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份教案中加入复习环节,可以增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与连贯,有效的教案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增强师生关系,以下是69模板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逛菜园教案优秀5篇,供大家参考。
逛菜园教案篇1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基于体现略读课文对培养阅读兴趣,提高自学能力,养成阅读习惯这一教学要求,本课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人为本,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父亲坚韧的品质和对土地的热爱,积累语言,培养语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课前准备】
将《这片土地是宝贵的》一文印发给学生,让学生独立阅读,理解。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歌曲《多情的土地》。
2、让学生谈谈欣赏后的感受:
从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声中,你听懂了什么
3、小结导入:
土地,蓝天白云覆盖下朴实的土地,有谁会倾其全部身心去关注,爱护它呢?一般的人大概很少有,然而有些人,如农民,地质学者……他们总是用整个生命,拥抱生养自己的土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阅读课文,相信大家阅读后一定会有这样的感受。请大家齐读课题──《父亲的菜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根据阅读提示自由读课文。
2、同桌交流初读收获。
3、交流反馈:
⑴ 指名朗读课文。
⑵ 交流读书收获。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同学们通过读书交流,知道了本篇课文写的是父亲在一片荒凉的山坡上开垦出一块土地,使它成为“我家”菜园的事。荒山上怎么能开垦出这样的菜园呢?现在,我们要深入文中,弄清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开垦菜园的,父亲又是怎样开垦菜园的。
1、再读课文后,合作学习,分组讨论。
2、小组汇报:
父亲开垦菜园的过程,文中讲了4点。在学生自由表达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概括,提炼,归纳:选地──砌墙──挑土──肥田
四、精读课文,感悟内涵
在父亲的精心伺候下,这块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文中有许多描写父亲动作,语言,神态的词句,把这些词句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我们将会有更深的感受。
1、找句子,谈体会:
操作要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相应的句子,教师适时点拨。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做适当梳理。
⑴ 决定开荒:
“父亲坚毅地说:‘我们去开荒!’”(勤劳)
⑵ 开垦荒地:
“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簸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勤劳,吃苦)
⑶ 垒上石块:
“父亲没有气馁……盖住了那可怕的岩石。”(坚韧不拔)
⑷ 种上豌豆:
当“我”问能否长出豌豆,父亲“信心十足地说:‘当然能!’”(对土地的信赖)
⑸ 豌豆肥田:
“父亲说:‘……肥土吧’。”(对土地的保护,热爱)
⑹ 拾粪肥田:
“有时候我在山坡上放牛,尿憋急了,父亲也要我跑到菜地里去撒。”(节俭,对土地的热爱)
2、读句子,悟内涵:
信赖是一种关爱,一片呵护。这位勤劳朴实的父亲对土地充满了信赖,充满了热爱。下面就请大家把你们的这种感受融入到声情并茂的朗读中。
(开展有奖朗读竞赛,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参加全班比赛)
五、拓展阅读,延伸认识
从作者描写父亲的言行中,我们深深感受到:这是一片复活的土地,在父亲温热的胸膛里涌动的是炽热的情感,深沉的热爱。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生活在土地上的每一个人都得到了土地的恩赐,都永远离不开土地,都应该珍爱这土地。
1、学生交流阅读补充材料《这片土地是宝贵的》的感受: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朗读文中的一些重点句段(课件出示朗读内容)。
我们是土地的一部分,土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土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2、对比阅读,让学生谈谈《父亲的菜园》和《这片土地是宝贵的》两篇文章的共同之处。
六、激情总结,升华情感
印第安人将全部的`爱都洒向他们热爱的土地。在他们的眼里,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根草,每一只昆虫,甚至树木中流淌的树液都是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这感人的语句震撼着每一个热爱生命的人。
1、齐读摘自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的诗句:
课件出示: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有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此时此刻,我们对文中的这位“父亲”为什么这样执著地爱着这块坡地,有了更深的感悟。请根据你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感受,给下列句子补写几句话。
直到现在,那一块坡地,仍是我家的菜园。站在园边,望着这诱人的翠绿__________。
3、播放歌曲《多情的土地》。
逛菜园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比鲜侗究8个生字。
2蹦读课文,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中体会父亲坚韧的品质和对土地的热爱。
二、教学过程
1苯萄时,先让学生读读“阅读提示”,说说本课的阅读要求。然后按照要求自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做记号和批注,要把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画出来,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并把小组里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2备盖资窃谑裁辞榭鱿戮龆开垦菜园的?课文就这个问题有清楚的说明,父亲是在新修的公路使“我家”失去了菜园的情况下决定开垦新的菜园的。他又是怎样开垦菜园的?课文就这个问题讲了四点:(1)在我家后面的山坡上,选择了一块相对平缓的坡地,作为菜园的基地;(2)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高高的石墙,再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盖住了那些可怖的岩石。(3)当菜园长出了一片绿绿的豌豆的'时候,父亲却把那一片豌豆全翻在泥土里去肥土。(4)四处拾粪,伺候这块菜园。
3贝用栊锤盖籽孕械挠锞渲刑寤岬礁盖浊诶汀⒓崛偷钠分适墙萄У闹氐恪?赏ü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来体会,然后说说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什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做适当梳理。
(1)决定开荒。“父亲坚毅地说:‘我们去开荒!’”(勤劳)
(2)开垦荒地。“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勤劳、吃苦)
(3)垒上石块。“父亲没有气馁……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坚忍不拔)
(4)种上豌豆。当我问能否长出豌豆,父亲“信心十足地说:‘当然能!’”(对土地的信赖)
(5)豌豆肥田。“父亲说:‘……肥土吧。’”(对土地的保护、热爱)
(6)拾粪肥田。“有时候我在山坡上放牛,尿憋急了,父亲也要我跑到菜地里去撒。”(节俭、对土地的热爱)
逛菜园教案篇3
教学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父亲不怕艰辛和困难、坚持不懈的好品质,要知道想获取成功必须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努力奋斗。
知识要求:学习生字、新词;知道课文中写了父亲什么事,表现了父亲的什么品质;能找出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
能力要求:学习从课文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想像父亲遇到的困难和怎样克服的;有感情的读文。
重点难点:能抓住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体会他的作用。
教具准备:常规、挂图
教学时间:两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见过菜地,院子里的小块平地可以开垦成菜地,田里的菜地又大又平,分成一畦一畦的。你觉得在山坡种地会有问题吗?
学生发表看法
二、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 学习生字新词
1、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想办法解决
2、 汇报学习情况解决了哪些问题
四、 理解课文内容
1、 读第一、二段。小组讨论为什么要开垦新菜园?
2、 父亲要开垦新菜园家人态度如何?用个词语来说明,父亲的态度如何?也用个词语来说明。
3、 哪部分具体介绍了父亲开垦菜园的过程?他遇到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学生默读在书本上批注)
4、 全班讨论
5、 结合学生的句子谈谈哪些话语很感人?原因是什么?注意抓住动词。
6、 经过父亲的努力结果如何?
7、 读了课文你受到什么?
?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同学相互交流自己身边值得敬佩的人的事迹。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语句通顺,能够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表达和评议,内容清楚具体。
2、 写自己敬佩的一个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认真修改。
3、 发现引号的不同用法。
4、 积累描写精神意志的词语。
5、 阅读成语故事,大致了解意义,提高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1、 拜访自己身边最值得敬佩的人,进行观察或记录,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准备。
2、 《成语故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
在本组教材中,我们认识了一个个闪烁着精神光辉的人,有十七世纪执著追求真理的伽利略,如醉如痴全神贯注工作的罗丹,,勤奋专注让鱼游到了纸上的聋哑青年,坚持不懈、勤劳朴实的农民。他们都让我们肃然起敬。其实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我们的身上就有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人。这次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说说身边值得敬佩的人。
小组交流
1、 提出要求:要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表达出敬佩之情。
2、 拿出自己课前所做的观察记录或任务照片,想一想如何把他介绍给大家。
3、 在小组内轮流说说自己身边最敬佩的人。
4、 小组评选:一是评选出所说的人物,谁最值得大家敬佩和学习;二是评选出说得最生动具体的同学。
5、 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小组同学共同帮助把事例说得清楚具体。
全班交流
1、 各组代表轮流说,劝班同学进行评价:一是评价说得内容是否具体,能否表达出敬佩之情;二是评价表达时是否态度大方,声音响亮。情感浑厚。
2、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评价,双向互动,既可以接受同学和老师建议,重说某一部分,也可以椐理力争,说得真实自然。
3、 引导学生把自己最敬佩的人的.名字写在黑板报上,说一说他们身上值得学习的是什么风范。
延伸拓展
小组同学共同办一张手抄报,把“观察记录”和人物照片等材料合理安排在报上。
第二、三课时
激发习作兴趣
上节课,通过口语交际我们认识了那些生活中值得我们愤怒学习的人,这节棵课,让我们把这些任务写下来,并编辑一本《我们敬佩的人》班级作文集。
明确习作要求
学生自读习作要求,通过任务的形象和所做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精彩回顾
1、 回忆口语交际时,自己在小组里说的受到组员认可的部分。
2、 回忆在全班交流是,被老师和同学们称赞的同学是怎么说的。
习作
1、 学生试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2、 按照要求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评议
1、 把自己认为好的地方做上记号。
2、 与组内同学互相习作,写几句评语。
3、 再次修改后在组内朗读欣赏,推选一篇完整习作和一个优美片段,参加全班交流。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1、 自由读文中的三个句子,联系学过的课文想想这三句话的意思。
2、 想一想三句话中的引号有什么作用。
3、 翻阅类似的课文找出类似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4、 想想课外的读物中有没有这样的句子,你的作文中用过引号吗?是发挥它的哪一种作用?
日积月累
1、 自读成语,要求读得正确。
2、 你发现这些成语有什么特点?
3、 自选一个成语说说它的意思。
4、 开展读的竞赛,熟记这些成语。
阅读
1、 自由阅读,自学生字新词,体会“鹏程万里”的含义。
2、 指名朗读。
3、 交流读后的启示,练习造句。
?文成公主进藏》教学设计(a、b案)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沼泽地、技艺”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课前准备
布置搜集关于文成公主的资料。多媒体课件或文成公主进藏图。
a 案
导入课题,交流资料
关于文成公主,你都知道些什么?
导语:(播放文成公主进藏图──布达拉宫壁画中的图)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畏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藏族人民热爱美丽的文成公主,把她当成神一样崇拜,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今天,我们要读的,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根据阅读提示自读课文,了解故事的经过,提出自己的疑问
交流汇报阅读收获
1.汇报朗读。请学生分部分朗读课文,通过师生评价,把课文读好。
因为是民间故事,应用讲故事的口气读,要读出吐蕃使者的智慧和文成公主的神奇。
比如读“公主找了一段树干横在上面,搭了一座桥”“文成公主听了,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过去了”“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边去”等句,要读出公主做这些事的轻而易举。
2.交流疑问。
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
a.为什么“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可以从几方面引导思考:
鲜花和绢花,一真一假,警示了真假公主。
公主和其他人什么都一样,只有头上花不一样,这也是惟一能看出区别的地方。
鲜花配公主,更显其高雅、美丽。
b.公主怎能背动乃巴山呢?
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这样引导:
为什么人们要这样说呢?在他们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怎样的人?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美妙的小故事,你能找到吗?引导学生找到“建桥、撒羊毛、跟鸟说话、树木变化”等地方,感受民间故事的丰富想象力。
练习简要讲述这个故事
1.导语激趣: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请你把故事简单讲给父母听,你想怎么讲?
2.自己练习讲述。
3.指名讲述,进行评价。评价中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答应求婚──进藏途中──贡献。要重点讲进藏途中发生的几件小事。
拓展读另一传说《文成公主进藏》
藏王松赞干布派了一位叫禄东赞的使者前去长安求婚。当时前往长安求婚的使者共有7人。起初,唐朝皇帝认为西藏太远,不愿将公主远嫁。于是同大臣们商量,出了几个难题来考这7位使者,企图将藏王的使者难住,以便谢绝这门婚事。
第一个难题是将500匹小马放在中间,500匹母马拴在四周。让这7位使者分辨出每匹小马的亲生之母。其他6位使者无法辨认,他们把小马牵近母马,不是踢就是跑,小马怎么也不敢近母马的身。藏王使者懂得马性,他让人给母马喂上等草料,让它们吃饱。饱食的母马叫将起来,招呼自己的小马去吃奶。于是500匹小马纷纷来到自己的母亲身边,藏王使者毫不费劲地解答了这个难题。
第二个难题是要用一根线穿过一块中间有弯曲孔道的玉石。那6位使者花了半天的时间,想尽办法都未能穿成。最后轮到藏王的使者,他的办法倒也简单,他捉来一只小蚂蚁,先把细线粘在蚂蚁的脚上,然后在玉石的另一个孔眼处抹一些蜂蜜,蚂蚁闻到蜜香,就赶紧沿着弯曲的孔道往里钻,结果又是藏王使者得胜。
第三个难题是将两头刨得粗细一般的一根大木头,让7位使者分清哪头是树梢,哪头是树根,同时说出其中的道理。那6位使者看过来,看过去,量了又量,怎么也分不出来。藏王使者叫人把木头放在河里,木头一浮起,前头轻,后头重,轻者为梢,重者为根,一清二楚。
藏王使者的聪明才智使皇帝很惊讶,也很喜欢他。最后又出了一道难题:谁能在300个穿着打扮一模一样的姑娘中认出谁是公主来?这7位使者都从未见过公主,要认出来谈何容易!那6位使者挑最漂亮的认,结果都认错了。藏王使者从一位老妇那里得知公主从小爱擦一种香水,经常引着飞蝶在头上飞。藏王使者根据老妇这一指点,从300个姑娘中认出了公主。
皇帝只得同意将公主许配给藏王。藏王使者见了公主说:“你去西藏的时候,别的东西都不必带,只要带些五谷种子、锄犁和工匠就行,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西藏种植更多更好的庄稼。”
文成公主进藏时,皇帝送给她的是500驮五谷种子、1 000驮锄犁,还有数百名最好的工匠。
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辞别父母,离开长安以后,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来到荒漠的高原上,由于离亲人和家乡越来越远了,不由得思念起远在长安的父母来。她想起临别时母亲送给她一面宝镜时说的话:若怀念亲人时,可从宝镜里看到母亲。于是急忙取出“日月宝镜”,双手捧着照起来,不照则已,一看反倒吃了一惊。原来文成公主从镜子里看到的并不是母亲,而是自己满脸憔悴的愁容。她一生气,把宝镜摔在地上。没想到,宝镜一落地,立刻化成一座高山──后人称之为日月山。它恰好挡去了一条东去河流的去路,河水不得不掉头回流。于是人们称这条河叫倒淌河。有人甚至说这河水就是文成公主的眼泪哩!这日月山和倒淌河就在青海省西宁附近的青藏公路旁。
作业
把《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b 案
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在唐朝,为了边塞安定和平,不再连年征战,朝廷采用和亲的政策。先后就有19位公主为和亲嫁给吐蕃、契丹、吐谷浑、回讫等边塞小国的国王或王子。这些公主当中,最闻名于后世的当属嫁到吐蕃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她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和藏族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直到现在,在西藏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文成公主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得很广泛。在老百姓的口口相传中,这个真实的故事增加了许多神秘的色彩。那么,在老百姓的眼里,文成公主是个怎样的人呢?
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认读生字生词。
3.边读边思考,把对文成公主的印象批注在有关句子和段落旁。
围绕“百姓眼中的文成公主”这一话题交流读书感受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交流:
1.漂亮又聪明出了名的公主。(第一自然段能体会得到)
2.皇帝疼爱的女儿。(第二至四自然段可以体会得到)
3.具有神奇的力量和本领,什么也难不倒她。(第五至十三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4.非常重感情。(第十、十一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5.给西藏带来了许多好处。(最后一个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小组同学接龙讲故事,比一比谁讲得清楚,流畅
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文成公主的其他民间故事和《同步阅读》中的《一幅壮锦》《猎人海利布》等民间故事阅读。
逛菜园教案篇4
【说理念】
本设计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上,以读代讲,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中,去理解和感悟“父亲”的精神。
【说教材】
?父亲的菜园》这是一篇第七册选读课文,记叙了父亲在一片荒凉的山坡上开垦一块土地,使它成为“我家”菜园的事,表现了父亲勤劳、执着、坚毅的品质,体现出作者对父亲、对土地深厚的感情。
【说目标】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记事写人这一类文章的感悟,进一步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从父亲坚忍不拔的品质中受到,培养热爱土地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按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标,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的读文。知道要想获取成功必须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努力奋斗的道理。
方法与过程:积极主动阅读;从朗读父亲的言行入手体会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从课文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学习父亲不怕艰辛和困难、坚持不懈的好品质。
课文通过对父亲言行的具体描写,表现父亲的优秀品质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因此,引导学生从描写父亲开垦菜园言行的词句中体会父亲勤劳、执着、坚毅的品质,感受父亲对劳动、对土地的爱是是教学重点。体会父亲在荒坡上开垦菜园的艰辛,对我们这相对平坦地区的学生来说是教学上的难点。
【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上述的教学目标,本课选择的基本教法是“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自主阅读、读中体会是本课我要引导学生学习的主要学法。
【说流程】
一、亲情导入,质疑课题
1.同学们都见过菜地,院子里的小块平地可以开垦成菜地,田里的菜地又大又平,分成一畦一畦的。你觉得在山坡种地会有问题吗?
2.一位极其普通的农民,为家人开出了一块菜园,但子女收获的`绝不仅仅是四季的蔬菜,而是一种人生精神。
3.(板书课题: 父亲的菜园)读一读,大胆推测一下,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到底谁的推测正确呢?让我们快速读课文。 [设计意图]
用亲切自然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有水到渠成之妙。推测课题,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由课题这个文眼作为这节课的教学切入点。
二、考一考
出示生字,指导读准确。开火车读字。
[设计意图]
巩固积累词语,扫清阅读障碍
三、品读课文
重点研读:
(1)“父亲坚毅地说:‘我们去开荒!’”(勤劳)
(2)“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勤劳、吃苦)
(3)“父亲没有气馁??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坚忍不拔)
(4)当我问能否长出豌豆,父亲“信心十足地说:‘当然能!’”(对土地的信赖)
(5)“父亲说:‘我们不能光顾眼前,也真难为了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养出这一片豌豆来的。就这样榨干它,以后就别想吃瓜吃菜了。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对土地的保护、热爱)
(6)拾粪肥田。“有时候我在山坡上放牛,尿憋急了,父亲也要我跑到菜地里去撒。”(为了肥土、对土地的热爱)
(7)远远望去,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
(8)直到现在……一片诱人的翠绿。
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可归纳说:
①父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山坡上开出了一块作为菜园的基地。 ②当暴雨冲走泥土后,父亲一筐筐挑土,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块新菜园。
③为了育肥土地,把自己的劳动成果──豌豆翻进土里,精心侍候,使土地变得肥沃,让全家人拥有了一个四季常青的菜园。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抓住问题来阅读思考和感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把学生相对分散的思维集中起来,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情感。
四、拓展练习(深入体会课文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
1、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从“父亲”的身上得到了什么?
2、欣赏《劳动最光荣》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肯付出辛苦,遇到困难、挫折不气馁,永远保持自信,什么事情都能做成。)
逛菜园教案篇5
学习《父亲的菜园》,学生通过勾画、批注、朗读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从而体会父亲的品质。
教学目标:
1、借助字典,认识“婴、毅、肿”等8个生字。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并学习父亲的勤劳、自信和执著等品质。
3、学习并积累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勾画、批注、朗读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从而体会父亲的品质。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父亲的菜园”的来之不易和其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交流认识,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父亲的菜园)大家都预习了课文,请大家谈谈为什么题目叫“父亲的菜园”,而不叫“我家的菜园”或“我们的菜园”?
(学生交流)
2、我们的理由充分吗?我们再次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步读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反复读几遍,把难读的句子读通顺。
2、出示生词:婴儿、疑惑、坚毅、可怖、红肿、榨干、荒凉、诱人、信心十足、似信非信、疑惑不解。(a、认读词语 b、纠错 c、选择词语来说话)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由于_____,父亲_____,经过_____,终于_____。
4、相机学法指导:概括一件事需具备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
5、提问:在什么地方开辟菜园?最后结果怎么样?(顺势板书:荒凉的山坡 碧绿的翡翠)
三、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并在自己感受深的句子旁边写下ti会。
2、学生交流。
3、指导朗读。
第三自然段,通过“每天……就……直到……才”写父亲通过一个星期起早贪黑地劳动,才开出了三四分的黄土地。
第四自然段,“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
第五自然段,“从山脚下把土一筐筐地挑上去”,为了填土,父亲累得双肩红肿,双脚起泡,靠自己的身体,在岩石之上创造了一块菜园。
第八自然段,育肥时父亲的一段话,表明了父亲对土地的了解和热爱,目光长远,不贪图眼前利益。
四、总结课文,升华。
1、回归课题。
父亲为我们一家人______,菜园不仅为我们一家人提供了_____,还让我们通过菜园看到了父亲身上的 _____品质,所以,课文题目叫《_____》,而不是“我家的菜园”或“我们的菜园”。这里包含着“我”对父亲的______。
2、总结全文。
父亲为我们一家人开出了一片菜园,子女们从这片菜园里收获的不仅是新鲜的蔬菜,更是做人的品质。正是这种品质影响着作者王树槐,使他成为一名作家,让自己的人生菜园长出碧绿的蔬菜,这种品质也将影响着我们每位孩子去战胜生活中困难和失败,最终自己的菜园长出新鲜的蔬菜。
五、作业。
1、熟读课文中描写父亲言行的语句,体会情感,注意朗读的语气。
2、写一段你与一个熟悉的人的对话。(注意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和动作。)
板书设计:
28 父亲的菜园
自信 勤劳
荒凉的山坡 碧绿的翡翠
执着 热爱
教后反思:
?父亲的菜园》是一篇略读课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上,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中,去理解和感悟“父亲”的精神。本设计按照“提出疑问—梳理问题—自己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组织学习,把朗读课文、交流感受整合在思考与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重点结合“父亲”在开荒、填土和育肥中,所表现出的坚定不移的态度和百折不挠的付出,引导学生来畅谈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内容来理解课文的题目《父亲的菜园》,在教学的最后,让孩子们理解作者所以将这块菜园命名为“父亲的”而不是“我们的”“我家的”,正是因为这块土地是父亲同恶劣的自然环境(荒蛮多石,暴雨冲土,贫瘠无肥)进行抗争,付出艰辛努力的结果,才拥有了这块“翡翠般的菜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作者在对父亲一言一行的描写中,都表现出了这位普通农民勤劳朴实,执著自信的品质。父亲创造的不仅仅是荒凉中奇迹,而且是顽强意志与不懈努力的胜利。
逛菜园教案优秀5篇相关文章:
★ 艺术教案优秀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