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大家需要不断地做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让我们学会思考、勇于突破、敢于创新,下面是69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燕子》的教学反思参考7篇,感谢您的参阅。

《燕子》的教学反思篇1
?燕子专列》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讲述的是人们关爱保护燕子的感人至深的故事,它表现了人类对动物的博大的爱心,一种浓浓的关爱之情贯穿于整篇课文。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直奔,教会学生点线面。首先牵出文章的主线,以线贯穿全文,再抓住点与面中重点词理解和体会,感受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因素,并通过朗读传达出来。
一、一线贯穿全文
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课文叙述了瑞士人民保护、救助燕子的事。这件事说明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我紧跟着问了一句,学生们都明白:说明了人们喜欢、关心燕子,表现了人们对燕子的关爱之情。对,说得好!我立即板书出关爱二字,并小结道:人们对燕子的关爱之情就是这篇文章的主线。课文围绕这条线,叙述了事情的前因后果,请同学们看看作者采取了怎样的叙述方式。我要求学生用列小标题的方法写出文章的'叙述步骤。如:
①燕子专列准备启程→②气温骤降燕子遇险→③政府居民齐心救助→④燕子专列快乐开动可以看出,作者采取了倒叙的方法,先将事件的结果呈现出来,然后讲述整个事件的过程。全文围绕主线讲述的政府呼吁,居民找寻,专列运送几个情节,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人们对燕子的关爱之情。
二、点面结合抒情
在引导学生体会人们对燕子的关爱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去感受瑞士政府的关心专列运送、电视广播呼吁,作为一个政府下这样的命令难能可贵。然后用心去感受每个人为保护燕子、关心燕子做出的努力。在讲述这一内容时,我教给学生点与面的知识。
老师讲解:文章在表现了人们关心、救护燕子时,所采取的方法是先叙述所有人的行为面的描述,再选取点一个代表性的人物的情节描写。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真实地抒发了人类对动物的关爱之情。
我要求学生找出面和点的内容,细细品味语言文字,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如纷纷冒着顶着踏着四处等词集体表现了居民们的真心关切。在对点一个叫贝蒂的小姑娘的描写中,用三句话来叙述: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突出了贝蒂为拯救受伤的燕子而忘我的精神境界。以面引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文章因而简洁、生动、感人。
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里,我教会学生点线面,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不走弯路,一下子理清脉络,抓住重点,进而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品读语言文字,去感悟文章情感,去体会表达方式,达到与作者共鸣。
《燕子》的教学反思篇2
一、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和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
我在《燕子专列》的第一课时确定了如下的达成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会通顺、流利读课文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方法目标: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学会探究,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自己学会想象,在老师的鼓励声中,自己学会表达。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情意,增强爱护鸟类的意识。
从课堂的'实施来看,这几个目标还是基本能达到的。
二、今天比较满意的地方,就是能创设一个个情景,把孩子们带进文中
?新课标》要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所以,我在设计时,就尽量不让学生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了解故事,而能入情入境地体验课文,想方设法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小燕子,当作小贝蒂,设身处地地阅读想象,交流感受。如指导理解第三自然段的时候:学生把自己当作小贝蒂,和老师对话:“小贝蒂,雪太大了,路太滑了,小贝蒂,我们回家吧。”“小贝蒂,你已经一天没有吃东西了,我们回家吧”“小贝蒂,那山崖岩缝太危险了,我们回家吧。”再如拓展延伸环节:列车开动了,人类的爱心感动了春天的精灵,车厢里的小燕子在唧唧喳喳,向人类致谢呢。你听,你认真地听,你安静地听,你听到它们说什么了吗?
你看,那只燕子正朝着一位抱孩子的阿姨张望,它在说什么?
你看,那只燕子正不停地朝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挥动翅膀,它在说什么?
你看,还有一只可爱的燕子正深情地注视着贝蒂,它又在说什么?。
这些动情的语言把孩子们引入了课文中的世界,在那里,他们激动着主人翁的激动,感受着主人翁的感受。这样就少一些生硬的剖析,增加一些语文味。
三、比较遗憾的是:
1、自己相对紧张了,对孩子整体的情绪与表达把握不够。特别是到了后面,感觉提出的问题不够明确,不够到位。
2、教学的整体设计感觉比较浮躁,教师说得多,整顿纪律的时间也用得多了,这样学生就说得少,说得不够好了。
3、朗读的时间不够,特别是教师在范读方面不够。
四、设想与重建:
1、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关注学生的情态发展,挖掘课堂的生成资源,让自己的教学教态更从容,更淡定。
2、在以后教学中,更多把平台让给学生,让他们施展,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孩子们发展。
《燕子》的教学反思篇3
小燕子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一抬头就可以看到,因此,对于他们来说熟悉多了。但是真正的了解并谈不上。因此,在教学时,我引导孩子处知道的做起,让学生从整体到部分,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例如:学习第一自然段,我要学生在文中勾画出描写燕子外形的语句,想象画面,然后用不同的方法展现燕子的可爱,可以朗读、边读边表演、边读边画燕子图、边读边观察插图。
学习第2 、 3自然段时,勾画描写燕子飞行时动作的词语,感受春天生机勃勃的美。可以边朗读边表演,边读边画、边读边观察插图。课文中有很多写得很精彩的句子。例如“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一句,作者把春天花开草长,万木齐发的景象比喻为“赶集似的聚拢来”,充满热闹欢快的气氛。教学中,我问学生:你们赶过集吗?你能说说赶集的盛况吗?学生说: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有串亲戚的,有卖商品的,有通过这一说学生明白了比喻的恰到好处。
“还有几只横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就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这句话中:一个“掠”字,写出了燕子飞过水面时,飞得很低,距离水面很近,简直就是从水面上拂了过去;一个“沾”字,写出了燕子身体并没有触着水面,只是剪尾或翼尖偶尔挨了一下水面,足见燕子的'轻捷灵巧了。教学中,我让学生观察燕子飞行的动画,一目了然,学生明白了燕子飞行的速度快,而且动作非常美。
课堂上我让学生反复阅读这几句优美的语句,通过阅读来感悟语言的魅力,让阅读真正成为一种美的享受。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了作者的真正用意。
《燕子》的教学反思篇4
郑振铎的《海燕》,可以这么说写的绝了!这篇文章应该说中国散文的名篇之一。这篇文章不仅词好,更重要的,那燕子被写的“神”了。这神来之笔是怎么来的?因为我的愚笨,至今不会写散文,当然重要的原因是,三十多年来,我读的散文太少,至今也不知道如何写,从何下笔。想来,郑老先生肯定读的书非常多。
我为学生上读写课,我问学生到底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问题不难,每个四年级学生都有着自己的答案,当然答案多是增长知识,读书能让自己长大,读书让自己高兴……学生们也都会背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在学习《燕子》过程中,我说郑老先生只所以能写出这么美的文章,读破万卷书,行万里路,那是肯定的。把燕子写神了,那些词来自于平时的阅读积累,来自于不断地观察,来自于多层面的感受,二三月微风,千万条柔柳,阳光下斜身掠过,稻田中,湖面上,电线上,这一个个场景,构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而少了这些,怎么可能有这篇美文?
学《燕子》其实就是引导学生与美文为友,就是引导学生去读更多的像这样的`文章。而阅读这类文章,真的也是一种享受,也许这是散文的一大魅力表现。
在工作劳累之余,在办公室、家中念叨上“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两句,身心马上会轻松起来,精神也会好上许多。也许这也是这篇散文魅力表现吧。
我想这可以让学生研究获得。
大多数的学生是见过燕子的,他们没有陌生感,但他们没有作家那种写作的冲动,所以燕子不会如此走到他们的纸上,而对于好多学生来说,许多可爱的动物,同样不能变成文字。这是一种熟视无睹。因此研究这一课,其实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不要熟视无睹,虽然我们暂时做不到作家的写作水平,但我们能大胆把自己看到的一些动物入文,多多观察,不放过一些细节,多多用自己的双手记录,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属于学生自己的文章也会自然出现。
学习《燕子》,研究《燕子》,学生除了爱上《燕子》,更重要地要爱上身边的许多小小东西。老师要通过对话,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事物走近来了,其实就是最好的文章。
吟诵着《燕子》,享受着《燕子》,冷静地思考着《燕子》,拿起自己的笔书写着《燕子》,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那可是了不起的收获。
《燕子》的教学反思篇5
孩子们还沉浸于新年节日的浓情之中,学习新课情绪不是很高。本来“燕子”对于我们山区孩子不是什么时候稀罕的动物,对于燕子的各种特征也并不陌生。于是我也没有去花精力激发学生兴趣,也是淡淡的出了几道阅读问题,然后出了燕子图,引导学生把燕子和春天的景色联系起来观察,展开想象感受春天的美,体会燕子给春天带来了什么,让学生说说。(这个环节较有兴趣)学生说的句子较多,有的学生还能用排比的句式说。比如:燕子给春天增添了色彩,增添了喜气,增添了希望……我接着学生的话题归纳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在写法与构思上都比较精巧。比如说拟人与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将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个环节我放手让学生去认真读课文,不用讲直到学生熟读成诵,提示学生用已有的阅读方法边读边勾画批注,只是在写法上适当点拨,怎样写好拟人句,比喻句?比喻句与拟人比较拉近,也就是在思维的层次上,两者都具共性,都使用喻化的思维方式,但两者话语层次上的体现方式不同,比喻突出比的过程。
拟人则是把比在话语层面上直接延伸,可以说,拟人是比喻在描写层面上的延伸。在物、物或言语交际中,拟人是常用的修辞方法。如果在写物上离开了这一修辞,想表达的思想情感,就难以得到升华它能增加情感信息与美感信息,把事物人格化,把人所具有的一些生命的现象,赋予了无生命的事物。如:秋天迈着沉稳的脚步缓缓地向我们走来,又悄无声息地走开。这里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一树的樱花,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又把学生的思维牵回文本,如“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该句极生动,形象地将春天展现在读者眼前。文中还有比喻句。在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用上肢体语言去感悟写法,感悟文本中文笔妙用的好处。前面已讲到过“比喻与拟人都有其共性。”“如何写好比喻句?”这是本知识环节要渗透的重点。比喻就是打比方,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相似的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比作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本课就运用了恰当的比喻句。比如:把“电线”比作“五线谱”把“停着的燕子”比作“音符”这样的.写法就自然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怎样引导学生写好比喻句,这是关键。
这里我适当拔高教学目标,阐释文段中比喻的效果。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修辞不仅在于使话语正确,明析,有时还要使人感动,需要激发听读者的情感,促使文本对象去联想,以达到使人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尝其味等听觉,触觉、视觉与味觉等多方面的体验和感受。其目的是要把抽象的意思形象化,增加视觉效果,使听读者有较大的想象,体会的余地。
从比喻的结构,一般被比的事物叫“本体”,用来作比的事物叫“喻体”,连接词叫“喻词”常用的喻词有“如、像、宛如、仿佛”等。(要强调的是比喻时一定要用人们非常熟悉的事物来比喻人们不熟悉的事物。如果不这样,就达不到比喻的目的。如“圆圆的荷叶像一把大扇子。“把”荷叶“比作”扇子“就容易理解了。要是用”圆圆的荷叶”比作“磨盘”之类的,这样就令人费解,因为现在磨盘并不常见,然后比喻要贴切。也就是比喻的两种事物之间必须是根本不同的,却又必须有相似之处。如“她长得像妈妈。”这就把两种事物作比了。同时比喻要新颖,独特,不落俗套更要体现正确的思想。如:战士们像猛虎一样冲向敌人伯阵地。
上完本课,有很多不足。比如,句子的理解我是忽视了,好在课后安排了练笔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这是落到实处的。本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般的春天景色,也倾注了作者对春天的深深的热爱之情。这样的文章最适用的方法是“读”。我在本课讲述的知识点较多也偏难。
总之,我反思了自己对本课的教学不足。第一是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第二是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第三忽视了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层次的浸染,不具备文本的感染性。用魏先生的话说:感染和熏陶学生心灵所能起的塑造作用要比说教在得多,而语文课所具备的感染熏陶是得天独厚的。
《燕子》的教学反思篇6
?燕子过海》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一群从北方飞往南方过冬的燕子,不畏艰难困苦,顽强地朝着目的地不停地飞行的故事。课文采用叙事、抒情相结合,语气时而平缓亲切、时而低沉、时而激扬,记叙了小小的燕子为了从寒冷的北方回到温暖的南方,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不分昼夜地飞行而不惜献出生命的感人情景,赞美了小燕子勇敢顽强的精神,流露了对小燕子的无限怜惜、敬佩之情。
这堂课我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多读课文,多探究语言,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阅读教学时,我重点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加强语感,深入感悟、体验。小学生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感染而产生共鸣,因此我还借助了多媒体创设情境以助想象、理解。
课文的语言是相当优美的,作者写大海是“天连水,水连天,望也望不到边”;通过“燕子一定是太疲倦了,看见我们的船,就像雨点一般地落下来,伏在甲板上休息”、“有的燕子又起飞了,有的却在甲板上再也飞不起来了”等句子,形象地写出了燕子过海的辛苦艰难。本课的教学着重在引导学生通过读一读、演一演来体会燕子的.辛苦艰难和感受燕子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让学生在自己练习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的交流与指导,每一句都读得入情入境。指导学生要抓住其中的重点词,试着把重点词读好,读出味,如“像雨点一样落下来”的“落”字,“伏在甲板上休息”的“伏”字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就是对燕子“十分疲倦“的最好理解。理解“疲倦”一词时,让学生扮演角色,表演小燕子极累状:如趴在桌子上,学学小燕子飞翔来深入体会燕子的疲劳。最后,让学生坚持挥动手臂一分钟,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什么是“疲倦”。
不足之处是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虽然语气、语调中能体现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但是要做到抑扬顿挫,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大部分学生能从情感体验出发去理解、感知课文的内容。但是对于一些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并没有真正理解课文,因此,在设计课时,还应考虑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发挥更好的效果。
《燕子》的教学反思篇7
?燕子》是郑振铎的一篇散文,文章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都一一跃然纸上,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一些熟知的修辞手法,也懂得了去品读散文优美的语言,加上本篇课文插图意境优美,对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很有帮助。
基于以上,我是这样开展教学的:首先,我采取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看燕子的情景,说说记忆中的燕子是什么样子的,且在板书课题时相机教学“燕”字。第一课时便是基础的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读懂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根据课文描写燕子的情景将其分成四个部分:外形、习性、飞行和休息。在教学第二课时时,我先将第二自然段提取出来先讲,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如“微风吹拂”、“柔柳舒展”、“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等词句一一品悟,从而来感知春天的烂漫无比,而这些美丽灿烂的春景因燕子而更富有生趣。接着,顺理成章地以“燕子怎样给春光增添生趣的?”为中心问题,开展第一、第三和第四自然段的教学。我详细讲解了短小的第一自然段,“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第一自然段虽短,但其写作手法十分出色。作者采取了从整体到部分、从前部到后部的描写顺序,抓住了燕子外形最显著的特点进行描写,从而刻画出一只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这些写作手法是学生学习了之后可以学以致用的,所以我在这里重点强调了。接着,燕子的飞行和休息我放手让学生去品读,感悟散文的语言美。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关注到了“电线杆之间连着的几痕细线”这句话为什么要用“痕”?对此,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小组讨论,通过积极地发言,学生们一致认为用“痕”会比用“条”、“根”等字来得好,有的同学点出电线杆离我们较远,电线抬头看去不甚明朗,甚至有些模糊不清,而“痕”字恰好写出了这种模模糊糊、朦朦胧胧的感觉,假如换成“条”和“根”就看得太清楚了。还有学生说,“痕”字如同山水画一般,浅描淡画间自然有其画面的美感,假如换成“条”便失了美感。学生的见解都很独到,我一一肯定了他们。
通过《燕子》两课时的教学,让我感悟到在教学散文时,还是要回归课本语言,让学生一遍遍地去读、去品读、从读中他们自然会有所悟。在朗读中,读出春天的美丽烂漫,读出燕子的活泼机灵。而在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的教学上,我过于放手了,假若能够第三自然段我来引导,然后让学生学习到品读的方法,从而自己去品悟第四自然段,这样子教学应该会更加流畅。至于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我觉得也是有必要的,这样可以丰富教学的形象性,避免一些枯燥乏味的分析,图文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读好课文、读懂课文、读悟课文。
《燕子》的教学反思参考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