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在读后感中分析书中的冲突与解决方法,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总结书中对自己最有价值的观点,69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诗词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诗词读后感篇1
宋振吉先生的诗词,仅仅见过五十来首,这是他全部的百分之一还是百分之零点一,我不知道。但每读到一首,总是想起“美产生诗,诗给人美”之类的话。古、顺、达、厚的特点明显,书写着他的多彩人生。
古。是那点淡淡古味,来自于遣词造句的文言化。所谓文言,即语言的凝缩和用语的凝固。宋先生诗中单字成词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暮羽”,傍晚时的小鸟;“疏林”,稀疏的村林;“留稚”,留守的儿童,等等。这样一个字代表一个词,两个字组成了名词性偏正词组,比纯名词包含的信息量要大的多。这是宋先生语言的凝缩,凝炼。用语的凝固,是说用语的固化,讲究无一字无来历。都是老祖先用过的。如“恁人买醉不知还”,“羲和故步临冬至,未尽轻寒雪已柔”。这其中的“故步”、“凭人”、“买醉”、“未尽”,都在古诗中有出处。这样就酝酿了那些古味道。
顺。随园诗话是不主张用顺字赞扬诗句的,那是从声调的抑扬顿挫和语序的非白话要求角度来说的。我是个连说话都结巴的人,对顺字有种天生的敬仰,非常崇拜宋先生诗句的顺畅,率性。像小河流水,像骏马奔腾,发出的.声音让人舒服。反之,半文半白,点缀生僻字,自造怪词,凑韵凑律,不恰当的比喻,生硬的通感,都会造成诗句的别扭、卡顿、艰涩。这些毛病,宋都没有。他已经早跨越了像我这样的调字凑韵阶段,也越过了小心翼翼、循规蹈矩阶段,已經是句随意来、意随心走的境界。他可能心生感触,七步成诗已是常事。你大声读“南望春风无晓信,撩人频看柳梢头”,“冬至时节飞冷雨,耽搁四序怨天君”,“蜗居小院种瓜菜,高处焉知低处悠”,不由得让你摇头晃脑。宋先生诗句的顺畅,已经有了魔性。
达。即意达,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不泥古套古。有人把自己写成了李清照,把自己写成了陶渊明,写的诗放在古诗集中,別人分不清真伪。这种诗词,毫无真意,没有出路。你看他“檐角迷离染晚晖”写法尊寺,“惊看北岸现新藜”写太平沟,“近岁偏逢农货贱”写农民,“翁妪孤娃苦打撑”写留守,都能看到他的乡土信息和时代信息。能让人知道这是个与农业农村农民有血肉联系的。能把自己的特点写出来,能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看似简单,实则没那么容易。看一些所谓的诗,词不达意,言不由衷大有人在。
厚。即立意厚重,诗味醇厚,生活气息浓厚。宋先生的立意,厚重到能让人看到他身上有“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的烙印。比如写三农,和老一辈农民一样,眼光深沉。对城镇化有些不甚理解,疑问很多。用“壤地粮园棘早生”拷问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在哪;用“阶台茅顶堪谁扫”质疑父母在不远游的母慈子孝在哪;用“粜尽因赊市里房”讨论领袖的农业是基础还算不算;甚至用“多少醇浓年味去,春联冷寂映灯红”在提醒,农耕衰败,社会的韧性,承担灾难的汪洋大海在哪,和平年代城市繁华,战争停水停电呢?
诗味醇,没有金玉其外的华丽词句,却有天资聪慧的美丽端庄。诗化的语言,魅力无穷。有赋的铺陈,“卅载屋旁立耸楼,仰看危阁说还休。蜗居小院种瓜菜,高处焉知低处悠。”没一点直白,没一句口号,就是婉婉道来。有比的技巧,“几番拿捏盼谁怜,暑热凄寒早惘然。已是浑身多褶皱,此时哪惧滚油煎。”拿饺子说事,比喻暗示的什么,你懂得。有兴的手法,“酒望霓虹香曲暖,恁人买醉不知还。往来多是官商客,那见农夫有此闲。”前两句的描写,为后两句的感慨做了舒服的铺垫。赋、比、兴,是宋先生的拿手好戏。
生活气息浓厚。宋先生心地善良,所以看到的世界也善良;有一双美丽的眼睛,观察到的都是美的事物。所以他的文笔,涉及面广。“羲和故步临冬至”写时令,“语低声,嘱低声”写送別,“也余灿烂满天红”写夕阳,“闲吟假赋七八句,拼凑歪诗四五篇”写诗心。写得最多的还是他那恬淡的心态和欢乐潇洒生活。宋先生已经到了“一生精力尽于诗”的地步,像这个水平,应该语不惊人誓不休,向千古名句冲击才是。
期待宋先生创造自己的经典。作者:孙成仁
读诗词读后感篇2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赤壁之战的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其三十四岁的孙吴军事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的慨叹。在赤壁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
诗的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后两句是议论。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
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铜雀台在邺县,邺是曹操封魏王时魏国的都城,故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读诗词读后感篇3
在寒假里,我读了一本《诗词中的科学》。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古诗里也有科学知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为什么会春眠不觉晓呢?原来这是季节变化的生理反应,和冬天相比,春天天气暖和了,皮肤里的毛细血管开始扩张,更多的血液流进毛细血管、流进大脑的血液就少了,血液供不够,所以就容易打瞌睡。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为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原来树叶的颜色和它含有的色素有关系。叶绿素比别的色素骄气,到了秋天就受不住低温的影响,常常被破坏消失了。这时候树叶里留下了比较稳定的其它色素,树叶就渐渐变成了别的颜色。如类胡萝卜素多,就变成了黄色。如果树叶里有大量红色花青素,就变成美丽的红叶了。除了枫叶外,还有叶子是红色的树,如槭树、乌桕、黄栌、漆树和别的.一些树木,在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会生成美丽的红叶。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处觅,不知转入此中来”。为什么山下四月的桃花已经谢了,山上的桃花才刚刚开呢?原来高度大约每上升100米,温度平均下降0.6℃,这是垂直递减率。所谓“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就是这样产生的。
原来语文和科学学习可以联系在一起。在学习中,我们可以把一个学科和另一个学科联系起来想想,也许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读诗词读后感篇4
网上买书的时候,看到很多网友评论这本书大多数都是赞美于丹老师的词语很美,可我不知道为什么看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很沉重。想来想去主要还是两个方面,第一是自己对于书里面所提到的诗词几乎全然不知,甚至读书时候学过的也都忘光;第二是因为我觉得诗词对于我们现代人真的成了一种奢侈。其实我内心是向往诗意的,我相信很多人也是这样,只因现在的社会,生活的梦想,工作的现实,让我们将这诗意埋藏了。这让我想到蒋勋老师在《美,看不见的竞争力》里面讲到的,当看到一片景象让我们很感动的时候,然而我们却没有言语来表达此刻心里的感受,那个时候我们是难过的,真的很难过。
于丹说我一直深深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生命中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不要对此不屑,不要认为这些风花雪月知识少年痴谈。我认为想唤醒中国人心中那份诗意是很难得,至少在现在这个时代是很难得。虽说现在的人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看得出作者的那份渴望。
爱学习的你们,我想很多人都有每天背单词的习惯吧,那要不要考虑下每天背上一首诗词呢?为了不再难过,我更乐意每天来上一首。希望等到读完部分唐诗宋词后再来读这本书,我想那时我会是幸福的。
其实,诗意一直都在,只不过我们的忙碌把它遮蔽了;诗意随时会醒来,但在它醒来的时候,我要准备好一颗中国人的诗心来迎接它。
读诗词读后感篇5
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诗不仅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正因为如此,我借用国庆假期这个机会,细细品读了《唐诗三百首》。书中主要介绍了唐代的各大诗人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有被称为诗仙李白的《将进酒》、被称为诗圣杜甫的《春望》、被称为诗佛王维的《山居秋暝》……等等。每品读一首诗就仿佛将走入一个文字构建的朦胧美丽的世界,或悲或喜或动或静都让我留恋往返。我就挑选印象最为深刻的几首诗谈谈自己的感想。
首先是王维的《鹿柴》。开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两句,原意是想突出山中的寂静,但是诗人反其道而行之,不直接写“静”反而大胆采用“响”字。用空无一人的寂静山谷中传来的隐约人声来反衬深山的静谧,突出诗人寂寞的心情。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运用这种反衬的写作手法,借景托出人物的心理描写,而为自己的文章增添一份趣味与内涵。
接下来是李白的《山中问答》。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是从这短小精悍的诗句中我读出了属于诗仙的处世之道。拥有万金的李白不贪恋繁华城区的奢华生活,而是选择隐居山林,在碧山丛林深处积极学习,汲取精神食粮。古人道:腹有诗书气自华。李白作为久负盛名的大诗人也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成就而沾沾自喜,止步不前。我们也应学习李白孜孜不倦的精神、坚持学习和戒骄戒躁的好习惯。
最后是诗佛王维的《少年行》。“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这两句写出咸阳城的游侠在路途中相遇,一见如故,便相邀在路旁酒楼酣饮畅聊的场景。诗句中洋溢着热情与豪迈的气息让我这一千年后的小读者也燃气澎湃之情。虽然古时候这种场景也不太会发生在我们身边,但是处于新世纪的我们也应该多敞开心扉,广交朋友,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唐代诗歌就像一座百花盛开的大花园,群芳竞艳,姹紫嫣红。唐人在不到三百年创作的诗篇,流传至今的尚有五万余首。虽不能说篇篇都是精华,但是可供我们学习与借鉴的地方却有很多很多。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更是应该多学习我国传统国学精髓,传承我国经典,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读诗词读后感篇6
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语文专家顾振彪主编的《唐诗三百首》是部语文课标准编写,青少年必读的100部中外名著。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诗三百首》作为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总集,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的缩影和见证。唐诗取材丰富,体式多样,格调高雅,所以我很喜欢读唐诗。
?唐诗三百首》有几首诗令我念念不忘。
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意思是说“慈母用干枯的手拿着针线,颤抖地为将远行的儿子缝补着冬衣。母亲一针一线仔细地缝补着,心想着孩儿这次远行将迟迟不会回来。正像小草难以报答阳光一样,儿子又怎能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游子吟》是一首歌颂母爱的诗,诗中真切地赞美了伟大的母爱。诗篇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牵挂不舍之情。虽无言语,虽无泪水,却表现出浓浓的母子情深,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内心对母爱的`感激。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其外,讽喻诗《古从军行》、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田园风光诗《过故人庄》也是我爱读的诗篇。
?唐诗三百首》真是一本好书。
读诗词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