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后感中梳理书中观点时,我们也在梳理和重构自己的认知,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发现书中与自己经历相似的部分,产生强烈共鸣,下面是69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煤的对话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煤的对话读后感篇1
一直不喜欢读专业书,因为觉得这种书的理论层次太高,对于一线教师的我一直不敢高攀,于是看这一本书的日期就一拖再拖的推迟到了现在。最近终于能够静下心来读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荣誉教授丽莲.凯兹博士的《与幼儿教师对话》一书,作者关于儿童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等的许多观点与建议,让我受益匪浅。凯兹博士是国际著名的儿童专家,从事幼儿、教师成长研究多年,对儿童发展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乃至学前事业发展具有丰富、独到的认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刻感受到教授丰富的经验和思考,不停地联系到自己的现实,不断地享受着她对的对策建议与智慧。我们能够感受到,本书的很多观点并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实践”与“思悟”出来的。在凯兹教授的书中,充满独到而精辟的观点和见解,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在其朴实、流畅的语言中,我们时刻能感受到的是贯穿始终的她个人的独特的学术品质!
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最熟悉“观察为先”这一词,只要碰到同行交流,总是挂上首先要观察孩子这一句。可观察到底从何处入手,如何观察?我想大都都是随自己的心境和意愿,很多都是随意的,然而凯兹教授为观察做了清晰地阐述,文中这样记录着。
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所感、所思、所为,是实施的前提。根据幼儿的特质,学会观察幼儿更是幼儿教师一项重要的技能。观察什么,针对一个儿童或一个现象,观察需要持续多久,这是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书中分别陈述了以下11项观察指标:睡觉习惯、饮食习惯、大小便习惯、情绪的变化、游戏的变化、好奇、对权威的反应、友谊、兴趣、自发的情感、享受生命中美好的事物。成人可以根据这些方面观察到的现象,对儿童的发展是否正常作出评估。至于观察的时间,书中这样陈述:“对于3岁的儿童,需要先观察他们在这些指标上的行为3周,提供充足的行为样本,作为以后评价的标准;4岁儿童则需要4周左右的观察期,5岁的儿童则再加上一周的观察时间……成人可以按此公式计算收集行为样本的时间。”
看着凯兹教授对于观察的要求,心中惭愧,作为老教师的我没有学会观察,联系平时的工作,虽然也重视在生活、学习、游戏中对幼儿的观察,但观察的内容不够广泛,观察持续的时间也没有达到过这样的标准,更是从未这么系统地观察、分析与记录过。观察往往是处于一种无意识和下意识状态,能看到多少是多少,真正有意识、有系统的观察很少。
读过此书,我更加明白只有如此详细与持久的观察,才能真正地了解一个儿童,这是需要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去实践的。观察幼儿是我们做为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技能,也是幼儿教师必须履行的一项职责。只有学会观察才能“因材施教”,所以我们要用观察来了解孩子内心的需要,按每个个体的差异和其所能接受的能力,而给予得当的指导。一位伟人曾经说过:“对于人的眼睛来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正是对观察做的最精辟的诠释。我们作为一名幼儿老师,其实只要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善于观察每一个孩子,一定能从平凡的世界中发现不平凡的事和物。
读着此书,我还深刻地认识到要做一个专业的幼教工作者,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所谓“专业”,应该有这样三个特点:在工作上运用高级缜密的知识;依据该知识做判断;采用专业行为的准则。如果我要做一名专业的幼儿教师,我还不断学习,需要对对象的了解,需要有选择内容的慧眼,需要对方式的辨析,需要应对来自各方的压力……但不管怎样,我还要在专业成长之路上迈好每一步,学习将是伴我成长的最好伙伴。
煤的对话读后感篇2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不学习则落伍”于是我利用暑假休息时间我阅读了《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一书,书中的大部分章节来自凯兹博士在世界各地的早期会议上所做的演讲,其中大部分的内容源自于幼儿教师、父母和学前专业学生在提问或讨论中涉及到的特别体验的问题,这些特别的问题和体验均是他们在如何更好地解决与孩子相处时的共性问题中所遇到的,虽然他们来自世界各地,但是他们遇到的问题竟然如此的相似,有着非常多的共通之处。因此,读此书,越来越觉得自己在经历一次思想和意见的交流与辩论,或许是自己接触了幼教的实践和理论,对幼教本来就有所感触,所以在读丽莲.凯兹博士所提出的议题与例子时,心里常常有触动、有检讨、有反思、有争辩,在经历了这个检讨、思辩的自己澄清过程之后,却是一份不可言喻的喜悦。
首先,充满独到而精辟的观点和见解。
书中深刻地阐述了关于儿童发展与、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等的观点和思想,充满了关于幼儿与教师成长的专业智慧,以及她对于儿童发展与的理论和时间的深入把握。
其次,随处可见基于实践的理论阐述和基于理论的实践反思。
丽莲.凯兹博士将理论阐述与实践分析有效地合而为一,将幼教实践中有争议和感到困惑的问题,依据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客观深入的的阐述和分析。例如在分析教师专业成长时,并没有空泛的理论阐述,而是通过幼儿园中的具体事件,深入浅出的阐述了专业幼儿教师的标准。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彰显了.凯兹博士的独特学术风格与丰富的研究阅历,使人感觉到这本书中的许多观点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实践与思悟出来的。
再次,渗透着对幼教问题的理性审视与对幼儿发展和幼教事业高度关注的气质和精神。
无论在探讨儿童发展、幼儿的目标、内容、幼教的专业化、幼教机构的评价,还是教师角色、教师与儿童关系、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教师的专业成长等问题时,凯兹博士时刻向我们展示着她对这些问题的省思、检视与理性的把握。譬如儿童自尊的培养是教师和家长都关心的一件事,但是目前用来培养自尊的做法实际上是在养成儿童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以及关注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不利于培养幼儿适宜、积极的自尊。她多次指出“自尊无法从直接教导或劝告儿童觉得自己很好中获得”,教师应该“帮助儿童处理所面临的负面反馈、挫折及失败”,只有在适量的、明确且充分的正面反馈中才有助于增强儿童的自尊。这些观点既反映着凯兹博士所秉持的客观、审慎的态度,批判与反思的理性以及她对问题的辨证的把握,也体现了她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学风,彰显她独特的学术品格和精神。使人领略到一种作为研究者的竟社和境界,一种在幼教领域中孜孜耕耘的勤奋态度,滋养与凸现着研究的内在价值与魅力。
读了凯兹博士的书,在感受到她丰富的经验和理论成果的时候,同时深深感受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与无知,在幼教的海洋中我只是个涉世未深的孩子,无论谈理论还是说实践,自己都缺乏一种反思、审视、辨证和理性,更没有值得借鉴的策略建议与智慧而言,更谈不上的学术气质和精神。我想,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修养自己的内涵,使自己具有一点学有所想,做有所依,思有所悟,才能做一个真正合格的幼儿教师.,才能担负起幼教的重任。
煤的对话读后感篇3
这个月读的一本书是《关键对话》,是由一位宝弟大力推荐的,读完后感觉对工作和生活都相当实用。在很多人看来,对话无非就是动动嘴皮子的事情。
但关键对话,可是一点儿都不简单。什么是关键对话?比如:你认为自己已经早该被提拔了,去找上司谈一谈关于升迁的问题,但在谈话发现他认为你并没有准备好;或者,你在召开会议时,有下属针锋相对,当场指出你的问题所在;再者,与爱人关于老人赡养和儿女问题产生意见争执等,这些都是关键对话。之所以这么说,是指因为它可以影响你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如果你不会正确应对关键对话,将可能产生严重后果。
比如:面对团队中消极怠工的同事,你选择愤怒指责,双方互不相让,大吵一场,结果反而让合作被迫中断等等。想一想,这种类似情景是否曾发生在我们身上?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总会有这样一些时刻,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我们会变得很糟糕,会情绪激烈,冲着对方大喊大叫甚至有些歇斯底里,说出一些事后会让我们后悔的话。
那么,这种关键对话问题如何解决呢?书中提出掌握两大原则即可圆满地解决。
一、做到从心开始。明确自己的对话目的。即我希望通过对话达到什么目标。关键对话会往往会让人产生激烈的情绪。事实证明,在激烈情绪的影响下,人们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即沉默不语或是愤怒爆发。全然忘记了本来对话的目的是要和对方一起解决问题,找到一条双方都能接受的共赢道路。如果,偏离了预定目标,怎么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呢?所以,必须在对话过程中牢记自己的目的,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偏离这个大方向,这样就能保证我们在关键对话中获得一半的成功。
当你意识到对话失控时(开始陷入沉默和有暴力倾向(想跟别人吵架时)),停止对话,冷静思考动机,问自己几个问题:(1)我现在的行为显示出我的动机是什么?(2)我希望这次对话为自己、为对方、为我们之间的关系实现怎样的目标?(3)最后,问自己要想实现这些目标我该怎么做?
二、在对话过程中始终注意维护安全感,即让对方毫无心理压力地和你展开沟通。消除对方心理包袱的方法有很多,它可以是一句道歉,一段解释,一个积极的目光交流,甚至是你的举手投足中流露出的信号或是一个表情。在进行关键对话的前30秒内,你必须确保对方知道两个事情:(1)你关心他们的利益和他们的目标;(2)你尊重他们。尊重感就像空气,当它存在时,没人会想到它,但是当你把它拿走,人们脑袋里面想得就只有尊重。当谈话陷入僵局时,问我是否故意忽略自己在这个问题中的责任?我是否积极了解对方看法?我是否努力避免不必要的不合?等等。
看完本书反思了许多,回想起自己以前一些失败对话,要不沉默不语,要不冲冠一怒,结果让自己陷入被动或尴尬局面,给沟通带来障碍,白白丧失了一些机会。自己也明白这样做不好,情商低,但一直不知道如何来具体调整,而本书给指出了一些具体的原则和方法,通过在一些对话中加以应用,感觉很有帮助。希望我的分享给大家带来一些提示,让我们能够有效掌握关键对话,通过每一次成功的关键对话来强化我们的组织,巩固我们的家庭,改善人际关系。
煤的对话读后感篇4
本书与《追风筝的人》同是李继宏翻译。我有幸与李继宏先生在网上取得联系,他推荐了这本书。这大约是半年前的事了,如今才买来读完。虽然此书十多年前在美国是畅销书,我仍然怀疑在中国有多少人能看得下去。中国总体哲学都是更关注人,而不是神,求神拜佛也多是为了求得个人福祉,而非心灵启迪。
当下中国,经济翻滚,人们的生活理念更为实用。因此哲学在中国目前成了个很尴尬的话题。人们大体分成三类:一类是不敢谈哲学,生怕谈多了会对当下的生活产生怀疑,缺乏信心和恐惧兼而有之,甚至产生排斥心态,一听哲学就避而远之,我的很多朋友就是如此。另一类是遇到问题需要哲学,却懒得多思考,于是干脆找个东西钻进去,这大多成了迷信,稀里糊涂,人家怎么说,就怎么信。人家说的真道理未必听得明白,人家说错了也跟着来,这类人在各宗教的道场随处可见。第三类人则是极少数,他们愿意开放地讨论和思考,愿意并且有信心通过思考不断改进认识和重新了解世界与人生。(那些把哲学当学术的我没有归类,他们拿哲学搞饭吃而已,对他们而言,哲学和锄头计算器没什么区别)本书作者当然属于第三类。
但他讲故事的方法类似宗教,所以第一类的人不会看,第二类的人若看了此书,要么不信,要么就迷信,那也很糟糕。作者通过思考的确有很多收获,我们分享他的收获;但文中的矛盾和牵强也随处可见,值得进一步探讨。
以下不妨简单列举和分析。1、作者说本书是神所写,即写作过程中神操控其笔写就。这话也对也不对。如果你理解他说的神其实就是宇宙统一的东西,也包括你自己,那我们任何人写作其实也都可以说是神在写作,这样理解就合理。但如果按神话小说的逻辑,那就错得太多了。2、作者的逻辑融合了各个宗教和哲学,因此有所超越也有所混乱。所谓超越,是他没有把自己放在太低的位置仰视,而是与耶稣、佛陀等古代先知们平视,因此他敢于指出他们并不十全十美,也敢于称自己为神的使者,这不是神话,这是一种逻辑,我也有时候半开玩笑。
煤的对话读后感篇5
我有幸阅读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学院儿童心理学博士丽莲。凯滋的著作《与幼儿教师的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他关于儿童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等的许多观点让我受益匪浅。
凯滋教授在书中强调儿童发展的适宜性,明确提出"适量原则",如要发展幼儿适度的"自尊",避免幼儿出现"自恋"的倾向;强调幼儿发展目标不只是知识技能,尤其应注重对幼儿社会性交往、情感态度、行为和性向的培养,后者更应该成为儿童发展与的重要方面。这无疑和我们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相吻合。
适宜性教学,就是让我们教师思考,幼儿要学什么?什么时候学好?如何学最好?不管学习目标是什么都要涵盖:知识、技巧、气质、情感着几个方面。
书中指出:让幼儿从事一些互动性的活动,以及主动而非被动地进行活动时,其学习情况最理想。很多影响儿童发展与学习的经验或因素,在适量的情况下效果最佳。课程重点应该是协助幼儿对于自身的环境与经验有更佳的理解。发展与学习具有循环性。学习环境越开放、越不封闭、越不正式,老师越能获得有关儿童发展与学习的讯息。知道的讯息越多越能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儿童年龄越小,教学策略越要多元化,课程要越有弹性。这些对于我在课程中的创设有很大的启发,一定要关注幼儿的前期经验,注重直接体验。
凯滋教授在分析教师角色、幼儿的专业性、教师与儿童的关系时,他反复强调指出,教师要与儿童维持一种适度的疏离,这样才能即有助于保证并增进儿童评价的客观性,也有助于避免教师自身的情感衰弱,并保证教师正常执行角色功能,给予儿童公平的与发展机会。
在阅读过程中,我始终抱着学习专业理论的渴望,时刻感受作者的经验,并结合自己工作中的实际状况加以思考,梳理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理念误差,感受他的反思、实施、辩证和理性,我不仅分享了他的智慧和教学建议,还分享了他的学术气质和精神。对我的教师成长之路起到理论铺垫作用,结合《指南》和我们的现状,用理论来指导我的工作。
煤的对话读后感篇6
这是一部作者自称与神对话的丛书,上海书店出版社从美国引进出版,2009年到2011年三年内出齐全套三册,加印了许多次,这在这十几年来都不够振兴的书业中,这是很好的业绩了,算得上是畅销书了。
这本与神对话的书,在书的封底众多报业媒体的推荐中,却绝口不提它的神学面貌,只把它讲成是心灵鸡汤似的东西,译者李继宏也是将它解释成有宗教的色彩,却不属于任何宗教,至于它是什么,只笼统地说是整合了东西方众多宗教和哲学流派的智慧。而以我翻来覆去地多次阅读所形成的认识,它含有宗教和哲学智慧,但也可能是神学书。然而你可以不同意它的神学观点,但仍可折服于它所含有的人生智慧。所以,它是不是神学书无关紧要,关键看它的智慧对您的启发和引悟。
对于我来说,可说是在恰当的时候遇到了恰当的它。我读它,无比地震动,一遍一遍地读,如饥似渴地读。我无比亲切地读它,将它放在我的枕边,甚至有的时候,半夜醒来还要摸一下枕边的它才再安然睡去。它开启我的从未启封过的灵魂世界,安慰我的逃逸的魂魄心神。总之,它极大地帮助了我,甚至是拯救了我,它在我的心中种下了种子,让我的灵魂回归力量。
所以,意识到灵魂,意识到神,是我们发现自己、过好一生的门径。
这就要说到神了。神,是什么?难以表述。也许它是有意识的灵界生命,也许它是有无穷之力的'、有目的的大自然,也许它仅仅是我们自己心中对于人类的最美好愿望和期许。但不管是哪一种,它都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力量,它是有意义的。也许我们一下子不能弄明白它,但它却能引导我们走出最好的一生。
我的重大感悟之一是:听到神。
在我们许许多多的愿望中,常常有许多愿望是互相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的的,我们心里的许多声音在发声,常常让我们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我们常常分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才好,糊里糊涂地生活,无可奈何地生活,到底要怎么做才让我们最服帖、最幸福?
书中的神告诉我们:我的信息永远是你最高级的思维、最清晰的话语、最美好的感受。别的则来自其他的根源。
最高级的思维永远是包含了欢乐的思维。最清晰的话语永远是包含了真实的话语。最美好的感受是你称之为爱的感受。
欢乐、真实、爱。
这就是神的启示。
无比地珍贵。
把握了这三样,就把握住了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
所谓的人生真谛,不就是这些吗?
煤的对话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
★ 曹操读后感6篇
★ 读母鸡读后感6篇
★ 幼儿读后感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