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读后感不仅是对书中思想的思考,更是对未来方向的指引,读后感能够帮助我们在阅读中发现自己的情感与价值观的变化,以下是69模板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数学史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数学史读后感篇1
哲学的理解,我就只停留在平时教科书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中所介绍的哲学,看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之后,我对哲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很风趣,简直可以当一本稍微深奥一点的笑话书来看。这是促使像我这样没有耐心的人看这本书的主要原因。平时学习马克思所说的哲学,或许是因为是编制成教科书供我们学习的原因,那里面所说的内容总是特别深奥而又枯燥无味,致使我看到甚至听到“哲学”这两个字我就觉得没意思,但是罗素笔下的哲学,让我忘却了这种恐惧,他论述清晰,把其他哲学家原本很深奥难缠的东西讲得更明白、更加深入浅出。
这本书从希腊文明开始,一直到19世纪的西方哲学家都有描述,书中每一个章节都有所阐述的哲学家的基本观点、主要着作以及主要成就和失败的地方,因此读来让人对浩如烟海的西方哲学史能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得不承认作者对于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史的深刻的了解和把握。
正如在绪论中作者说的:从历史的角度而言,社会环境塑造着哲学,而哲学又反过来影响环境。因而要理解一个时代或民族,就有必要先理解它的哲学。非常深刻的话。我们现在很多人对于现在中国的种种现象不理解,或者愤世嫉俗,或者崇洋媚外,其实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哲学思想有所了解后对于我们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种种情形、怪状都会有所了解和欣然接纳,这就是哲学受到环境的影响,反过来又影响环境的一个最切合实际的例子。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在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中讲述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它不是单纯地讲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也不是讲纯哲学概念或哲学问题的发展。罗素说过,哲学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哲学家的学说不是个人孤立思考的结果。社会环境和已往各种哲学学说对一种哲学学说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因而,罗素在本书中,总是把每一个哲学家看作是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让我明白了,哲学可以是一门浅显易懂、实在的学问,而不是只是学者口中的遥不可及的知识。这本书让我对哲学懂得了很多。
数学史读后感篇2
爱因斯坦这样谈论哲学: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可见哲学一门有广泛学科基础的学科。高中时关于哲学了解得不甚明白,大学时慢慢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慢慢了解这门学科。
?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哲学介绍到世界近代哲学,其中以哲学家为单位,详细的阐述了西方历史上主要的思想流派,我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理性之力”,无论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还是近代的启蒙运动,都强调人类独立的理性的思考,这一点和我们中国的传统思想有着很本质的区别。
西方哲学中第一个值得我们学习就是他们的思考方法即“逻辑上推理”,那什么是“逻辑”呢?,西方哲学家认为“逻辑”指的是“一个事物和另一个事物有必然的联系,而当出现其中一个事物时,我们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事物,逻辑是人类创造出来的。”那西方哲学家又是如何运用“逻辑”的呢?比如诶利亚学派学者认为“存在和思维是一回事,因为凡是不可思议的,就是不存在,凡是不存在的,就不可思议”或恒常论者认为“没有什么能够产生于无,能够变成无,所以变化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他们的结论中,都不存在空洞的理论,而是都有非常严谨的逻辑推理。
西方哲学中第二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他们注重对人性的反思和思考,西方哲学家都普遍相信人类有感情和理性这两种独特东西,柏拉图认为“这个世界是理念的世界,宇宙是理念的逻辑体系,一切知识都是回忆,一切学问都是一种重新觉醒”强调人的“心之力”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唯心主义”。近代哲学家就对人的本性的研究更加深入的一步,霍布斯认为“人有自我保全的情感”洛克提出“人有三种激情:欲望、快乐、忧愁”,“人是以利己主义的快乐主义为归宿,快乐和痛苦是道德的大教师”,这些对人性的研究对后面启蒙运动中民主和自由有着深刻的影响。
哲学使人思维,读史使人智慧。从《西方哲学史》这本书中,学到了很多。
数学史读后感篇3
略去金木水火土,西方哲学史浩浩汤汤从爱琴海文明摇篮——希腊说起。城邦政治高度发达,公共讨论是有识之士参与政治议题的首选方案。在这样的条件下,诞生了以诡辩为名的智者学派——他们声称人是万物之灵,不存在统一的标准,即任何观点都是正确的,民风一度败坏。
让学生找“最大的一株麦子”的苏格拉底出现了。据说他身材矮小,鼻头扁平,出身贫寒,但善于与各类人交谈。当他开口说话的时候,众人无不为他精妙的才学和个人魅力所倾倒,忘了他的长相。苏格拉底虽然温和谦逊,却善于用一个个批判性的追问使一个普通的观点和概念得到更正或证伪,从而使概念更加清晰。这种方法叫做“助产士”的方法。他主张要“认识自己”,宣扬美德、节俭等美德,并亲身实践。即使国王给他赐死,有朋友帮他越狱,他也说:我已经享受了一辈子的法律给我带来的保护,现在我不能自己破坏法律。
在苏格拉底之后,出身贵族的柏拉图接过了苏格拉底的衣钵。由于苏格拉底缺乏著作,两人的观点通常难以分辨,有一种观点认为柏拉图即苏格拉底观点的进一步发展。他的《理想国》构筑了一副奇妙的学科图景。
亚里士多德是故事的下一个主人公。他被称为“全才”,涉猎各种学科。虽然他很多关于物理学科的观点在后来被证明是落后过时的,但仍不影响他成为难得地构建了一整套知识系统的哲学奇才。
越过这一时期,便是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葛学派。前者宣扬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后者则与苏格拉底等大家的观点类似,整体更为形而上。值得一提的是:后者的主要人物之一是芝诺,也就是阿喀琉斯悖论(阿喀琉斯跑不过乌龟)的提出者。
时间来到中世纪,哲学开始向宗教依附,成为教会的洗脚婢。各类经院哲学不断将世界从多神论塑造为一神论。这里不再做赘述。
直到数学方法“光荣复兴”和自然科学“闪亮登场”,经院哲学终于有了强有力的反对者。作为数学家的笛卡尔持唯理主义(理性主义)的观点,认为一切知识应该由理性的知识、公认原则推导出。反之,从个人经验推导出的知识是不可靠的,因为没有任何一种个人经验可以完全等同于世界真相,从其推导出的知识必定具有偏误。举个简单的例子,在高考的欧几里得数学里,平面图形画得十分标准,但是用尺量是不得分的,必须用逻辑推导证明。
这个观念的局限性显而易见——似乎仅适用于数学方面的知识。但与此同时,也有学者认为,承认知识是局限的,但日常生活中运用有限的知识是有裨益的。
欧陆相对的大不列颠岛兴起了经验主义,它似乎是实证的前身。在这之间的一、两百年,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之争、关于上帝存在形式的讨论不断对立、折中(折中主义)、发展。最后,形成了现在叱咤风云的实证主义。
对于上帝,各派纷争来来回回,在多神论、一神论、泛神论、自然神论甚至无神论之间争夺讨论。在多神论时代,宙斯的力量是“有限的”,神也是不止一个的;一神论则稳固了上帝不可撼动的地位——有一种学派认为,上帝按他想要的样子塑造了人和世界。father,sonand the holy ghost(天父、天子、天灵)是上帝显现的三个阶段;或也有说上帝派耶稣基督为自己的化身来到人间替人类受苦难;世界万物本不存在善,是上帝定义了善。在一神论里,上帝通常是与自然分离的,独立地主宰世界。
然而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机械论取得了一席之地。泛神论、自然神论甚至无神论取得了自己的话语权。唯物主义的无神论尚不用赘述。自然神论倾向于认为上帝即自然、世界、宇宙的一切,他没有人的形态、意识和情感,但他创造了世间万物的规律,他便是世间万物。
在古希腊时期,哲学是朴素的,充满着关于自然界各种元素的猜测和想象,“原子”等概念在这一时期提出;经过了之一阶段的哲学,开始向形而上发展。形而上便是研究存在之存在——为什么g的值是9.8?为什么风从高压到低压?形而上探究的问题是——宇宙间一切变化的统一规律、根本原因。然而经过这一阶段,越来越少人再愿意花时间去探究“悬而未决”的形而上问题,而转向更具实用意义的实证主义。相对于形而上,实证主义更关心“怎么做”的问题,而不关心“为什么”和“是什么”的问题。
在后真相时代,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形而上的研究对传播学的参考意义。当我们指代一个物体“杯子”的时候,我们指代的不是杯子本身,而只是它的“象”。因为我们无法对这个东西全面了解。我们无法知道杯子所有拐角的弧度、所有的缺口和灰尘,我们知道的只是事物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因而我们只指代表象、现象,而其本质是难以完全触达的。这个悖论使得“真相”根本难以被我们所接触到。
数学史读后感篇4
今天是开始学《西方哲学史》的第一天,虽然只翻了两小节,但却学到了很多,就这两小节就已是满纸乾坤,想想这罗素也是厉害,能写出这样系统的书。我真的是很好奇看全本英文原著的感觉是会有多爽啊。
在第一小节中,我知道了,原来,公元前6世纪希腊崛起了,开始出现哲学,给周边的文明带来了不一样的生活。
知道了原来埃及的神学和巴比伦的神学是不一样的,埃及崇尚死亡,信奉轮回,而有金字塔;而后者的文明有黩武的血性,且其宗教更加关注幸福。不仅于此,古巴比伦的科学成就也是巨大的,连我们今天一直延续的一天24小时,一周360度,都是他们提出来的,那时的哲学同科学是紧密联系的。
古希腊极盛一时的迈锡尼文明大约存在于公元前1600到前1000年伯罗奔尼撒半岛,属于青铜时代晚期,继承了来之爱琴海地区的来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时间大约为公元前25000到前1400年,属于青铜时代早期。
而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文明孕育出了第一个产儿,学成荷马史诗的盲人诗人荷马,而同时期的东方地区也诞生出孔子、佛陀琐罗亚斯特等。世界的发展,不管哪个地区,基本上都是同步的,都是在同一个轴心线上发展的。
奥尔弗斯叫的诞生算得上是宗教史上的大事件,他的诞生,形象了人们生活,使得哲学观念深入生活当中。
读完到这些有趣的事件,让我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浓烈的兴趣,真的为之倾倒。
数学史读后感篇5
?西方哲学智慧》共分为12章,主要是从哲学的起源以及概念说起,由探索哲学智慧的痛苦历程一直到人们有所感悟,有所启发并有所总结。这种哲学的源头一直发展到后现代主义。与此相对,中国哲学是主要研究仁、道、法、自然无为等,其研究的是天人关系,人我关系以及身心关系。它的流派分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以及名家等。与中国哲学不同的是,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形而上学产生、形成、演变和衰落的历史。所以,不了解形而上学,就不可能真正了解西方哲学。
形而上学曾经在哲学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达2000多年之久,虽然在黑格尔哲学那里得到了“完成”,也因此而迅速衰落,但是它的深刻影响却至今仍然在发挥着作用。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它对思维方式、文化要素甚至存在方式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古代和中世纪,形而上学是以宣扬宇宙不变、否认事物的运动变化为其根本特征,具有反科学的性质;文艺复兴后与近代科学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紧密相联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坚持用自然界本身的因果联系说明自然现象,但却把必然性与因果性等同起来,具有机械决定论的特点;从十八世纪下半世开始的产业革命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根本变化,开启了旧形而上学的大门,康德、黑格尔是这种有局限性的批判的代表;马克思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对形而上学进行了全面、科学和彻底的批判,赋予了形而上学以“反辩证法的”新的涵义;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中,形而上学仍然在各种哲学流派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西方哲学史中,柏拉图的不朽论与宇宙生成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与物理学,卢梭,康德,黑格尔,拜伦……一个又一个哲学家,开启了一个又一个文化历史阶段,如果没有他们的努力与坚持,没有他们的执着探索,姑且不论他们的成果对世界的哲学史造成如何影响,就西方国家而言,这无疑是历史,人文的巨大推动力。从混沌到一步一步的启发,总结以及感悟。这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财富。
西方哲学智慧不单单是理论上的模糊智慧,相反,它恰恰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型智慧。它不仅仅有利于人们解决对实际生活问题的疑惑,而且它又超越生活。它是一种生命的追求,一种人生的感悟。西方哲学智慧是一种生命智慧,它以它特有的睿智与活力赋予人类一个富有意义的生命世界,令人生更加充实圆满幸福。
数学史读后感篇6
本周继续阅读罗素《西方哲学史》,并对如下的两个问题进行思考。
首先,“一个判断虽然不见得比另一个判断更真,但是就其能有更好的后果这一意义来说,它却可以比另一个判断更好。这就暗示了实用主义。”
读到这句话,想到了在《普通心理学》中学习第六章决策时,讲到行为决策理论时提到了西蒙的“满意性原则”。所谓“满意性”是指决策时,个体并不考虑所有可能的选项及其可能的结果,而是仅仅考虑几个选项,一旦感到满意,就会立即停止搜索。就比如我们买电脑,电脑的品牌多种多样,我们会综合自身的用途、预期价位、实用性等来进行选择,在这个范围内挑选自己满意的电脑并作出决策。
前两天听老师的录音讲到“失位”,即你不在你该呆的那个位置上。那怎么就不失位?灵活。其实“满意性原则”就是一种灵活,不应该在难以抉择的时候,事事都要求做到十全十美,只要找到满意的选项,在一定范围内学会适度的降低目标,也会是最优的结果。
第二,亚里士多德按照中庸之道的学说所主张的是,适度的资产才最能够与德行结合在一起:“人类并不借助于外在的财货才能获得或者保持德行,反而是外在的财富要借助于德行;幸福无论是存在于快乐,还是存在于德行,还是兼存于这两者,往往总是在那些在自己的心灵上与性格上有着最高度的教养却只有适度的身外财富的人们的身上才能够找得到,而不是在那些具有多的无用的身外财货却缺少高尚品质的人们的`身上找到的”。
抛开亚里士多德不信仰“平等”的观念不谈,我同意以上的观点。身外财货是需和德行、品质相称的,比如医生要有“医德”。医生需要有过硬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要有“救死扶伤”的高尚品质,只有“德”“才”兼备换来的“自身财货”才是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但是我认为当今社会风气过多的抬高了“身外财货”的价值,就如“土豪”原本的含义,即乡下财大气粗、没什么品味的有钱人。所以一些商贩会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唯利是图,却早已对“诚信”置之不理。还有一些现代的偶像剧,动辄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北京或者上海这样的城市里,租的起一套豪华单身公寓。或者遇到一个“霸道总裁”,从此咸鱼翻身。
针对这些虚构的偶像剧,我们可以一笑而过,但是对于正处于追偶像剧而又没有形成稳固的价值观的青少年而言,他们会对这样的生活抱有幻想,这就是在传播一种错误的社会风气,传达一种不劳而获的“成功秘笈”。所以外在的财富是要借助于德行的,需要与德行、高尚的品质相称的。
数学史读后感篇7
生活中许多事物都存在一个维度的两个极端。罗素说,文明人之所以与野蛮人不同,主要的是在于审慎。
他为了将来的快乐,哪怕这种将来的快乐是相当遥远的,而愿意忍受目前的痛苦。作为一个小学老师,我对这句话感受颇深。我们说一个人,从自然人接受逐渐转变为社会人,其实也可以算是从“野蛮人”到“文明人”的过程。家长常常对年幼的.孩子不爱学习而抱怨,可能会警告孩子,“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只能去扫大街”,但事实却让人悲伤,孩子就是不爱学习。“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背得滚瓜烂熟,实际行动却毫无改观。于是老师逼,家长逼,大家都患上了强迫症,哪怕孩子作业全做完、复习全复习好,只要他不在学习,大人就感到不爽。而且大多数时候,孩子的学习并不是为了自己的未来,或者我们常说的“读书是为了自己”,在观念上,本能地认为这是一种外界强加给他的痛苦,只是迫于无奈才去完成,并不是一种理性的“审慎”。于是,有的观念就认为,孩童时代就是应该玩耍,小学阶段就是不应该有回家作业。
那么这算不算是对“野蛮”的一种放纵呢?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总是在两个极端中受夹板气。口头上喊“减负”,操作上是“加压”,学习负担重了孩子受不了,没有回家作业了家长又不放心。从来没见部因为研究生考试压力大而要求大学生减负,因为他们已经足够“审慎”了。我觉得,正是因为小学生自身没有将人的一生视为整体的认识,而仅仅关注到当下的快乐,与社会、学校、家庭因为对学生未来的关注而对当下施加巨大压力,所以上才会有那么多冲突。
数学史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