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论语心得体会精选8篇

时间:
loser
分享
下载本文

写心得体会是与自己深刻对话的一种方式,是审视内心、洗涤心灵的过程,大家在进行心得的写作过程中,一定要将自己的思路条理都弄清楚,下面是69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止论语心得体会精选8篇,感谢您的参阅。

止论语心得体会精选8篇

止论语心得体会篇1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得到于丹的《论语》心得这本书,也没有好好看,一直搁在书架上,直到前一阵子我一时兴起,随手拿来翻了几页,我就被于丹深入浅出的解读给吸引住了。所以,接下来我便一口气将他读完,不敢说读完后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但是这本书确实让我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了新的想法。

?论语》是我们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的,在后来又陆陆续续学习一点,但是学得也不是很齐全,因为处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中,我们都难以静下心去研究2500多年前古人的思想,于丹老师却做到了,她借助自己丰富的学识与深厚的阅历,又结合当下人们的生活,围绕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比较全面的向我们诠释了论语中那些简单而又千古恒常的真理。

这些解读可以说是为我们提供了经典的快餐,在这些易于消化的经典解读中,于丹教授讲解的仁爱之道也使我启发很大:仁爱是做人根本。仁爱讲求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他人的面容永远是我们表情的一面镜子。宽则得众,你对别人宽和,会换来世界给你的一个回馈。于丹在书中写道: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夫子的教学的态度。这让我想到我的工作,我面对一群天真而顽皮得孩子,他们身上都或多或少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和毛病,当他们的表现令我失望时,我总是责怪他们,用强硬的语气压制他们,学生也许是口服心不服,也许对我是畏大于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强迫别人去干。

那么,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呢,希望老师怎样和自己交流。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这也符合当今提倡的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让学生徜徉在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中,让学生适应这种关系,喜爱这种关系,并将这种关系延伸到他的处世之道,这也不正是我们应该教授给我们孩子的吗?

我们读一本书,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虽说于丹这本书在网络上有颇多争议,但我还是想成为其追捧一族,毕竟和它偶然的邂逅,让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于丹的《论语》心得对我是一种引领,它使我更用心的去体验每日的工作和生活。

止论语心得体会篇2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今年暑假,我就读了一部经典:《论语》。《论语》是儒家文学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影响了从古至今的一代又一代人。

为政篇第二里说: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是读书,而不思考问题,就会惘然无知没有收获;只是冥思苦想而不认真读书,就会越来越疑惑。在我们学习中,光读书而不思考,就会错误的理解文章的含义;光思考而不读书,疑惑越来越多,却又找不到正确答案。只有既会读书,又会思考的学生,在学习中才会。

八佾篇第四里说: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父母在世的时候,不要出远门。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要告诉他们确切的去处。无论我们在哪儿,爸爸妈妈总是最牵挂我们的人,自己出去玩了,必须要跟父母说一声,让他们放心。如果耽误了时间不能准时回家,也要跟他们说一声,不让他们担心。

述而篇第七里说: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奢侈了就会不谦逊,不懂礼节,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不懂礼节,宁可寒酸。我们在生活中必须要节俭,空调能不开就不开,洗菜的水能够用来浇花或冲厕所,用过的纸反面能够用来打草稿

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学习前人的智慧,丰富自己的人生。读一读《论语》,使自己学的更多,成长的更快。

止论语心得体会篇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相信很多人确实熟悉这几句话,但是你们知道它出自哪里吗?它就是中国古代巨著《论语》里的第一篇。这个寒假,我拜读了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在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中所,它一直被人们推崇为脍炙人口,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本书,是后人记录孟子及其学术著作弟子言论的一部著作。孔子的治国观点以及他评价古代圣贤的言论,是中国古代最基本、最简单、却又最不可缺少虽的道德修养准则。在古代这本书被视为古时儿童的启蒙读物。

我读完这本书后终于了它为什么被视为儿童的启蒙读物了。书中有这样几大部分:学而篇,为政篇,里仁篇······。这些恶行篇目中的言行和故事告诉我们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

比如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为好学也已矣。“马融的这句话意思是:”每天学习不知道的知识,每月都不忘自己学过的知识,这样就算是好学之人了。“这里我还看到了一个叫孙敬的好学之人,他经常把自己关在屋子中同,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地读书。他天资聪颖到夜里读书困了,怕自己打瞌睡,就把绳子栓在头发上才,把另一头固定在房梁上,这样他就不会看着看着睡着了。他就是凭借这样的刻苦研习学习精神,或使自己成为了一代鸿儒。如果我们现在学习对法都能有他的这股头悬梁的劲头,还有什么学不成的呢?我想到自己看书时,看一会儿就想回去玩,真是惭愧!对,我也要成为好学之人。只要下定决心,我能做到的。

再比如其中的这样一句话:”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始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意思是:”虽然会背《诗经》三百篇,但是把国家政治转交他,却不能治理;让他出使诸国,不能独立办事,虽背得多,但不会运用,又有何用呢?“读到这里我脑中所立刻浮现了一个故事——《纸上谈兵》。故事的`主人公武王赵括把姜太公背的滚瓜烂熟,谈起打仗,他父亲是赵国有名的大将都说不过他。可秦王让他去带兵打仗,他却不会根据实际灵活变通,结果误国误民,惨死在战场上。这又让我明白了:我们既要成为好学之人多读书,同时也要学会灵活运用,做个会学之人,活学活用,基础知识才能转变成智慧。

书中还有许许多多深刻的道理,我仔细咀嚼,久久回味,如同亲自聆听了孔子的先师教导,也希望同学们有空来读一读这本书,体味经典,对话圣贤,它会让你终身受益,带你走向不远处的辉煌!

止论语心得体会篇4

仔细读了李泽厚的《论语今读》这本书,虽不是大彻大悟,但也触动心灵。《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李泽厚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它不是简单地对经典做出字面上的训估与注解,而是在“半宗教半哲学”的对话体里分离出“宗教性道德”和“社会性道德”,前者成为个体的生活意义和人生境界的追求,而后者创化性成为现代政体的形式,由此培育人性情感、重视和把握个体命运之偶然的“文化重建”。

由此,我第一次了解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心灵幸福才是真正实在的。“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所以我要放下多些烦恼,努力去接近幸福。“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幸福不光靠行动争取,还需要正确的心理。

止论语心得体会篇5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

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对于整个东方的文化而言,孔子也许算是最特殊的存在。西方人总试图将儒学作为宗教理解,他们所看到的孔子是一位精神的偶像,也许,如果所有无法摆脱的精神制约都可以视为宗教的话,孔子确实是这样一种后果的直接缔造者。但实际上这种认识存在非常大的偏差。虔诚的教徒永远不能理解的是,在中国宗教始终不过是无数围绕“治世”而采取的手段之一,不会有一个帝王真的允许哪个宗教来控制他世俗的天下,所以也不会有哪个人怀着神圣的心情认真去探讨神存在的可能性。中国不会出现像文艺复兴那样的人性觉醒期,因为中国人的眼睛,从来没有片刻从人生活的世界移开到上帝的宇宙中去过。中国的哲学是彻头彻尾经世致用的哲学。“子不语”所表达的表象的敬畏之下实质则是漠不关心,以致所有“怪力乱神”在最初就驱逐出了研讨的范围,也使得在后世这种实用主义的风气经年不绝。

止论语心得体会篇6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二十个篇章,言简意赅而又面面俱到地讲述了人世之道。

?论语》的学而第一篇中,我记忆犹新的是这句: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白话文的说法就是:花言巧语,一副讨好别人的脸色,这种人很少有仁慈的'。

细想之下,与现实生活非常贴切。这些人,之所以讨好他人,无非是看在那个人的地位、权利与金钱上,希望这样的虚情假意可以得到他人的赞许,使自己在乌合之众中脱颖而出,得到官职、金钱与权势。如果所讨好的人失去了金钱,失去了各种权利,这种伪君子就会翻脸不认人,将原先不能称之为交情的“交情”一笔勾销,绝口不提。就算原先被讨好的人问起,也只会被很不耐烦地打发走。这时,后悔、愤怒都因为金钱与地位的失去而丧失了发泄的权利。

花言巧语的人,通常都心怀鬼胎。真心的赞美不需要过于华丽的词藻。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一致的:用关系登上高位,再用言语迷惑当时的上级,讨的欢心,再借此关系高升……如此循环。这类人,在社会上,更确切地说是在职场上早已数不胜数。

在生活上,这类伪君子也不算少。一些小贩,为了推销不合格的商品,除了夸大商品的功效外,还会百般讨好客人:事业有成、学习进步、身体健康、万寿无疆、万事如意……说这些话的时候还满脸堆笑。这些假心假意的祝福让顾客盛情难约,不由自主地掏钱买下。等到发现商品的劣质后,十有x,小贩早已不知去向。

做一个真实的人,杜绝虚伪。脚踏实地,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自己的努力所换来的一切。无论如何,都问心无愧。

止论语心得体会篇7

?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怎样……。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在说:“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仁”的根本。“义”是在仁的基础上理解的',即: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做到为人所想,去帮助别人“礼”让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复礼”!大家要是都谦让一点,不就好了吗?“智”我觉得就是知人之言为智!也就是明白别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发展!其实,我们现在都是在学习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我们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会明白自己在社会上的意义!当然对身边人的意见应该是选择好的,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接受!“信”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诚信。从我们的先祖开始就提倡“信”,而当今社会有时却缺失了传统文化的美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发扬《论语》中的道理。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少年君子”

我们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谐的社会,没有仁义礼智信不行的!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美好,社会越来越和谐!

止论语心得体会篇8

上午没课,去图书馆借了本书,于丹《论语》心得,看了看,觉得也没说啥,挺浅显的。但于丹对《论语》的人生之道的见解对我挺有启发的。

"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十有五而至于学"是他自己的一个起点,也是他对于学生的一种要求。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可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现在的孩子已经不只是十五向学了。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最大的苦恼时信息太多,到底如何选择呢,"过犹不及"是孔子的观点。再好的东西都有它的度,与其贪多嚼不烂,还不如把有限的知识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生命。

"三十而立"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走到三十,应该是人生"合"的`阶段,就是既不像十来岁是觉得眼前一片光明,也不像二十多岁时觉得一片惨淡。三十而立的"立"字,首先是内在的立,然后才是在社会坐标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所以"三十而立",我的理解并不是通过一个外在的社会坐标来衡量自己是否已经成功,而是由内在的心灵标准衡定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超乎功利去做一件内心真正认定的事情,这大概是"立"的一种见证。

"四十不惑"是人生最好的时光。一个人在三十岁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就是不断的收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比如:经验、财富、情感、名誉等等,但是,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所以,三十岁以后,就要开始用减法来生活了,也就是要舍弃一些不是你真心需要的一些东西。

"五十知天命"也就是说到这个时候已经有了一种内心的定力,基本上可以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不为外物所动了。

"六十而耳顺",此时,你能做到最大限度的尊重他人,你能理解任何一个事情存在的道理,你能倾听各种声音,并站在别人的出发点上去了解他为什么这样说。这种境界就是我们常说的"悲天悯人"。

我想,我们大概就应该如此做人吧!

止论语心得体会精选8篇相关文章:

3.8妇女节心得体会精选8篇

2023教研心得体会精选8篇

暨教育心得体会精选8篇

广告门心得体会精选8篇

到学校心得体会精选8篇

生物馆心得体会精选8篇

土木实心得体会精选8篇

跑工程心得体会精选8篇

认识我心得体会精选8篇

大学项目心得体会精选8篇

止论语心得体会精选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38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