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池教案6篇

时间:
tddiction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对教案的不断调整,教师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节奏,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在课堂上保持清晰的思路与节奏,69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池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池教案6篇

小池教案篇1

一、看图激趣,导入课题

1、看图引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副图画。小朋友们赶快瞪大你的小眼睛课件出示图片“池塘”图片

问:你看到什么了?

2、揭题“小池”

(1)读题,注意读好“池”是翘舌音

(2)随机识字: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池”字?

3、课题拓展:你喜欢这个小池吗?为什么?

4、引导再次读题:那咱们就用喜欢的语气来读读课题

二、欣赏图画,引学古诗(1、2两行)

1、请小朋友猜一猜,这小池的水可能是从哪里来的?

学生猜想完毕后,课件展示“细小的泉水从泉眼里流出来”

小朋友猜想的都有可能,但是老师告诉你,这个池塘的水是从这个泉眼里(课件指着泉眼)流出来的。练读“泉眼”

2、请仔细观察观察,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

(1)同桌讨论

(2)个别汇报

教师作适当的引导细细听听,有声音吗?(引出无声)

好好看看,泉水流出的样子?(引出惜细流)

3、教学生字“惜”

(1)指名读

(2)谁能给他找找好朋友

(3)看看图,读读诗,是谁舍不得谁呀?

4、引导朗读第一行

你能用上舍不得的语气读读吗?

自由练读个别读齐读

过渡:读得那么好,你瞧,太阳公公都放射出了柔和的阳光表扬你们了。(课件展示柔和的阳光)

5、出示“晴柔”引导读准“柔”字

6、课件展示“树阴”

(1)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学习生字“阴”

(2)树阴在哪儿呢?对呀,它都映到水面上了!

学习生字“照”(注意翘舌音),你在哪里见到过这个字?

7、出示第二行古诗

(1)个别读

(2)学习生字“爱”

①个别读

②你能用它来说一句话吗?

③在这里,是谁喜欢晴天里柔和的阳光?

(3)那你就带上高兴的心情,喜欢的语气读读吧!

三、出示古诗,绘图体会(3、4两行)

1、出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1)自由读读这两句古诗(读正确)

(2)指句读

(3)电脑老师范读,请小朋友们在头脑中想象画图

(4)指名反馈

2、组织学生看诗画图(可以独立完成,也可找几个小伙伴合作完成)

3、组织评画,在评议中随机教学生字“露”“立”

“露”:(1)谁有好方法记住它?

(2)你能给它找朋友吗?

(3)借图体会意思“长出来了、冒出来了”

“立”:(1)小晴蜓飞过来了,立在了荷叶上,你能给立换个词吗?

(2)指名表演:谁会做做“立”的动作?

(3)引导书写:仔细看看,怎样才能把它写漂亮?

范写描红自由练习

四、情感诵读,内化意境

1、引导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赏读

(1)自由练读(读出个性)

(2)个别读(集体评议)

(3)教师范读(牵引示范)

(4)再次个别朗读(尝试品读)

(5)同桌互读(扩大朗读训练面)

(6)全班齐读(情感共鸣)

2、组织背诵

五、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池塘了除了有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嫩嫩的荷叶,可爱的小蜻蜓,还会有什么?

2、换位体验,说话训练

你就是只可爱的小晴蜓,你就是条活泼的小鱼儿,你就是这嫩嫩的荷叶……看到这美丽的景色,会说些什么?

3、多可爱的小池!多美的小池呀!难怪大诗人杨万里看到后会情不自禁地写下这首古诗

引读“杨万里”

4、让我们用最美的声音来感谢一下杨叔叔齐读古诗

板书

小池(杨万里)

泉眼惜

树阴爱

小荷露

蜻蜓立

教学反思:

其中《小池》一诗作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学习这首古诗。

一、以读为本,读通读熟。

把课文读通,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朱熹有言:“凡读书,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因此,在学习这首古诗的第一步就是要求把古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接着用课件展示本首古诗中要求认识的6个生字,采用带拼音读、打乱顺序读,去掉拼音读,个别读、领读等多种形式来读准字音后,再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古诗,把古诗读熟,读得琅琅上口。

二、淡化诗意,品析诵读。

学习古诗,除了要让学生读懂读好之外,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这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很难的。新课程提出,要重视学生自己的体验,这是很正确的。读这首诗,小朋友看到的是什么呢?他们想到的是什么呢?这就是他们自己的体验,我们老师是无法替代的。让他们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在学习《小池》这首古诗时,我就从两个大问题:你觉得这首古诗是描写哪个季节的,为什么?如果让你给这首诗配一幅图画,你会画些什么?让学生走进古诗,独立思考。是初夏还是盛夏?是荷叶还是荷花?在一个个新问题的萌芽到解答,孩子们的发现是有依有据的,从孩子们的一言一行一读中,我已充分感受到孩子们已被诗人把描绘的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而深深吸引。孩子们领略到了小池塘的自然风情,接受美的熏陶,这足已!

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面对天性好动的一年级小朋友,繁琐的讲解、过多的斟字酌句,只会适得其反。

三、展开想象,深入诗意。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孩子是富于想象的,发展孩子的想象就是在开发孩子的智慧宝藏。而语言又是妙不可言的,很多文字寓意深刻,特别是古诗,它留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

在教学古诗《小池》时,我让学生反复诵读,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最后一句“早有蜻蜓立上头。”教学生一字一顿,摇头晃脑地朗读,在抑扬顿挫中读出蜻蜓的可爱和俏皮。然后播放欢快的轻音乐,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朗诵诗歌,想象蜻蜓飞到荷叶上来干什么。有学生说:“蜻蜓飞累了,到荷叶上休息一会儿。”有学生说:“清晨,蜻蜓口渴了,飞到荷叶上喝点露珠解解渴。”有一个学生更有想象力,他说:“蜻蜓在空中飞呀飞,它看见新长出来的荷叶一个人太寂寞了,飞下来和它交个朋友,聊聊天。”多么富有诗意的语言,也只有天真的孩子才有如此的美妙的想象。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古诗的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和巨大潜能。”因此,古诗的教学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体验。

小池教案篇2

目标:

1、学会用均匀的声音演唱歌曲,和同伴保持音量上的一致。

2、唱准歌曲中的跳音部分,表现歌曲中的踊跃和连贯。

准备:

1、木偶人或其他人偶

玩具

2、语言《小池》挂图

过程:

一、 教师出示木偶人,引导幼儿做“回声”游戏,为演唱歌曲做准备。

1、 教师:这个人喜欢旅游。这一天他来到一座山上,感觉很精神,就大叫了一下。结果山上响起了回声。他觉得很好玩,就和大山玩起了回声的游戏。现在,我想请你们来做回声,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好吗?

2、 师生进行回声的游戏。

教师:喂!你好!

幼儿:喂!你好!

教师:亲爱的大山,你好!

幼儿:亲爱的大山,你好!

教师:我喜欢旅游。

幼儿:我喜欢旅游

3、 教师:回声的游戏好玩吗?这个人在山上玩了一会,又继续往前走。然后他又来到了一个地方,看到了美丽的风景,就像一幅画一样!

二、 引导幼儿欣赏语言《小池》60-45挂图,感受画面的优美意境,学习歌曲。

1、 教师出示画面引导幼儿观察,并感受画面的优美意境。

教师:仔细看看,这个人看到了什么优美的`风景?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

2、 播放歌曲或教师 范唱歌曲一遍,引导幼儿欣赏。

教师:看到这么优美的风景,这个人很高兴,他就唱了一首描写这首风景的歌曲。歌曲的名字叫《小池》你们听!

3、 引导幼儿熟悉歌词内容,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带领幼儿学习歌词内容

教师:谁能说说歌曲里唱了什么?

4、 引导幼儿跟着歌曲的旋律朗诵歌词。

5、 教师带领哟而逐渐把歌词和旋律匹配起来进行演唱,鼓励幼儿用均匀的声音演唱。在演唱的时候要能听到同伴的声音,并和大家的声音保持一致。

三、鼓励幼儿感受歌曲中前后两部分不同的演唱方法,引导幼儿唱准跳音。

1、 教师:你觉得演唱这首歌曲要注意什么?

2、 教师小结:这首歌曲前面两句在演唱时,要注意有很多的跳音,后面两句则比较连贯。

四、 师生再次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文章来

小池教案篇3

小乍中心小学 庄碧玲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牧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写了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在教学中,我作了如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 放录音,学生欣赏本课配乐解说词,老师边把诗中的情境用简笔在黑板上绘出。

2. 请学生根据画面,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图意,引出本课题。

二、朗读古诗

1. 张挂本课放大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看图边听,注意听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法。

2. 学生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地。

3. 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如通过查找,结合课文注释等)理解词义(牧童,林樾,意欲,闭口,立)

4. 检查自学情况,再读古诗。

三、品悟古诗

(一)细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1. 自读每句诗,小组交流讨论诗意,师再点拨。

a. 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问:牧童在干什么?他当时的神态如何?怎么看出来?此时,他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体会得到?

b. 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问:牧童行走间听到了什么,他想做什么?为什么却“闭口”呢?

2. 指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 组织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品悟诗意,作小结。

a. 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b. 后两句诗写了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捕蝉图”。

c. 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使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跃然纸上。

(二)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牧童/骑黄牛,意欲/捕鸣蝉,

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

2. 指导朗读,读出牧童行歌的悠然愉快的语气,读出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自己练习——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

3. 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四、欣赏古诗

(一)欣赏古诗,展开想象。

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配乐诗朗诵,边展开想象,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二)感受意境,精炼强化。

谈谈刚才所想象到的意境,试试编故事。(同桌试编,全班交流、评议。)

小池教案篇4

平淡出新奇朴实显壮美--《寻隐者不遇》教学拾遗

义务小学语文第八册第19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写的,这首诗写得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

短诗采用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父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笔墨虽不多,却曲折有致,各具神韵。

我在教学中,觉得有如下两点需着重体会:

一、体会诗里平淡中出新奇的地方。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浅近易晓,貌似平常,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波澜迭起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种情况。"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处"--难以相遇。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

从写作笔法上看,"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但可以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中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问句隐含其中。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是童子补充回答。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说不定。这三番问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达完整,诗人贾岛采用以答代问的手法,仅以二十字表达完美,这不难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所以在施教中,不能离开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不能囫囵吞枣,只有细心捉摸,才能体味到诗的妙处所在。

二、体会诗里朴实中显壮美之处。

这首诗,作者没有写寻访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过童子的答话,用极其朴素、自然的文字,从侧面描绘了隐者隐居的山林之幽深、壮美。这山林的形象同隐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教学时,在弄懂句意的同时,教者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松下"可见松树的高大,隐者住处环境的壮美与幽静;"采药"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异宝;"云深",既写出了云雾的浓重厚密,又写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这些词语朴实无华、不加雕琢,而有机地连缀在《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个个都显示了不凡的光彩,成为壮美山林的传神之笔。有条件的教师,可依照诗句将松、童子、"我"所在的环境,以彩粉、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勾勒出来,与全诗对照,以达到诗情和画意完美的统一。从诗本身的语言文字出发,通过合理想象来揭示诗的画面或艺术形象,这是古诗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以上所写两点,只是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如何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串讲、朗读指导中进行教学,还需教者再花一番心血。

小池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诗歌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3、背诵古诗,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所见》,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背诵《所见》。

2、板书课题:

教师一丝不苟地书写,边写边告知学生:字要写得横平竖直,端端正正才好看。

3、理解课题,提醒学生:

“池”是翘舌音,出示画面,知道“小池”指的是小小的的池塘。

4、简介作者杨万里。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书,提示读书要求:

⑴ 读书姿势要端正。

⑵ 圈出本课的生字,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

⑶ 多读几遍。

2、认读生字:

⑴ 叫出生字朋友的名字。

导语:大家读书真认真!瞧,生字宝宝忍不住要和大家交朋友了,(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字)快拼一拼,读一读吧!

⑵ 同桌互读互纠。

⑶ 个别读。

(去掉拼音)

⑷ 谁愿意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读?

⑸ 齐读。

3、读熟古诗:

打开书,把这首诗再读几遍,要读得正确、流利。

三、借助插图,明白大意

1、(出示插图):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说说这些景物。

2、边读古诗边看图,想想:

读明白了什么?并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3、小组交流。

4、这首诗写了小池的哪些景物呢?

快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师相机板画。

5、提出疑问,并梳理出重点探讨的问题。

如:“泉眼”“晴柔”“尖尖角”等,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解疑。

四、创设情境,诵读古诗

1、出示画面:

教师配乐声情并茂地讲述,师生在音、画中共同想象,感受“小池”的“自然”“情趣”美。

2、学生交流仿佛看到的景色及心里所想。

3、学生配乐练习朗读。

4、师范读。

5、学生再读,教师向学生提出要求:

边读要边想像看到的美景。

6、指名读、评议。

赛读、齐读。

7、练习背诵。

五、巩固识字,积累语??

1、玩“小青蛙认字”的游戏,游戏规则如下:

仔细看写有生字的荷叶卡片,会读的小朋友叫:

呱呱,这是“x”“x”。

2、齐读生字,交流识字的好办法。

3、积累课后“我会读”的部分词语,用喜欢的词语练习说话。

六、学写生字,感受汉字的美

1、课件: 出示“闭”、“立”,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2、教师范写: 强调这两个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3、生练写:

师提示学生要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

4、投影展示,评议,欣赏。

七、拓展积累,课外延伸

1、课件: 西湖画面,配乐朗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学生欣赏。

2、课外自己找杨万里写的诗,读一读.

小池教案篇6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情景,进行美的,培养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感情。

2、根据诗意,体会意境是难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电脑制作小池作景、小荷、蜻蜓、词库等软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还记得哪首,请你给大家背一背。这些古诗韵律优美,语言简洁,好读又好记,大家都喜欢读古诗,今天我们要再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小池》,板书题目。先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

二、现在请同学们按照学习要求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出示学习要求:

1、了解诗人生平。

2、理解题目意思。

3、学会生字新词。演示课件诗人介绍、全诗图文、字义词库。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小池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朝代的人?

2、题目你是怎样理解的?你知道小池的意思吗?这首诗写了小荷花池什么季节的景色?

3、诗中有几个生字?示柔字,这个字读作什么?

(1)柔是什么结构?怎样拆分,编码是什么?

(2)柔可以组哪些词?在诗中组的什么词?

(3)柔有四种意思,晴柔的柔选哪种字义比较合适?

(4)把柔字打三遍,再用柔字组两个词。

4、再读古诗。看还有没有不懂的词。

四、同学们前面三个要求学得不错,请大家继续按下面的要求学生。

出示:4、理解诗句意思。抽读要求。

1、请一个同学朗读全诗,其他同学边听边看图,想想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演示课件。

2、写泉眼诗人是怎样写的?演示课件。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惜是什么意思?谁舍不得谁?谁能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指导读出舍不得的语气。

3、作者又是怎样写树阴的呢?读第二行,演示课件。树阴照水怎样理解?晴柔刚才同学们学生字已经理解了,爱晴柔又怎样理解?谁喜欢晴天里柔和的风光呢?这行诗是什么意思?

指导读出喜欢的语气。

4、小结:这两行诗写了小池周围的景物--泉眼和树阴。作者把泉眼和树阴写得像人一样懂得感情,其实是融进了作者自己的感情,知不知道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喜爱)请同学们把两行诗连起来读一读,读出舍不得和喜爱的语气。

5、写小荷和蜻蜓作者又是怎样写的呢?

读三、四行,演示课件。这两行诗写的是小池里的景物。小荷指什么?才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嫩和荷叶刚露出什么?蜻蜓就怎样?早和才诗人用得非常准确、生动。有了这两个字我们读起来这两行诗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把这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怎样读才能表达出生动、有趣的情景呢?

指导朗读。

6、把四行诗的意思连贯起来说一说,注意诗句中内容之间的联系。(自己说,互相说,当众说)

7、总结: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够成了小池优美的风景。难怪诗人要把这小池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

五、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下面我们再通过感情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来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感情。出示第五个学习要求:体会诗人感情。

1、认真听范读,注意哪些地方有停顿,哪些地方有重音?课件演示。

2、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计算机里的导读要求练读。

3、抽读评价。

4、背诵全诗。

六、小结学法。今天我们按照这五个学习要求一步一步的学习理解了全诗,体会了诗中所表达的感情。今后同学们学习古诗都可以用这种学习方法。

七、打开计算机,按要求做练习。

小池教案6篇相关文章:

整理教案推荐6篇

古诗教案6篇

兔子教案6篇

望岳的教案6篇

懂礼貌中班教案6篇

荷塘月色教案6篇

听话教案6篇

开火车教案最新6篇

花围巾教案6篇

大班美术苹果教案6篇

小池教案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2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