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观后感参考7篇

时间:
dopmitopy
分享
下载本文

观后感是我们对作品进行深入感悟和思考的重要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把握作品的艺术表现和主题内涵,观后感是在观看完影视作品后,对作品内容、情节、人物以及导演意图的个人感受和思考,69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狗十三观后感参考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狗十三观后感参考7篇

狗十三观后感篇1

今天是一个重大的日子,我们的神舟号载人飞船载着三名宇航员顺利归来啦!霍刚、王平、叶光富,他们已经在空间站上生活了六个月。这是中国宇航员第一次在太空生活这么久,起初大家担心他们生活了这么久,会影响身体,但是他们回来的时候身体状况良好。

第一个出来的是霍刚,因为在太空生活了太长时间,所以刚到地球是不能走路的。但是他精力充沛,像电视机前的我们招了招手,接着说了一些感谢人民的话。第二个出来的是王亚平,王亚平也是先对国家表示感谢,后来也抒发了自己的思女之情,因为她的女儿每天夜晚会望着天空,寻找着自己的母亲。最后一个出来的是叶光富,他先是说了自己的梦想已经实现,当然也对国家表达了自己的感激。

我对着三位宇航员充满了敬畏。在几十年前,中国的宇宙飞船还不能载人。近几年来,中国的宇宙飞船现在不仅能载一人,还能载多人;从航天员仅仅在太空生活一天,发展为生活几个月。我为国家的强大感到骄傲和自豪!

狗十三观后感篇2

非常现实的一部好片,导演竟然这么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从女主身上看到太多太多自己曾经的影子,应该也是很多中国青少年的影子。女主在我看来,很可怜,很懂事,比我懂事多了,比我能理解大人多了,曾经,那个年纪的自己,和身边人的冲突更加激烈。很巧,自己也曾经经历过宠物的走失,同样的,没有失而复得,永远的失去了。虽然我没有责怪家人,但是女主的伤心,完完全全可以体会,甚至可以说,我曾经比她更伤心欲绝。另外,从孩子蜕变成大人的过程,确实是撕心裂肺的,感觉自己的童真一点点的在死去,电影通过几次饭局来表达女主的变化和所谓的成长。饭局,是中国式文化的一个缩影,我也在饭局上看到过太多这种虚伪恶心的景象,其实自己还是吃这碗饭的呢,但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这么些年过去了,自己在饭局上的表现一点没长进,依旧那么木讷,和十几岁的初中生女主没两样,性格决定命运吧。我是该庆幸自己内心仍是个孩子吗?电影七七八八的小时挺多的,有那么一两件事没怎么看懂,但女主的变化,我并不认为这是妥协,还是很连贯自然的,可能大多数中国孩子都有类似经历。父母的爱真的很重要,但比爱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理解(我就是有爱没理解,女主是没爱没理解。),片中的爱情,谈不上爱情了,少男少女间的好感和欣赏,其实我还挺喜欢这段的,恰到好处,很淡很自然,没有发展才会留下最美好的回忆吧。

为什么大人都觉得对宠物的爱是可以随随便便找个替代品就可以解决的呢?每一个宠物都是独一无二的,并不是因为它长的全世界最可爱,它的品种最高贵还是怎样,是因为我们之间的感情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找来替代品,对它也不公平。我觉得电影中第二条狗真的很可怜!从来没有得到过爱,完完全全的牺牲品,养宠物务必慎重,那是它的一生。而女主最后遇见第一条狗的反应,有看到评论说女主长大了,对生活对等等妥协,我觉得不是妥协,在我看来是,它现在的生活很不错,有爱它的主人,既然自己没有能力给它好的生活和爱,就不要打扰它的生活了,它就算回到自己身边也会是个悲剧。

狗十三观后感篇3

看《金陵十三钗》时,不仅心情沉重,而神经高度紧张,为那些弱女子含恨毙命流泪之余,胸中充满了仇恨,咬牙切齿的恨!

看到了尸横遍地,血流成河的南京;看到同胞们惨死在日寇屠刀下;看到无辜的妇女被糟蹋;看到无家可归的孤儿,心如刀绞。

可想,那个年代惨遭不幸的又何止南京一座城市?

影片中战争残酷镜头和鲜活的生命历历在目·······

英勇无畏的李教官,用血肉之躯谱写着对祖国人民的大爱。抢救奄奄一息的蒲生,用智慧狙击日寇,给女学生逃生赢得了机会,战斗到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

会英语的墨玉与十二个沦落风尘的秦淮河妓女,从人性缺失的见死不救,到毅然收养照顾蒲生,最后替代女学生赴庆功宴的几个情节,让人性光辉得以展现。

以书娟为首,未经历过苦难的女学生,单纯可爱憎分明。当得知赴日军庆功宴的后果时,大家集体跳楼,这种不可辱的精神让人感动。

业余神父约翰,原本是唯利是图的美国人,在日本鬼子的兽*面前唤起良知。为了爱,奋不顾身的去找香兰和豆蔻,途中遇友有机会逃离,但他选择留在教堂。为了解救女学生,千方百计的修卡车,把生死置之度外,让人性光辉得以升华。

当汉奸的父亲,为了救出女儿和学生们,尽一份有人性的父爱之心,最后还是被自己主子枪毙了。告诫人们,这就是当汉奸卖国贼的应得下场。

伤痕累累的小蒲生,激起豆蔻像亲弟弟一样的精心照顾,临死时还挂念着家里的麦子,被痛苦折磨的情景令人心酸,看到豆蔻临死时流淌在发间不知是血是泪时,含泪的恨在心中燃烧。

男扮女装的小男孩乔治,代替女学生赴会,深知此去无回,可毫不畏惧。可想结果,无辜的孩子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最后日寇的车开走了,带走的,不是一群沦落风尘的女子和一个女扮男装的男孩,而是人性升华的灵魂。

看完后,心里想的最多的就是:要和平,不要战争!我们的祖国要强盛,我们的民族要团结!

?金陵十三钗》是一部警醒民心,激励长志,不忘历史伤痛的好电影!

狗十三观后感篇4

昨天,我们在学校观看了“天宫课堂”,在我眼前,掀开了空间站的神秘面纱,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变身“太空教师”在中国空间站精彩开讲,做了很多实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沸腾水球”,在失重的情况下,水滴慢慢积累成一个透明水球,水球漂浮在空中,往里滴入蓝色颜料,透明水球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晶球,再往里加入泡腾片,顿时,“水晶球”里就绽开一朵朵绚丽的“烟花”,看的我目瞪口呆。通过这次实验,我感受到太空无穷的奥秘。

狗十三观后感篇5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飞向太空为我国敲开了了太空的大门,几千年的飞天梦想已然实现。而今,我国的航天事业十八岁了,它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已经成长为蓬勃的青年。我们的三位宇航员承载者"青年"宇航事业的梦想,又一次踏上太空之旅。

在国歌声中,三位宇航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迈着自豪的步伐走过欢呼的人群,发出激昂的宣誓。与此同时,一股民族自豪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这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这是就我们伟大的航天事业!

"最难得不是训练有多难,工作有多难,学习有多难,最难的是如何能够把一件简单的.事情,用最高的标准和热情十遍的做好"翟志刚说。热爱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坚持自己的热爱,并且把热爱当成理想实现的时候,热爱就很伟大。

"在太空里会不会做梦?""在太空,不管会不会做梦,我都已经在自己的梦里。"对于荣获多个首个,最佳的女宇航员王亚平来说飞向太空就是她的梦想。从王亚平身上,我看到了这个时代女性的力量——有梦想,肯努力,会坚持。拥有梦想并不奇特,但是为了梦想付出努力并且实现时,一切就会变得很酷。

神舟十三号的成功发射,是祖国实力的彰显。祖国繁荣发展,也在激励者我们不断努力。新时代年轻人不仅要有梦想还要有追逐梦想的勇气。只有将勇气化为动力,我们的理想才有可能实现。

"梦想无垠,步履不停,一代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正在推动中国航天拥抱更广阔的星辰大海。这是每一个航天人的骄傲,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狗十三观后感篇6

看完金陵十三钗,我的心被震撼到了。坐在电影院里,看着银幕,我感觉自己就生活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南京。我为眼前的人的痛而痛;我为日本军卑鄙、下流的行为而愤怒;我为放弃离开已沦陷的南京的勇敢战士们而感动。我为秦淮河的女人的品质而流泪。现在,电影里的画面还在我脑海里轮回。

故事发生在1937的南京。那时的南京已经成为了所有人的噩梦,那里被日本军害的满目苍夷,已经是一片黑暗,统统笼罩在战火之中。血肉模糊的尸体纵横在南京的大街小巷上,尖叫声、枪声随处可闻。在这战火之中有十二个女学生和一个孤儿陈乔治在匆忙的向教堂奔去,她们的脸上有着常人无法体会到的痛苦,有着难以倾诉的苦楚。她们失去了美丽的家园,失去了最亲最亲的家人。与此同时,一群秦淮河的妓女也到教堂去避难。那些日本军到处搜捕女学生,对女学生如牲畜般的蹂躏。更可恶的是,日本人竟然还要这些女学生在他们的庆功大典上唱歌,为他们助兴。就在这火烧眉毛之时。那些妓女挺身而出,代替了那十三个女学生。在南京的教堂,那个为了送葬教父的送葬者,为了肩上的一份责任,为了保护那些教堂的女孩子们,能安全离开那个可怕的南京,不惜自己冒着生命危险,修好了卡车,把她们带出了南京!

影片的最后没有交代那些女人最后如何。但我相信大家猜也猜得出她们如何,只有死。

妓女的身份很低,大家都说他们无情,但她们做的的事情却有情有义。可又有几个人有这种情义呢?在南京危在旦夕之时,正是这种身份卑微的人,献出了力量。

在看影片时,我一次又一次的流泪,我真想嚎啕大哭,我的心是那么的沉重,脆弱。一个个场景像一把尖刀一痕一痕刮在我的心上。望着那日本军残害中国人的场面,想起那三十万触目惊心的数字,想起那一堆堆的尸体,我就想哭。我真为那些日本军队的军官和士兵一直受的思想教育而感到深深地悲哀。我还为中国的腐败而哭,如果那时的中国强大,日本人敢来欺负我们吗?只要强大了,我们谁也不怕。一个国家想要在世界立足,只能取决于自己的国家,看你坚不坚强,强不强大。现在我们的国家强大了,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中国历史上的屈辱。

我们今天的幸福是勇敢的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在我们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那些为革命流过鲜血的革命烈士们……

?第1篇】

前天,我和妈妈以及妈妈的朋友一起去看了时下最流行的电影——《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是讲述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发生的故事。

电影一开场,就是一片战乱,到处都是尸体,民众扶老携幼仓皇出逃。中国军队与日本军队进行了殊死搏斗,可惜中国的武器不如日本先进,损失惨重。

看到这里,我心想:日本人太残忍了,杀死了那么多中国人,简直惨无人道。镜头转向教堂内,管理这个教堂的是一个外国人,他细心地照顾着中国伤兵,这一幕与日本人的残暴行为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同时藏在教堂里的还 有十三个女学生和一群风尘女子。

有一个细节,我至今记忆犹新。有一次,日本兵在追杀时,躲在一个草堆中的人发出了一些声音,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我原以为他们会把那几个人找出来,谁知,他们竟然用刺刀狠狠扎进去,我清晰地看到,拔一出来的刺刀上已经染上了殷红的鲜血,我的心颤一抖了一下。虽然我早在历史书上了解到日本鬼子无恶不作,但当我看到这一幕时,我还 是震撼了,日本人太可恶了。而另一场戏,是日本军队到教堂搜查,女学生和风尘女子都在四处逃窜,当十四个风尘女子躲进地窖后,地窖里发生了一场分歧,所有人都想把地窖入口紧紧顶住,只有一个叫墨玉的,一直说着:“让学生进来。”而当女学生逃到地窖口时,日本人也已追到门口,其中一位学生毅然决然地带着同学们离开了地窖,朝楼上逃去,这一刻,我看到了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自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安危的态度,一种是无私的态度,处处为别人考虑,反差真的很大。我事后想了很多,其实这两种态度也就是现在社会上存在的两种人啊,看来,无论是过去还 是现在,人心都是一样的,有善良就会有自私啊。

最后一段,是学生在唱歌时,日本人听了之后,要求她们去给日本军队唱歌。这天深夜,几个女学生商量决定一起跳楼自杀,决不为日本人唱歌。我似乎感受到了她们那种宁死不屈的勇气,更是她们的中国情结让我感动。就在她们准备一起跳下去的那一刻,十三人出现了,说愿意替她们去。看到这里,我深深感动。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决定啊,为了他人,牺牲自己,不也正是体现了中国人在灾难面前团结互助的精神吗?最后,她们一起带着“暗器”去了日本军队,而学生们安全离开了。

结局没有放出来,留给人无限想象空间。看了之后,依然回味无穷。最后那一段,也是全片的亮点,是对中国团结精神最好的诠释。

?第2篇】

昨天星期日,我去观看了这部备受争议的电影(金陵十三钗),这部戏在微博上抵制 的很厉害。原本我也想,再没有看的情况下随波逐流的抵制一下拒看。但还 是禁不住好奇的诱一惑,想看看到底为什么要抵制它。于是坐进了电一影院,但说句心里话,就冲这部片子骗了我大把的眼泪这个份上,花50元还 是值得的。影片有个最大的败笔,就是那半分钟的床戏。把原本很凝重的题材变得有点滑稽。我不反对在凝重的题材里加上一些轻松的元素进去,但把这生编硬造的床上戏给加进去就太有失水准了。以为这半分钟的一床一戏就能把人吸引进电一影院就能制造出票房的奇迹,那也太小看观众的智商了。真不知道张艺谋想什么呢?人家严歌苓的原著里根本就没有这段情节,你张艺谋好色这口,也认为观众都好这口?简直恶心死了,这是这出戏的最大败笔。其次,这出戏很多情节不能细琢磨,都不合逻辑,经不起推敲。虽然不合逻辑但还 是很感人,无乱男女老少,我感觉身边的人都流泪了,其实流泪是因为南京大屠一杀的场面实在是触目惊心太残忍了,让人不忍目睹那些人的死法。

影片拍的很凄美,镜头影像都很漂亮,演员演的还 不错。而且电一影也确实反映出了日本人的奸恶凶残的嘴脸,也反映出来无论什么样的女人在大是大非上都还 能展现出伟大来。当然男人也很伟大!任何人都有伟大勇敢的一面。

我想我的这些评论还 算是中肯,这部影片也不像网上评论的那么不堪入目,还 是可圈可点的。

?第3篇】

张艺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大导演,其电影导演艺术和才华毋庸置疑。但最近看了他几年前拍的“金陵十三衩”,觉得如梗在喉,不吐不快。

这部电一影公然为南京大屠杀时的汉奸张目和翻案,令人匪夷所思。电影叙述者书娟之父身为政府交通部门官员,因未及时将女儿送走,选择留下来做了汉奸。这种理由不经大脑考虑,似乎合乎人情,颇有几分道理。但国家民族大义,人格尊严,岂可用这种个人或家庭的情感得失作交换对价?多少母亲为了国家,将年轻的儿子送上了抗日前线;多少义士为了民族,忍痛别离新婚的妻子,告别年幼的子女。它们舍弃个人感情和小家,才保住了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大家。书娟父亲仅为了保护自己女儿就要做汉奸,这样的理由谁没有一箩筐呢?按照这种逻辑,中国一开战就投降好了。这不正是汪精卫他们的主张?影片中国军抗日勇士战斗到最后一人,或许也是家有老小的。他本可以换上便装逃命,也可以堂而皇之地自称保存生命是为日后多杀鬼子,但他没有这样做。影片借殡葬师之口,反复说明书娟的父亲是好人。电影安排他死于日军槍口,似乎也赴了国难。如此笔法,将他的死与国军战士的死放在一起,实乃对民族英雄的亵渎。以上虽然只是副线情节,但这些情节是小说原著没有,拍电影时特意加上的,应属导演团队的创作。

这种故意的表达,虽然在言论自由范围,受到法律保护,但与我们一直坚持的意识形态或政治底线不相容。一般观众或许无法辨别,就在浑然不觉间,被汉奸文化洗了脑,就像受嵌入式广告影像一样。

张艺谋作为一个功成名就的大导演,为何要拍这种意境的电影呢?是自己也浑然不觉,还 是被人收买或挟持了?不管怎样都是令人悲哀的。

联想到也是刚看的另一部大片“捉妖记”,据说票房大卖了24亿,其实也是一部混淆黑白,颠倒是非(人妖)的电影。这让人感到,现如今的世道,好像已经没有是非黑白了。曾几何时,电影审查中意识形态的利剑高悬。“文革”后拍的一些写实电影,控诉反右扩大化、“文革”给国家、人民造成的悲剧,因为略含抱怨党的潜台词,就被长期禁演了。现在,公开为汉奸翻案,故意颠倒黑白,却也没有人或部门从意识形态方面把关了。这或许应该值得高兴,这是社会民主、政治进步的表现。但作为艺术家,在创作时应有底线意识。而作为电影观众和评论者,也要能够明辨是非。否则,我们的社会将会滑向永恒的黑暗。

?第4篇】

今天,我在网上看了由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我觉得这是一部非常很震撼人心的电一影。坐在电影院里,看着银幕上的场景,感觉自己似乎也处在当时那个动乱的年代,那个极度的炼狱中。我为眼前的人物的痛而痛,为那些放弃离开已经沦陷的南京,继续与日本军做殊死搏斗,哪怕只剩一人,与敌军同归于尽,不惜冲在死亡的前线保护教堂的女学生的中国士兵而感动,为日本军队在南京到处搜抓女学生,对女性如牲畜般地蹂躏,残杀而激愤,为那些逃命的沦落风尘的女子在最后关头挺身而出,代替女学生去参加日本军队所谓的庆功宴而对她们激赏,同时对不能改变当初的历史,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残酷的历史在自己眼前重现而感到无能为力,并感到深深的无奈和彻骨的辛酸。

有些场景当时真地很有让我嚎啕大哭的冲动,特别是那些女子和女学生的最后对话,整颗心都是无比的沉重和苦涩,对那些日本军队的军官和士兵一直受的思想教育和绝对的服从而感到深深地悲哀,他们似乎已经丧失了“人之初,性本善”这种人性的基础。

电影最终也没有交代那些代替女学生去日本军营的女人最终是怎么样的,只是交代了女学生最后是在外国人的帮助下顺利地逃离了南京。可能那些女人是活着逃出来了,可能是被那些日本军给残杀了,我觉得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但我宁愿是前者。

在现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我觉得我们中国人不能忘了以前的历史,要时常保持戒心,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现在世界上的国家对我国的态度,尤其是日本,我觉得更是不能失了戒心。古人有句话说的真地很好,那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现在的我们更是需要居安思危。

?第5篇】

张艺谋,驰名中外的大导演,作为一名大导演,他的电影已经不需要大明星去宣传,他就是他的电一影的卖点。《金陵十三钗》是根据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是一部宏大的战争史诗电影。每一部电影都是褒贬不一的,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视觉眼光,不同的价值观立场等等。但对于我,一个不研究电影拍摄技巧,处理手法,情节起伏的普通观众,只是单纯看电影、欣赏电影的普通观众来说,这部电影已经足以触动我的内心,让我感动,让我深思。关于历史,关于人性,似乎永远不会有确确实实的真相,它总是要我们不断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悟。战争是那么的残酷,到处充斥着野蛮,人类建立的文明毫无立足之地,战败的一方,就像俎上鱼肉,战争中的生命脆弱得不比一朵野花,卑微得不如一颗尘土。我该多么庆幸生活在一个安全和平的国家,在一个安全和平的时代。战争会永无休止地一直存在,但至少,现在的我不需要去面对,那是常会被我们忽略的幸福。

?金陵十三钗》里的故事地点就在南京的一个天主教堂里。在那里,女学生们的单纯、善良、纯洁与一妓一女们的世俗、妖艳、放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两极化的主人公的拌嘴与吵架中教堂成了人性集中的舞台。以赵玉墨为头的妓女们在教堂里抽烟、喝酒,说婬荡的话,以孟书娟为首的唱诗班的女生们对她们嗤之以鼻,总以为自己代表了女性性格中最美好、最让人向往的一面,妓女们在她们眼中则代表了女性最为丑陋、耻于示人的一面。学养、身份与境遇完全不同的两拨人增加了电影的戏剧性,一群女人的贫嘴吵架成了矛盾冲突的一个小高潮,其中以女学生们阻止妓女使用她们的茅厕为代表。但是这并不代表她们永远水火不容,她们在关键时刻还 是表现出了人性善良美好的一面。比如在日军第一次闯入教堂发现女学生时,妓女们为了救女学生一直把地窖的小门敞开,而女学生们为了不把日军引到地窖,宁愿跑到楼上引开日军,自己受苦。这些都鉴证了人性的闪光点。

与其说这是一部关于战争的电影,倒不如说是关于人性的电影,抑或是关于救赎的电影,可,救赎的是?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那是一场残酷的游戏,却展现了中国女子的风采与气概,那是最后的尊严。

——题记

穿过茫茫烟海,翻开厚重的历史,唯独南京那一页久久不能翻过。那是中国人心中的痛,也是埋藏在心中最深处的一段记忆。

那一个个冰凉而无声的数字诉说着历史的悲哀,那一场场震撼而心痛的画面刺激着人们的心灵,一具具冰冷而悲怨的尸体陈述着那时的惨状;一个个鲜活而凄凉的故事扯开了中国人的伤口……那一年,注定在历史上镌刻了一个城市的名字——南京。

在这个拥有将近38万个心灵陈述的事件中,有这样几个风尘女子,在这里留下了极其深刻的背影,我透过屏幕看着她们,她们一步步地走近,笑靥如花,又一步步走远,只给我们留下那从容赴死的背影。

电影的内容很简单,发生在一个教堂里,有一群看不起风尘女子但最后被她们感动的女学生,一群开始只为求生后来甘为女学生赴死的风尘女子,还有一个一心想保护女学生的陈乔治和一个开始只会喝酒抽烟而最后成了救世主的冒牌神父。开始的时候,人性的丑陋被充分展现出来,为了生存,为了利益,对其他东西都置之不顾;但是最后,一群被别人瞧不起的女子却彰显了作为中国人最后的尊严——不卑不亢、坚韧顽强。

倏尔,脑海里回荡起那首悠扬的《秦淮景》。豆蔻为了给小战士弹《秦淮景》去找琴弦最后惨死在日本人手里。临行前一夜,玉墨抱着豆蔻的琵琶和姐妹们为女学生弹唱《秦淮景》,我听着那悠长舒远的曲调,不禁潸然泪下。哪一个秦淮女身后没有自己的故事,就像玉墨所说,她十二岁以前的时光和这些女学生一样美好,可是十二岁以后呢?她们也有自己的尊严,但又有多少人能够理解她们。在别人眼中,她们永远都只是社会的最底层,没有人同情,没有人怜悯。但就是这样一群女子,却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承担了这个永无退路的任务,她们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死亡。一遍又一遍地想起最后诀别的场景,无限悲痛。她们不是战士,却是战场上最伟大的战士,她们是一朵朵盛开在废墟上的鲜花,永不凋零。

影毕,让我想到了四个字——勿忘国耻。几十年来,每个触碰到那个敏感的事件,总会让人想到这四个字,沉重但又不能回避。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名与利一直都是现实,而这个很虚无,虚无到已经快被人们所忘记。十三钗,却是十二名女子和那个陈乔治。记得陈乔治说过他要坚持到神父已经带着女学生们平安出城,即使是死,那也心安。为了十几个女学生,不惜一切代价也不曾后悔,这才是中国人的本色,这也是中国人的尊严。

电影中没有一丝爱国气息,却处处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书绢为了她的同学放弃了和爸爸一起走的机会,士兵为了保护孩子们最终与敌人同归于尽……无数个场景只在彰显人与人之间的大义——爱。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是古人对秦淮女的评价,可这十二名女子却诠释了一个不同的形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中国人的气节,是中国人的傲骨。

战地之花,开得绚烂,燿燿生辉。

——后记

狗十三观后感篇7

其实看海报就大概能够想象电影说了什么,关于家庭教育,关于父母对孩子的“为你好”式的试图掌控。

这么想来,题目也未必不确切。

人对狗的要求是什么?

聪明、忠诚、听话。

人对人呢?

聪明、忠诚、听话。

如出一辙。

据说电影最开始叫《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后来改成了《狗十三》,整部电影以狗来命名,但其实是以狗为引子,来讲述人的故事。

我打上一段的时候,最初打错了一个字,打成了“以狗为影子”,唔,结合题目,这么说也说得过去,以狗写人。中文太多时候真是有趣。

电影的一开头,少女李玩在念叨平行世界,由于这次我丝毫没看剧透,我以为又会是文艺片一贯不说人话的调性,接下来的剧情让我发现是我想错了。

一个喜欢物理的女孩子,却在家长和老师的干预之下,修改了学习小组,选了英语。

这是中国家长和孩子最常见的冲突,此后在电影里,这样的类似的冲突不断出现,让孩子更改学习小组,让孩子陪同出席人情饭局,让孩子懂事一点放弃找狗……

这种冲突不仅仅出现在电影里,也出现在非常多的家庭里,而这种家长和孩子的价值观冲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贯穿整个生活的,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上,在几乎每一项决定里,几乎都有着这样的冲突。

屏幕上李玩在浴缸里哭的时候,我在屏幕外的电影院里泪流满面,和她一样不停落泪却又无声无息。

有朋友说,要不是旁边有人我也哭了。人有很多时候,是不愿意在人前放悲声的,所以我们很多时候的流泪都是无声的,一个人躲在被子里,一个人蹲在地上,一个人在黑暗里。然后擦干眼泪,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

有时候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经历了怎样的难过。

还好我这些年,开始能够把这样的难过倾诉出来,不能够让a知道,但可以说给b听。好在我运气足够好,有足够多的朋友愿意听我絮絮叨叨生活中所有大大小小的不开心和难过。

但是李玩显然还不是能够完全倾吐情绪的年龄阶段,所以在她吃下红烧狗肉说谢谢叔叔的时候,也许家里人看到了她变得“懂事”了,但是其实她的内心只是更加压抑和绝望了。

我有的时候觉得在这种时刻不知道该说家长悲哀,还是孩子悲哀,分明每次孩子所谓的“懂事”,都不过是ta又有一部分真实的情绪隐藏起来不再会让家长知悉了,家长却将这种疏远当作一种勋章,骄傲得赞美出来。

李玩拿到物理大奖的那一天,英语演讲磕磕巴巴最后弃权,爷爷奶奶爸爸姐姐在为她高兴为她庆祝的时候,有没有人想到,当初这个姑娘被逼着改去选了英语学习小组。而说服她选择的原因之一就是有两个得奖升学名额。

这样的讽刺点有很多,一边说自己一定带孩子看展览,一边因为人情酒场而失约;质问谁让你喝酒,得到了一句“你不是也让我喝酒”的回呛。

有些剧情挑明了,也有些剧情,暗藏了下来。

电影结束后,上厕所的时候听到两个妈妈聊天,说这是从孩子的角度,而如果电影视角转换,变成家长的角度,就会变得可以理解。他们也觉得自己没有做错,甚至会委屈。

所以李玩在遇到爱因斯坦之后松口气说,幸好它没有认出我。

因为矛盾不会因为她的一次物理奖项而彻底改变的。

电影最后近乎是戛然而止,有很多让人不解的地方都没有交代。

为什么李玩不能喝牛奶。

为什么李玩的奶奶不出家门。

为什么李玩爸爸即便有了新的妻儿还在接到前妻电话之后泪流满面。

我更加倾向于认为,导演根本就没有打算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他更像是截取了生活的一个片段,把现实生活的一部分选取出来给大家看。生活还在继续,所以无法有一个通常的电影式结局,就像高远说的那句话,以后这样的事还多着呢。

初中选择学习小组会有矛盾,高考选哪个大学也会有。

因为养狗会有矛盾,因为选男朋友也会有。

因为喝酒应酬会有矛盾,因为婚礼怎么办也会有。

就像我最开始说的,这样的家庭细碎的冲突是一贯的,是恒久的。

每一个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的爱是真的,但是每一个人带给别人的伤害也是真的。

不管是爸爸对李玩,还是李玩对爷爷奶奶。

电影里有很多有趣的细节。

第一幕的时候,李玩纠正了爸爸,是吴老师。

李玩房间背后的视力表。

这些细节会让你在鸡飞狗跳的剧情里不出戏,确信这是真实存在和发生的。

有朋友说,如果有人看不懂这个电影,应该为他们感到幸运。

如果有人能觉得这只是一部电影,也应当为他们感到幸运。

最后说句题外话,我在《狗十三》上映前叹息过,有时候不得不说人各有命。很多电影电视剧的压档,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如果《秦始皇》没有延期七年,翁斐然会不会继续在娱乐圈;如果《无问西东》没有压档,陈楚生会不会再次翻红;如果《狗十三》没有压档,张雪迎被大众熟知应该就不会是胡辣汤吧。

只是有时,命运真是捉摸不透。

狗十三观后感参考7篇相关文章:

作文写三国演义的读后感参考7篇

写《骆驼祥子》的读后感参考7篇

上甘岭观后感,电影上甘岭观后感参考6篇

2024少年观后感参考5篇

心灵捕手的观后感参考8篇

万里归途观后感参考8篇

上甘岭观后感参考6篇

大国工匠的观后感参考6篇

上甘岭电影观后感参考6篇

溺水教育观后感参考8篇

狗十三观后感参考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60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