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写作过程可以激发读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丰富阅读的体验,写读后感可以培养我们的感受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下面是69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篇1
?麦田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名著。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有着敏感、好奇、焦躁、不安、想发泄、易冲动的个性。这与我身边的人都很相似,他是我们心情的真实写照,他做的事情都是我们想做而又不敢做的。
作者用第一人称叙述了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却发人深省的故事,以一个青少年的口吻叙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和行为举止,也以一个青少年的眼光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虚伪面目和欺骗行径。作者紧紧抓住了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来表现主人公的善良纯真和荒诞放纵。在语言的运用上,本书也独创一格。运用青少年的口吻平铺直叙,不讳隐私,使用了大量的口语,生动活泼,平易近人,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引起读者共鸣。
很多时候,我也希望能做个像霍尔顿式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用心去守护身边的人,可是我也只能是想想罢了,我们都在忍受着这个社会,我们要为了事业而放弃自己的理想;我们要接受这个社会根本没有如宣扬的那么光明,这个社会的真实与黑暗一面是那么真切的存在着,那是怎样的谎言与欺骗都难以遮掩的。即使我们尽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这个世界,也是需要经历多年的时光,因此我们只能尽力而为。我们总是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别人的守望者来拯救别人,而实际上,我们更希望当我们冲向那混帐悬崖的那一刹那,会有那么一位守望者从不知名的地方冲出来,截住我们。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霍尔顿”,都有过敏感、怯懦、脆弱而易激动的青春岁月,即使走向社会多年,也会有人在虚伪与肮脏的社会泥泞中无力地挣扎;然而,人总是要社会化的,总是要被推入社会的,需要我们尽快学会在颓废、虚伪与庸俗中随波逐流,就像霍尔顿的老师开导他所说:“一个男人不成熟的标志在于他甘愿为某件事业悲壮地献身,一个男人成熟的标志在于他甘愿为某件事业卑贱地活着。”在美好和丑陋、向往和厌恶之间挣扎,这样的过程充满了苦恼,就像我们一方面教育子女诚实,另一方面又要精心传授选择性撒谎的技巧,前者是做人的本质,后者是生存的需要。
我们是一群生活在新时代的孩子,自然已经习惯了困惑和烦恼,但是我们应该集中精神看准我们的前方,我们的路,我们应该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假如霍尔顿没有他纯洁的理想,那他就会堕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让他活下来。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灯,它带着人走向未来,走向光明。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纵然生活让我们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过是暂时的,不就都会过去,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我们的理想。
是的,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明天会更美好!
守望,像守望者一样呵护他们的成长,及时的给予疏导和关怀是最重要的。我们要集中精神看准我们的前方,让那些生活在新时代的孩子们,那些早已习惯了困惑和孤独的孩子们,不要走向悬崖。
我想,“守望”应该是一种习惯、一种智慧,同时也更应该是一种境界,一种态度。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社会还需要更多的“麦田守望者”。这个麦田当二胺可以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所学校甚至是一个社会。每个人,都应该为他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守望并在守望中成就单纯而又美好的生活。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篇2
“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我的职务就是在那里守望……我只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
读完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一个少年形象出此刻我的脑海中——他是大人们眼中的坏孩子,因为他所作的、所想的一切都“不像话”,他的成绩也是那样的糟糕,几乎没有人喜欢他……他就是全书的主人公——霍尔顿。
他的厌恶周围肮脏的世界——他厌恶伪君子,厌恶周围的虚假的人,却又不得不跟他们交往;他厌恶电影,却不得不在无所事事的时候去那里消磨时光……霍尔顿没有真正好的朋友,只有肮脏的“阿克莱”、表里不一的斯特拉德莱塔等室友,但他又不得不跟他们交往,他厌恶他们,却又无奈,他无法改变现状。他不想和他们同流合污,成绩自然会很差。他看不惯周围的世道,所以他苦闷、踌躇、彷徨,自我的心事也只能被自我扛着。
霍尔顿一向都期望自我能够变得很勇敢,但是实际却是他一向都很胆小,被别人欺负后只能在做白日梦的时候幻想着能够把他打败,他连一个瘦弱的女人都制服不了,更何况别人呢?他被学校开除后,都不敢贸然回家,蹑手蹑脚地回去还必须要躲避着父母。他一向都在用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安慰自我,却没有胆量去做真正好处上的叛逆。
他是青春期的少年代表,从他的经历里能够清楚的看到与家长的代沟,家长总期望他像哥哥一样能够成为出人头地的人,但是他的理想也只是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站在悬崖上,捉住不断奔跑的孩子。大人总认为霍尔顿是一个败家子,是一个不良少年。但他有自我的思想,在他那半成熟的心中还存留着点点梦想,即使它在那污浊的世道变得那样的细微渺小。
霍尔顿是明智的,是聪明的,他看透了社会的本质。他的朴素和善良,是他所在的年代很少的,虽然他的有些思想还比较幼稚,虽然他有许许多多的缺点,但他反抗现实、向往完美世界的纯洁的一面是不可忽视的。
作者借助笔下的霍尔顿,活灵活现的展现了自我的想法,用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关于那所谓“叛逆”的想法,讲述了成熟与不成熟之间的过渡,大人与青春期少年之间的代沟。
霍尔顿的那个只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梦想,那个为了不让小孩子掉下悬崖而站在悬崖边救孩子的形象,那个纯洁无私的想法,天真幼稚却又些许成熟的心事,渐渐放大……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篇3
主人公霍尔顿,一个性格复杂而又矛盾的青少年,带着满嘴的污言秽语走进了我的视线。他的愤世嫉俗思想引起了消极反抗,他认为成人社会里没有一个人可信,全是“假仁假义的伪君子”,他渴望的是朴实和真诚,但遇到的全是虚伪和欺骗,而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现状,最后不免对现实社会妥协,甚至想逃离这个现实世界,到穷乡僻壤去装成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但他有一颗纯洁善良、追求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的童心。为了保护孩子,不让他们掉下悬崖,他还渴望长大成人后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发出“救救孩子”般的呼声。总之,他是个孤傲挣扎的人,但他又是个要求世界完美的人而又无奈屈服于现实的人,这个矛盾着的人的那颗善良而又不安现状的心在狂跳,在淌血,我的眼里贮满同情的目光。
霍尔顿的所作所为、言语行动竟然像是我们身边走过的“他”:愤世嫉俗,玩世不恭,却又认真执着、充满爱心的愣小子,他时而独自胡言,时而大声发泄,他的那颗躁动着的青春气息的心。
读小说,我似乎读到了青少年在跋涉人生途中的迷茫与不满。反顾我们当下生活中,有没有霍尔顿这样的挣扎者?一定不少。青春期的迷茫是必须面对的。每个处在青春时代的人,也许就是一个个霍尔顿。他们走过不少弯路、窄路、险路,甚至悬崖峭壁,然后再在苦苦的挣扎中站立、疾走、迅跑,最后踏上人生的康庄大道。也许手脚损伤,也许头破血流,也许心力交瘁,但终于会走过来,脸上浮起了坚毅的笑意。
?麦田里的守望者》正是青少年迷途中的一束曙光,青青春路上的行动指南。霍尔顿们的迷茫与失落永是成长中人们的迷茫与失落,但愿现实中的霍尔顿们终会纠正行程中的偏差,快速步上人生正轨,大步流星的行走在人生征途上。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篇4
年青的霍尔顿,糊涂的霍尔顿,可怜的霍尔顿啊,让人改容相敬的霍尔顿。
圣诞节前不久,5门课挂了四门,霍尔顿第四次被学校开除了。他不敢提前回家,又不想呆在这个让他讨厌透了的、虚伪而又势利的学校。30个小时的漫无目的的放逐,不想睡觉,不愿思考,追逐本能行事,让自己的身体极度疲劳,让永不停下的身躯摆脱受伤的、想躲起来的灵魂……
我们都曾年轻过,请不要指责我们青春的冲动,我们对大人没来由的谎言。我们抽烟、喝酒,夜不归宿,请不要指责我们,我们和霍尔顿一样,我们都年轻过。可霍尔顿内心深处,有着让我们肃然起敬的东西。他说:“我老是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们也别轻易责难年青人,他不愿去弟弟的墓地,他只是觉得下雨时大家都可以找个地方避雨,只有弟弟一个人躺在阴湿的地下,无处可避。他坐在学校的楼梯角,一点点地擦去那些写在墙上的脏字。他在试卷上留言,是担心善良的历史老师给他判不及格时于心不安。……
唉,我们的霍尔顿懂得许多我们不曾想过的道理。他说,有的人很讨厌,但在这一点上,人们得小心一些,因为“他们中间绝大多数并不害人,再说他们私下里也许都是了不得的口哨家什么的”。要警惕一些事,“你不管做什么事,如果做得太好了,一不警惕,就会在无意中卖弄起来。”
中年人再读这本书,都会有很多收获的,尽管收获可能各不相同。“他们的谁知道,反正我不知道。”霍尔顿也许会这样说。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篇5
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无法忘却的岁月,太多的敏感、偏执、荒唐、颓废、甜蜜与欢乐,使日子变得寂寞又温暖。站在一望无际的碧绿色麦田中,我想起了一个曾经的坏孩子——霍尔顿。
我有段时间总是那么烦躁,会因父母一句话而暴跳如雷,会因朋友的一个动作而伤心欲绝。后来我渐渐明白,那段时光,叫做青春。霍尔顿就是在那个时候突然闯进我的世界。他剪一个干净的水兵发型,却满头褐色乱发,邪邪的样子,有些迷人。
霍尔顿读书的地方叫潘西,一个私立的贵族学校。在这之前他还上过艾尔敦·希尔斯学校。那儿有一个非常势力的校长名叫哈斯先生。到了星期天,哈斯先生见到开了汽车来接孩子的家长就跑来跑去和他们握手,要是学生的父母穿的粗俗又朴素,那老哈斯就只和他们握一下手,然后假惺惺一笑,接着就和别的父母去讲话。青春的日子里,快乐和痛苦很容易被放大,刺激着我们敏感的神经,我们总是会因为这点或那点而不满或愤怒。霍尔顿受不了这样的环境,于是选择了逃离,戴着自己的猎人帽拎着行李想要去往西部。
在临走前,他想要再见见自己的妹妹菲苾。于是托人送去一张便条,约在博物馆旁边。过了好一会儿,菲苾终于来了,她拖着霍尔顿在胡敦读书时用的旧箱子装满了行李决心与哥哥一同离开。霍尔顿没办法,只好放弃了去西部。青春就是这样,充满了叛逆霸道却一心想要离开,最后在种种的牵绊下放弃了目的。
文中有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话: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诶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我们可能很难相信这句话出自一个老师之口,但的的确确是这样,那时候学校里的老师大部分都是势力的伪君子,他们认为为了苟延残喘地活着不惜一切的人是成熟的,为了某种精神或理想的人是可笑的。就连孩子们读书,也是为了日后能买辆凯迪拉克之类的东西。霍尔顿曾经同妹妹说,他想要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护一群小孩子。相信也有很多人拥有过类似的理想,只是那个理想太过遥远,来不及努力就已经长大。长大意味着放弃,放弃掉有过的美好理想,成为所谓的成熟男人,为了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这是种痛苦的生活方式,但绝大多数人会为了生活背叛心灵。
最后霍尔顿生了场大病进了医院,至于后来的事,无人知晓。于是留在书中的霍尔顿再也没有长大,我想他依然是那个天真的,单纯的坏孩子。
成长似乎是个永恒的话题,有时候,懵懂的我们选择把自己的不满和内心的小叛逆藏匿于心中;有时候,为了迎合社会,我们学会了伪装,学会了恭维,学会了欺骗,学会了送给别人一个个假笑;有时候,为了追逐名利,我们麻痹了自己的内心,封锁住心中真实的想法,用一份份赤裸裸的假模假式包裹自己,竭尽全力不让真实的内心显露于外。我们越是这样做,越是会发现——其实别人都在这么做。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篇6
有一天,我去书店,从一大堆名著中挑了一本很薄很薄的书,书名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是美国的杰罗姆.大卫.塞林格,我把它买下了,但我没有想到这么薄的一本书居然会对我产生很大的震动,感触也特别多。
在美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云刚刚散去,“冷战”的硝烟又再次飞起。一方面是科技发展,而另一方面就是人们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无力改变社会的大背景下,许多人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因此,“被垮掉的一代”出现了,霍尔顿就是其中的一员。他经常一抽一烟酗酒,不求上进,不过他还不至于沦落到吸毒的地步,因为在他的心灵深处,一直存藏着一个美丽的,一直在发光但似乎很遥远的愿望,那就是做一位麦田的守望者。
其实,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度里,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从某个角度来看,这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确实很相似,社会地不断进步,令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人也开始迷茫、消沉,逐渐地忘记了自己的理想,没有了最初的热情,跌落人生的低谷。
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新新人类,同样存在种种烦恼和困惑,但我们不应该被眼前的困惑所缠绕,更应该集中精神看准前方,,积极地成为一个有抱负的人。如果霍尔顿心中没有闪光的、美好的理想,他也不可能在人生低谷中寻找到光明,更不要说何去何从了。我作为一个小学生,人生才刚刚开始,在前进的人生道路上出现绊脚石也在所难免,不过我会想这只不过是暂时的,一切都会过去的,做人要抱着乐观的态度看问题,俗话说:有志不在年高。只要心中存有理想,我相信就能从失败中站起来,从迷茫中走出来,跑起来。
的确,你心中只要有理想,而且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一切皆有可能,我希望自己成为这样的“守望者”像霍尔顿一样,这也是我从这本书当中得到的最大启示。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篇7
朴实的麦田,微风吹过可以泛起绿色的麦田。
——题记
?麦田里的守望者》讲述了主人公霍尔顿是个中学生,出生于富裕中产阶级的十六岁少年,他在第四次被开除学校之后,不敢贸然回家,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客店,逛夜总店,酗酒??他看到了社会中的种种丑陋,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物??霍尔顿看不惯周围发生的一切,甚至想逃离这个地方,但这是不可能的。最后,仍不免对现实社会的妥协,成为了一个叛逆的人的故事。读完后,原本一个诚实、善良、纯朴的男孩哪去了?其实,认真阅读这本书,不难发现:学校里有些装模作样的老师;假仁假义的校长??这些人使我和霍尔顿有同样的感受——恶心至极。在这样“恶心至极”的学校下学习,怎么不会不厌学呢?尽管俄,霍尔顿看不惯这个“虚伪”的社会,但他不得不接受。因此,他只好苦闷,彷徨,用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来安慰自己,自欺欺人。
这本书的作者塞林格以犀利的文笔解剖了一个青少年的复杂心里,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霍尔顿的精神世界,既揭示了他纯朴、善良、敏感的一面。
读了这本书,让我不由得想起在现实生活中:十六七岁,一个正处于叛逆期的人物,他们原本有善良、纯朴、诚实的心却被周围的人所影响,变的贪得无厌、不学无术。忘记了当时的热情与目标,对事物有着不同的追求。他们追求刺激感,来彰显自己的个性。塞林格在书中曾写到“我呢,就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是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多么简单的想法啊!
虽然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做不了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但我们可以做一辈子的守望者。我们拥有善良,那就守望善良;我们拥有纯朴,那就守望纯朴;我们拥有诚实,那就守望诚实。让我们一起守望我们原有的东西吧!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篇8
这是一个专属于年轻人的故事,叛逆、放荡、残酷的故事,来自少年对社会的认知。也许因为我自身的年龄、经历的事情,也许我没有主人公如此的愤世嫉俗,书中为了表现霍尔顿的不学无术每句都是满嘴脏话,令我有些遗憾。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不过虽然有这些粗俗词语,但霍尔顿拥有一颗敏感的心,也正是因为这颗心才让他如此不同,“出淤泥而不染”。霍尔顿厌恶学校、厌恶人群、各色各样的人,但本质上他是个很不错的人,只是“假模假式”的社会不得不令他心烦。他并不像那些伪君子一样,屈于种种利益、名誉,最终堕落虚伪着生活着。不论权利再大的人,也只是这个社会的傀儡罢了。
他想逃离这个一刻也不想待的地方,甚至想去乡下装聋哑人来摆脱世俗,可做“不食人间烟火”也只能想想而已。仅此而已。
霍尔顿最痛恨电影,做作的情节使他头疼,可在百无聊赖时他又不得不迈入电影院;他痛恨玩弄的感情,种肮脏的爱情,可他又做了他痛恨的事情……诸如此类的事情太多太多。塞林格笔下的霍尔顿是悲剧的,他的悲剧比任何人都要痛苦。挣扎的太多,惶恐无助,逼迫做自己讨厌的事情,只是因为他看破红尘、看淡一切,想逃避。最后,也只好妥协。
霍尔顿的`人物形象也是很讽刺的吧。
他的幻想是美好的,做一个麦田的守望者,守望着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就像他的妹妹菲苾、弟弟艾里那样。在这个喧嚣污浊的世界,也仅仅有孩子拥有花儿般得心灵了。却也完不成这个愿望了吧。这个世界被腐蚀了太多太多。
有时候,比起主人公的“愤怒青年”我更喜欢那个可爱的菲苾。她虽是小孩子,但比她哥哥更理性。她懂得做事的轻重缓急,当然也打消了霍尔顿不切实际的想法。
你的身边,也总会有这种人吧。像主人公的桀骜不驯,菲苾的善解人意,伪君子的假惺惺,它会使我们引起共鸣。我想这也是《麦》畅销的最大原因吧。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 富翁的读后感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