。
鸟的清脆的声音,轻风流水的声音,牧童短笛嘹亮的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
朗读。
(6)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
“细”和“密”。三个比喻形象生动。
接着写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怎么写的呢?
朗读第6节,开展想象。
“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淋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逼”什么意思呢?可以在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诗中找一句话来形容。“两山排闼送青来”,两座山好像把门推开,把青送到眼前。灯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雨中景是静的,但静中又有动,笔笔紧扣春天。
(7)第2到6节着重写景,第7节着重写人。寥寥几笔,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计”,计划。一年中要做的事,一年的计划,在春天要好好地打算打算。
工夫:时间。
朗读第7节,体会:寥寥几笔,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无限好的美景。
(8)小结:
这一部分绘春是全文的重点。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动绘静,语言非常生动。比如说,写草的生命力,用“钻”;写热烈的气氛,用“闹”;写小草的青,用“逼”。细致的描绘来源于什么?细致的观察。观察以后还要怎样呢?表达出来。要仔细读书,积累词语,描绘起来就会形象生动了。
第三段:颂春。
(1)朗读8、9、10节。
(2)在绘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
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五 作业:
1.诵读全文,仔细体会本文用词造句的妙处。体会那些像小河里的水流淌一样的词句是怎样从笔端流淌出来的。
2.下周去长风公园春游,仔细观察春景,领略大好春光,写一篇《春天的歌》,也可自己命题。
板书设计:
盼春 总写 一切
山:水、太阳的脸(远)
草:钻、嫩、绿、满、软绵绵
花:开满、红、粉、白、甜味儿(树上、花间、地上)
绘春 分写
风:抚摸、酝酿
雨:细、密
人:赶趟儿
颂春 生意盎然 千姿百态 青春活力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案篇4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文学作品中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是一种写作手法。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教学目的:
明确什么是景物描写,在阅读的基础上学会描写景物。
二、教学重难点:
明确叙述与描写的区别;如何在写作中进行景物描写。
三、教学方法:
利用所学应该课文知识采用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方法,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写作训练。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略。
(二)教学内容:
1、确本课重点:
(1)明确叙述与描写的区别;
(2)如何在写作中进行景物描写。
2、步骤:
(1)课本第89页《看云识天气》第一段中的句子。
问:举例的两个句子各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它们在表达上起了什么作用?
①叙述表达直白
②描写表达具体形象
(2)什么是描写?描写是指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文字,对人、事、景、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的一种表达方式。
(3)从描写对象上分,可以把描写分为几类?三类:
①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②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③景物描写(本课重点)
(4)怎样才能让笔下的景物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呢?先看课本53页《春》第4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他采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
①生齐读后自由回答。
②师小结:这段文字作者采用从上到下的顺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突出春花竞放的动态;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来突出花色艳丽;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突出野花的多和亮丽;借用联想来突出花的繁茂;通过味觉来写花香(花里带着甜味儿)通过动静、虚实、高低、多个角度,集中笔墨描写春花这一景物,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五彩缤纷、立体感极强的优美的“春花图”画面。
(5)欣赏完作者精彩的描写之后,老师请同学们用叙述的`语言把这段文字的内容表达出来。(生完成后交流)
(6)对比以上两种表达方式我们可以看出面对同一描写对象,要使它鲜明、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采用哪种表达方式更好呢?
明确:描写。因为叙述平淡、直白,描写具体形象。
(7)通过以上分析同学们能总结出几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明确:描写景物的方法:
①加修饰语即有你所描写的景物前加上一些表性质、颜色、状态的词,把景物写活。
②运用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可以把景物描绘得更加形象。
③融入作者的感受即情景交融。写作中只有抒发真情实感才能深深打动读者,引起他们的共鸣。
(8)方法找出来了就要学会运用,接下来我们就用这几种方法完成景物描写的片段练习。老师出示用叙述表达方式所写的内容,学生用描写的方式改写。
①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是乌云。
②再往上,就是晴空。这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垂向草滩,草滩上有山峦。
③而我的脚下是公路。一幅多美的画卷啊!
学生完成练习后,老师点评,并出示原文内容让学生比较,进一步体验景物描写的方法。
(9)作业:根据课堂时间灵活完成。
老师出示两幅图画,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分组完成写作训练。
要求:
①认真观察
②抓住景物的特征
③运用描写方法
完成后点评,小结。
3、板书:
什么是描写?
描写是指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文字,对人、事、景、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的一种表达方式。
2、从描写对象上分,可以把描写分为几类?三类:
①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②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③景物描写(本课重点)
①加修饰语
3、写景物的方法:
①运用修辞手法
②融入作者的感受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案篇5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并启发学生观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二、教学重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三、教学难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列表法
五、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释题,并朗读课文补充资料:“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这篇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气象知识告诉我们的?
(二)整体感知:
云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如文中所说的?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试着填空找出中心句,最基本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是:
“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领会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用了常常,往往,表示不是绝对化的,是表示一般情况下的如此。
(三)课文研讨
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列表:
云的种类
形状
位置
天气情况
2、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谚语:
“云交云,雨淋淋”“江猪过河,大雨滂沱”“棉花云,雨快临”“天上灰布悬,雨丝定绵绵”“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西北天开锁,明朝大太阳”“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山戴帽,大雨到”“云吃雾下,雾吃云晴”
试着用科学现象解释你所知道的一两句谚语。
(四)、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六、总结课文,延伸探讨:
今天需要看云识天气吗?
七、布置作业:
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习二。
3、课文作业本
八、教学反思:
云和天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其科学知识是可以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加以掌握的,但最好的效果是放在具有文学性欣赏的过程中进行,而不是纯科学的学习,可在提问的方式上多样化,用文学的形象化充实科学的东西,这样驾驭语文教材的能力会提高的更快,除了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外,也不应忘了对其表达能力的提高。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案篇6
一、素质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文言句式,注意古今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2、理解课文的内容,熟读课文,并背诵《(论语)十则》和《诗五首》。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文言文叙事具体、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语言简练等写作特点。
2、运用所学到的一些文言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学习古文化中所体现的人物的朴实、正直、智慧等美好品德。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体会古代文言中语言表达的精确美和作品所表达的感情,培养美好的审美情趣。
二、学法引导
1、指导学生进行本单元知识汇总,编写好单元知识点汇总细目表
2、进行单元巩固练习,知识抢答赛,误点矫正,以练代讲。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文言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要结合不同语境加以分析。
2、课文所体现的中心思想,反复朗读,适当点拨,重点理解。
四、课时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仪;
2、知识细目表、抢答题、综合练习题。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指导汇总单元知识;
2、组织知识抢答赛;
3、质疑误点矫正。
七、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师生共同回忆本单元的知识体系。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古代的诗文,对学于古代文言文中的实词掌握。如“识”“逝”等,古今词义也有不同的变化,如古代的“疾”,相当于现代“小毛病”,而古文“病”,却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病”,即大病。
学习古诗文中叙事具体、重点突出的写作特点,如《扁鹊见蔡桓公》等;语言简练,短小精悍,这在这一单元的篇目中都有所体现。
对于古代诗文来讲,要多诵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信不但文章的表层意思能掌握,深层含义也会了解。
(二)指导学生进知识积累,学生制作单元知识细目表,汇总或制成知识卡片。提示可从下面的角度复习汇总
1、字词和书写与读音。
2、词语的理解:
(1)一词多义;
(2)古今词义不同;
(3)通假字。
3、文学常识:
(1)强记;
(2)区别。
4、课文内容识记
(1)人物的'事件;
(2)主要内容及体现的中心思想及写作特色;
(3)重点句子理解、翻译;
(4)重点语段分析;
(5)知识探究。
(三)质疑释疑,并进行误点矫正
(四)师生互动,进行知识抢答题
学生根据复习汇总表各设计3个题型不同的题例,集体抢答或分组抢答。教师或学生做评委,集体评点和误点矫正。
(五)课堂综合训练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1、给下列字注音,并解释:(3分)
腠()_________应()_________悦()_________
2、这段话中扁鹊共劝告蔡桓公几次?(1分)
3、桓侯对扁鹊的第一次忠告,是怎样评说的?(用原话回答)(1分)
4、根据这段话含义,写出一句成语。(1分)
5、“立有间”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1分)
6、下列字在文中的注音,正确的一个是()(1分)
a、桓b、汤c、齐d、熨
7、下面是对滚文中四句话的理解,其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1分)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是说,医生不应该把治别人的病看作是自己的功劳。
b、“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是说,那是司命所管的,医药已经没有办法了。
c、“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是说,扁鹊第四次来见桓侯,仔细观察了他的病情,发觉已无药可救,于是就走了。
d、“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是说,过了些时候,桓侯病情恶化,就派人
去追究扁鹊的责任,而这人怕受牵连,于是逃到秦国去了。
8、下列四个判断,正确的一个是()(1分)
a、久本文选自《韩非子·扁鹊仓公列传》。
b、本文写桓公的态度,运用了“不应”“不悦”的动作描写。
c、本文主要是用空间的转移和时间的顺序来记叙事件的发展的。
d、本文内容带有劝谕性,可以当作寓言看。
9、对本文说明的道理,有下面四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1分)
a、说明扁鹊医术高超,是我国古代的神医。
b、说明扁鹊治病救人,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c、告诉人们,过分自信而不相信群众,是极其错误的。
d、告诉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
(六)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25分)
魏文侯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为善医?”
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下。”
魏文侯曰:“可得闻耶?”
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毫毛,故名不出闾。若扁鹊者,鑱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间,而名出闻于诸侯。”《鹖冠子·扁鹊之兄善医》
1.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是(5分)
(1)()(2)()
(1)①神未有形而除之③故名不出于家
②而名出闻于诸侯④桓侯故使人问这
(2)①其孰最为善医③可得闻耶
②扁鹊最为下④而名出闻于诸侯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2、下列句子理解有错的一项是()(5分)
a、长兄于病视神_________大哥治病是从人的内在精神察觉出病情
b、神未有形而除之_________精神尚未表现于外形,就消除掉病因
c、名不出于家_________自己的家庭出不了名声
d、副肌肤间_________从病人的血脉肌肤中进行诊断治疗
3、本文记叙了扁鹊和魏文侯和对话,扁鹊认为是取高明的医道是。(用自己的话回答,不超过15个字)
4、联系实际说明扁鹊所说的医术愈高的人,为什么声名反而愈小。(5分)
答:
5.这段文字,对你有什么启发?(5分)
答: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案最新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