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的写作过程使得观众能够在思考中发现角色背后的复杂情感,产生共鸣,写观后感不仅是对影片的评价,也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69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申克的救赎观后感参考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篇1
题记——一个人最大的魅力在于他自己心怀希望的同时,还用这希望拯救了另一个灵魂。
第一次开始看这部电影时,我真的对它不感冒,因为它讲述的故事真的太有距离感了,甚至让我有些害怕,在完整看完这部影片前,我曾看到一半不到时放弃继续观看,但由于好奇以及时间原因,我又坚持看完了。很庆幸我看完了这部电影,真的,它真的触动到我了.
我为安迪的聪颖而惊诧,为安迪和瑞德的友情而感动。在肖申克监狱,那样黑暗没有希望的“地狱”,光想想就难以忍受那里非人的 生活,切实在那生活的人该是有多么煎熬.何况在那里一待就是十几年、几十年,真的太可怕了! 但安迪却让一个黑暗无比的地狱变得有点儿希望,有点儿人精味,有点儿温暖。他告诉我们"hope is a good thing!" 希望让一切不可能变得有可能,有一幕令我印象十分深刻,那便是安迪爬出他用那个瑞德说要六百年才能挖通地道的槌子挖出的一条通向自由和希望的地道,影片播到这,我 真的为之一震,同时也为安迪开心,更钦佩他的耐心和机智。其实我更佩服他身上那种宠辱不惊的气质,那是只属于他的独特魁力。还有一幕我特别难忘,那便是瑞德找到安迪留给他的信件与钱,更确切的说是希望,最后他们在太平洋的一座小岛上紧紧相拥的画面我相信我会永远铭记那幅感人的画面……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看到肖申克监狱里非人的生活,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生命、享受生活?但生活中总有人抱怨,总有人对自己周遭的人和事喋喋不休,仿佛全世界都放弃了他,就让他一个人痛苦,让他一个人体会这世间的险恶和人心的善变。殊不知,大家都一样,都一样在经历他所经历的疼痛,只不过更多的是在用自己的力量来对抗丑恶、对抗背叛与伤害,因为心怀希望,所以对来自这个世界的敌意能坦然待之,能将其化为自己前进努力的动力;因为心怀希望,所以他们活得像安迪一样,无论环境多么艰难,都能找到自己的希望与信仰,并毕生为其奋斗!同时他们还为周围的人带去了希望,这样的人怎能叫人不钦佩?
像安迪说的,希望真的是个好东西。愿你余生波澜却不弃希望,敬你满怀希望亦感染他人!
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篇2
最近看了部好电影,叫《肖申克的救赎》。感触颇多。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叫安迪的银行家因被污告杀人,无辜入狱,谋划了二十年成功越狱的故事。肖申克是那所监狱的名字。希望和自由是贯穿整部影片的重要线索。而正是拥有希望和自由的信念,一个囚犯才有能力有决心实现自我救赎。
安迪作了囚犯后,是否也失去了自由?我想,是没有的。至少他会时不时地召唤自由的降临。在阳台上,阳光尽情散在他和朋友肩头;他让音乐飞遍肖申克,甚至是那最无人问津的角落,告诉每一个不自由之身,听,这就是自由。他用六年撰写了一段自由传奇——那就是他一手复舒的图书馆。在里面每一个不自由的人至少拥有一个读书的自由权。正如影片所说有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翅膀太过耀眼。是的,安迪正是这种鸟。自由便是翅膀,一只永不失翅膀的鸟,怎肯永屈于栏杆之下,毕竟鸟会飞。安迪用二十年用一把小刀挖出了鸟的翅膀,记得那夜电闪雷鸣。有五十个橄榄球场的长度的下水道又如何,置之死地而后生,何况那只是下水道。全身恶臭又如何,人的外在莫不过皮囊一张,何况只是脏了囚衣。正如破茧的蝴蝶,安迪从下水道钻出时,上帝赐于了他渴望以久的翅膀,这双翅膀不再是虚无飘渺的,它真实的如同手脚。喊吧,安迪,叫吧,安迪,让雨水冲走蚩伏于你身上的一切一切的恶臭。哭吧,安迪,我想,正如天上的电闪雷鸣,泪和着雨一起殒落。
一个人因有了希望才会想拥有自由。当希望占据一个人的心时,他就会想"我需要自由"。毕竟自由有种魅力,它可以去触摸希望。瑞德似乎最明白这点,至少他知道希望在肖申克不是件好东西,会令人发疯。他学会忘记希望,告诉安迪希望不可再妄想。肖申克的铜墙铁壁,足以让一切希望成为笑话。老布,一个假释犯,一个失去希望的自由人。当他寻不到活下去的意义时,他选择了死亡。死亡解脱自己又无碍于他人。生死对自己已毫无意义,对于他人又值什么呢?老布,一个假释犯,一个老头子罢了。相同的命运似乎也要降临到瑞德身上,然而安迪的一封信,几张钞票,填充了瑞德的希望空白。在老布辞世的房间,瑞德提起行李,起程了。为看一看太平洋的海是否蓝得正如他所希望的。
安迪是伟大的,一个人的自救,那是勇者,一个人自救的同时,又实现他人的救赎,那是圣人。芝华塔尼欧某个海岸边,有家小旅馆,旁边有一条旧小艇。上面站着一个人,是安迪。安迪,看,瑞德来了,该出发了。
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篇3
当安迪怀揣着巨额支票和自由的梦想,钻进那条开凿了二十年的隧道,爬过足有五个足球场之长的污水管道,最终到达监狱外的那条小河时,影片中暴雨大作,电闪雷鸣,令人不得不为之振奋。
看到此处时,我只感到血脉愤张,胃壁变薄,夜宵吃下的羊肉牛筋鸭血鱿鱼菠菜白菜豆腐粉条在胃中剧烈翻腾,令人涨痛难忍。
影片确可激励志气,宵夜也稍稍过量。
这张影碟是向笨蛋借的,作为答谢,我请他宵夜。这里我叫他笨蛋,并非说他就是一个笨蛋。也许可以说,事实上恰恰相反,只是我实在想不出更合适的词来称呼他。在火锅城,他不停的喝着啤酒,不停的说话。满桌的菜,看得人心疼。
生活够不够好?是不是只是看上去不错?该不该找个人来爱?仅仅有爱就够了吗?需要钱吗?钱能不能买来幸福?多少钱才足够?为什么我们必须选择这样的生活?
面对他的问题,我不停的涮羊肉,涮牛肉,涮一块一块颤抖的豆腐,涮一根一根晃动的粉条。
生活就像是吃饭,不停的吃不停的吃,有时吃过了头,我们却从不想是为什么。
说出这样的话,只能说明他有些醉了。我想。但有一点他说得很对,我的确吃过头了,身体里塞满了菜肴。
这时,他说:活到现在,我觉得自己成了一个壳。什么都没了,只是个空壳。
回家已是深夜,四周寂静得只剩下我一个人的声音。我把影碟放进机器,按下播放键。两个多小时,我一直沉浸在故事里。有一点也许跟别人不同,我没有把自己假想成安迪,而是跟随着瑞德,直到来到海边。
瑞德的确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家伙。尤其在他咧嘴笑时,其后槽牙轻咬着腮帮内侧的表情堪称经典,可以说那是集宽容、深沉和熟稔人情世故等男性特征于一体的标志性表情。影片中,他以一种历经沧桑的口吻谈论着肖申克监狱高高的围墙:“起初你恨它。再后来你开始习惯了它。很久以后,你不能没有它。这就是驯化。”
也许正是从那一刻起,我变得不那么喜欢他了。因为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曾几何时,我们也曾用世故的口吻开导冲动的少年,也曾说出这样的话:“希望是个危险的玩艺儿,你最好忘掉它。”
在片中,安迪不断的劝说瑞德别失去希望。其实,瑞德何曾失去过希望。你看面对假释委员会时辩解的口气,你看他被宣布不许假释后落寞的神情。不,他只是在经历了无数个失望后失去了追求希望的勇气。也许在我们年少的时候就该有人告诫我们:生活永远比我们所想象的艰辛;也许当我们遭受第一次挫折的时候就该有人叮嘱我们:在我们不断失去时别忘了保管好两样东西——希望和勇气。
应该说,瑞德的狱中生活并非了无生趣。说一句笑话就可以换来快乐,打一个赌就可以带来刺激。更何况在众多的狱友面前,他可以自豪的宣称:你想要什么,我就可以帮你弄到手。他是肖申克监狱里的一位成功的商人。正如我们许多人一样,他的生活并不是没有意思,只是毫无意义。
影片最后他终于被假释了。
当他请求超市经理批准他去小便时,经理和颜悦色的告诉他,小便这种事不许要请假。那一刻他突然明白,他并没有自由,他的心仍然被监禁在肖申克。
真该感谢安迪,他让瑞德在这一次选择了逃亡。在影片的结尾,不管瑞德是否到达那座没有记忆的岛屿,他都已经自由了。
他心中的那海,已经无边无际的蓝。
片尾的字幕一行行打出来。我突然发现瑞德的扮演者名为freeman。这让我哑然失笑:原来,我们就是这样的freeman。
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篇4
一部太富哲理的电影总会给我们这些迷茫的人太多遐想。
我们站在人生的不同角度都看懂了什么!
它总会以最残酷的现实来给我们以指引,因为我们的生活并不会像电影里一样惨烈,所以当我们看过了,想想,会感到庆幸,庆幸我们不会有那样的人生,庆幸我们即便面临那样的困境也学会了怎样去面对。
人生就像你与魔鬼之间的游戏,他给你的每次选择都是战战栗栗,每次的结果也都是痛不欲生。虽然如此也要面对!
周末困于家中,近日内心彷徨,昼夜难眠,惶恐度日,在我眼里曾经的清幽小院现已失去往日的风景,竟然成为将我困于家中的牢笼,徘徊其中惶恐不安!苦思,明日如何?人生如何?我应如何?面对这样的人生洗礼我将经历怎样的蜕变!此刻看了《肖申克的救赎》。
“救赎”我猜是圣经里的词汇,用来挽救人的心灵。
当我没有选择,我必须试着去接受,并且从中找到希望。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只有希望才能使我们有继续活下去的勇气。
也许有一天我会被判终身监禁,那时我一定痛苦、愤怒、无助,后悔为什么我没真的杀了他们,同样的判决,至少值得。但我是冤枉的,莫须有的罪名,不容辩解,我的余生将在高墙里度过,这不是我想要的。可渐渐的,我开始思考,我要离开这里。
一段背叛的感情会付出代价,上天会安排来惩罚他们,但你同样痛苦,所以珍惜是互相的。那样就不会有终身监禁的事情发生。
当我落入像监狱一样的困境,不要忘记自己最强烈的感受,就是“我要离开这里”,虽然我会付出很多,可能那时我已白发苍苍,但我也要坚持,也要为之努力。
不要忘记,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也要帮助身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同样受困的人,找到希望——对未来的向往。
人活着就要有价值,即使在监狱里,哪怕是被利用的价值。
若果你有阴谋,不要让你的对手知道,直到你成功为止。
在枯燥的.生活中,一点小小的情趣,会让一切变得不一样,否则枯燥的生活会把我逼疯。
即使用不到,也不要嘀咕知识的力量。
坚持不懈的努力,努力要用时间来衡量,10年、20年直至一生!
找到你想要的!成功的第一步就是找到你需要的工具。
任何对名利的追求也不敌对自由的向往,也许我会终其一生,去追求金钱、权利和对欲望的满足。可能到死才明白,自由才是我想要的,简单的生活才是最幸福的。
如果走入绝境,除了靠自己,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任何闪失都会把你送回原点。
友谊,朋友是最值得珍惜的,不要忘记把你的联系方式留给你最好的朋友,快乐是用来分享的!
警醒!不幸的生活若追随你一生,那将磨灭掉你追求理想的信念,慢慢接受,并习以为常,当有一天改变的时候,也很难适应。
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篇5
?肖申克的救赎》让我有两个感叹:这是部没有女性角色的电影2、这是部没有女主角,还能排名第一的电影。
影片名为:肖申克的救赎,起初我以为肖申克是主角的名字,后来才被这是监狱的名字而震撼。一座监狱的救赎?我们似乎从名字中看不出监狱和救赎有什么关系,若肖申克是人名的话,观众倒是能理解更多,但正是因为以监狱为名,电影才能有更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肖申克关押了成百上千的犯人,若谈救赎,也应该是犯人得到救赎,而这个9.5分的榜首电影则是让犯人给监狱以救赎。
“救赎之道”是狱长对犯人们灌输的,他信仰基督,信仰主,作为监狱中权利第一的人物,又拥有治理的资格,所以,狱长在影片中说道:我只相信两件事,一是纪律,二是圣经。好像上帝赋予他这个特殊的权利一样。这些是狱长认为的救赎,但对于一个黑钱无数,滥杀无辜的狱长,他本应有另外的救赎,而他的救赎则由主角安迪来给:你得到救赎的方法不是洗礼罪恶,而是认识自己的罪恶。
肖申克对于狱长及狱警们而言是这么个为所欲为的'地方,同他们在黑暗肮脏里得到更多罪恶,而对于原本“罪恶”的犯人,肖申克却是个正面和光明的地方,犯人在肖申克里体制化,善化,其中体制化更为具有影响力。肖申克的“体制化”,有两个成因:一是对于监狱,犯人普遍的心态,二就是归属感,brooks更是突出了这一点:墙壁里,我工作着,即便是犯人,但跟犯人在一起,我便不是犯人,犯人能够接受犯人,同情犯人,在这里,我们都不是犯人;墙壁外,我工作着,我不是犯人,周围的人也不是犯人,但我曾经是犯人,在那些人中,我便永远是犯人。
brooks虽然被释放,虽然得到了千万罪犯呼喊的自由,但他没有了归属感,他没有原因再继续工作,继续与人接触,brooks,理所当然会选择离开。
这也是救赎,是brooks的救赎。
反观救赎之外,再看“女性角色”这点,搜索整部电影,确实没有,安迪的妻子虽然出现过,不过也只是语言上提及而已,但稍微留心,我们便看到影片中有一段安迪广播音乐的片段,而电影里唯一对于“美”的形容也仅仅在于对这段音乐的描述上了,若我们把音乐看成是女主角,这位空缺的角色就有了作用,她可以很精神层面,她可以永远追求不到,她高高在上,就像圣母玛利亚,你望着她,深深感叹她女性的美丽。
“救赎”+“罪恶”+“精神感动”使我们在十几年后仍然感叹着《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
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篇6
假期里,老师没有让我们闲着,还推荐了一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用什么救赎你?
这部电影讲述了安迪被冤枉入狱的故事,从瑞德那里得到一把锤子和海报,帮助监狱长逃税,洗钱,但最终完美地撤退。
最后,最让我震惊的是,安迪继续以他在监狱里的虚构身份生活,并获得了监狱长腐败的37万美元。瑞德没有像布鲁克那样因为绝望和孤独而自杀。他去芝华塔尼欧找安迪,两个朋友住在一起。
看电影的时候,有些地方让我很困惑:为什么监狱长知道安迪是无辜的,却不帮他翻案?为什么要让他留在监狱里?
懦弱囚禁人的灵魂,希望能让你感到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无条件服从所有的命令,没有自己的想法,只会让你麻木,让你迷失自我,让你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傀儡。但如果一个人只要心中有光,有强烈的信念,全心全意朝着那个方向努力,总有一天会实现他的梦想,重获自由。
有些鸟注定不会被关在笼子里,因为它们的每一根羽毛都很丰满,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什么救赎你?永不放弃,渡人渡自己。
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篇7
一把六七寸长的鸭嘴锄、一张足够大的海报、20年的不懈努力、五座橄榄球赛场的下水道,他以兰道史蒂文重现于世……
彼时,他是因误判杀害妻子及情夫而被捕入狱,屈辱、逼迫,20年的囚禁。太多的人在铜墙铁壁的监狱中,由抗争到受伤,由失败到妥协绝望,再由绝望到麻木,进而习惯。就像影片中瑞德曾道:“监狱是个怪地方,起先你恨它,然后习惯它,更久后你不能没有它。”囚禁和伤病不是陌路,最可怕的是一个人失去了期望,人生没有方向和目的,当一个人连自由和期望的光芒都拒绝触碰时,他已将自我彻底葬送。安迪的救赎,源于他对生活和人生永远不失期望,他还在期待:在墨西哥岸的太平洋一隅,在一个名叫“芝华塔尼欧”的地方,在没有回忆的海洋,开个小旅馆,买条破船,整修一新,载客出海,去拥抱蔚蓝的自由之海……
相比于主人公安迪而言,老布的末路穷途则更让人痛心。50年的囚禁让他失去了期望,失去了自我,只是机械化的活着。也许他的死亡,只是一个糟老头注定的归宿,但他留给观众的却是莫大的震撼和深思。老布,50年后获得了假释,在表面上他重获了自由,可实质上在他踏出监狱,接触到陌生社会的.那一刻,他对自我则是更深的禁锢。那半个世纪前早已被体制化的思想、垂垂老矣的病体、不曾有过期盼的内心,如何能经受得住这瞬息万变的时代他像是时代风化的活化石,没有温度,没有追求和期望,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恐惧,逃离。
期望和自由,是影片贯穿始终所强调的。拥有了期望,才有目标和追求,自由和一切对于人生才会有意义,一旦我们放弃期望,那这变化的所有将会一文不值。安迪成功了,自由了,因为他对生活永远不失期望,他奋斗,他不放弃。他有完全属于自我的内心自由,他让音乐旋律响彻在冰冷的囚室;他用六年的坚持为囚徒换回一座舒适的图书馆,让他们能享受自由阅读、欣赏的权利。他是个异类,是一道永不屈服于困顿,永远坚持内心的期望之光。
申克的救赎观后感参考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