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精心设计教案,教师能够更清晰地传达知识和技能,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分层任务,是教案体现因材施教的关键,,下面是69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绿魔法师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绿魔法师教案篇1
活动意图:
这是本非常地道的数学绘本,内容侧重于“序数”。讲述了一个小魔法师如何通过三轮考验最终成为真正魔法师的故事。通过故事,让幼小的心灵感悟到世界的缤纷和美丽。它的更大魔力在于,它讲的是世界万物的道理,讲的是世界万物的规律,讲的是孩子能懂秩序和方法,讲的是数学。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最初的最浅的最好玩的最实用数学知识数学概念,都完美地蕴藏在美妙的故事里,让孩子在感动的同时也打开了心智,有美有暖有智慧陪伴童年。
活动目标:
1.认识1—10的序数,熟悉表示顺序的序数。
2.感知上下、左右等不同方位,会根据方向及第几准确地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1.绘本《真正的魔法师》ppt课件。
2.排序操作卡、十个魔法师的图片。
3.幼儿操作卡人手一份。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序数1—10。
2、难点:区别数与序数的概念。
活动过程:
(一)引出故事。
出示绘本画面1,认识十位魔法师,讲述他们要参加“真正魔法师考试”,激发幼儿兴趣。
(二)学习根据方向及第几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1.引导幼儿为十位魔法师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排队,并边指边念出“第一、第二、第三……”,并能说出大个子魔法师的位置。熟悉表示顺序的序数。
2.教师讲述第一轮考试的要求,出示图书馆书架,引导幼儿找到装着钥匙的书。
3.出示画面2、3,引导幼儿看看魔法师考试的情况,说说哪些魔法师找对了,为什么。
4.教师讲述第二轮考试的要求,出示出示画面4法术柜子,引导幼儿先来找一找下数第六个抽屉里的9张法术明信片。
5.逐一出示画面5、6、7、8、9,引导幼儿说一说剩下的魔法师们第二轮考试的情况。
6.教师讲述第三轮考试的要求,并出示画面10,引导幼儿说一说从左边开始数第10件衣服的正确位置。
7.出示画面11,说一说第一个找的魔法师有没有找对,为什么?
8.出示画面12,说一说大个子魔法师有没有找对,为什么?
9.讲述画面13、14、15关于大个子魔法师到达玩偶之国的经历。
(三)幼儿操作
教师为每一位幼儿准备一份操作卡,交代操作要求,幼儿操作。
活动延伸:
让幼儿说一说生活中的有哪些序数,将操作卡投放到区域中,供幼儿区域活动时继续巩固序数的内容。
活动反思:
这是一本画面优美,故事动人,具有魔力的绘本。本活动以绘本为载体,以数学活动为主,将绘本与数学活动有机结合,将绘本中的故事情节作为线索串联整个活动,在平时的数学活动中,通常讲到序数,能想到的就是第1、第2……这样的概念,其实这是不全面的。在这本绘本中就有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序数不是指绝对位置,而是指事物间的相对位置,即根据基准位置的不同,所指事物或事件的位置也随之变化。如同样都是第3,可是从上边数和从下边数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还有,同样都是5,从前边数第五和从后边数第五表现的位置也不一样。像这样,把握事物空间、时间、位置的相对性,在解决与序数有关的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让幼儿感受到绘本领域的多面性,激发幼儿对数学绘本的兴趣。
绿魔法师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在随乐游戏中感知乐曲abc结构,尝试自主创造及表现音乐。
2、能按照游戏规则按角色随乐进行表演。
3、感受乐曲欢快、诙谐的风格特点,体验随乐游戏带来的乐趣和挑战。
活动准备:
音乐:《啤酒桶波尔卡》,分段音乐、完整音乐
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
l)教师:有一位魔法师,他制作了很多的木偶人。他想用强大的魔法让木偶人都动起来,让我们听着音乐,看一看奇迹能发生吗?
2)观看情景表演:魔法师和木偶人(教师拉出木偶,配乐表演a段+b段)
动作:锤子敲--起子--头部魔法(木偶头动)--手臂施法(木偶手动)--腰施法(木偶扭动)--腿部施法(木偶腿动)
3)师幼共同梳理故事情境
师:魔法师成功了吗?好的,小木偶向后走。魔法师的魔法厉害吗?想学吗?有没有信心能学会?在我们学会魔法之前,我们要先学会怎样制作木偶。刚刚魔法师怎么制作的?
2、分乐段、分角色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①教师带领幼儿按照游戏规则听音乐进行随乐游戏。
②引导幼儿在教师的语言、动作指令下按照游戏规则听音乐进行随乐游戏。
③尝试自主按照游戏规则听音乐进行随乐游戏。
1)引导幼儿感知a段音乐(两次感知)
师:让我们跟着音乐来制作小木偶。我来检查一下你们制作木偶的情况。
2)引导幼儿感知b段音乐
师:都会制作木偶了吧,现在我们要对着木偶施魔法,要让木偶动起来。可是要让它动起来,我们还需要弄清楚几个问题,你们还记得魔法师对木偶的哪些部位施法了吗?
第一次验证答案:你们来当我的木偶,我来施展一次魔法,看看小朋友说的对不对。
脑袋上面施魔法,小脑袋动一动,小手上面施魔法,小手也来动一动,身体上面施魔法,身体也来动一动,小脚上面施魔法,小脚也来动一动。
师:好的,看清楚了吗?是什么样的顺序?一共施了几次魔法?你们能不能像木偶一样,谁来告诉我木偶是什么样子的?(教师请一名幼儿示范---配乐施魔法,第一次幼儿坐着,第二次幼儿起立,第三次幼儿与教师交换,第四次两名幼儿互相玩)
师:接下来给一个挑战给你们,敢不敢接受?我们把制作木偶的过程和给木偶施法的过程连起来来一遍,试试看。(a段+b段音乐)
3)引导幼儿感知c段音乐
①迁移领袖模仿游戏的已有经验,按照游戏规则表现音乐。
②尝试自主进行随乐游戏。
师:小木偶能动了,他最想感谢谁呀?你们来看看我的小木偶是怎么感谢我的?(播放音乐c段)我的小木偶是怎么感谢我的?如果你们是小木偶,你们会做什么样的动作来感谢我?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3、师幼共同完整欣赏、表现音乐
1)师幼共同梳理回忆故事情节。
师:今天我们听了一个很好听的故事,有一位魔法师,他制作了很多的木偶人,他想用强大的魔法让木偶人都动起来,小木偶动起来了,最后小木偶感谢他。
2)两两合作分角色表现音乐,感知乐曲结构(a+b+c)。
师:我们一起用音乐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好吗?
3)引导幼儿自主创造表现c段音乐,并再次完整感知音乐。
师:现在我们都变成小木偶走出教室。(幼儿跟随教师带领,听音乐做木偶动作走出教室)
绿魔法师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喜欢交响诗《绿魔法师》,乐于主动了解作品的表现形式和风格特点。
2、聆听《绿魔法师》,听辨乐曲的及主奏乐器的音色在音乐中的作用。
3、喜欢欣赏,学会欣赏。敢于想像,大胆质疑,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我能行
【教学重点】
1、分辨几种主奏乐器的音色,
2、听辨《魔法师的弟子》各的表现意境。
【教学难点】
谐谑曲的演唱及听辨
【教学工具】
十一册音乐教学软件 电子琴 口风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三种不同的问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声音所表现出的情绪也不同。)
师:从这问好中,你感觉到什么? 说说你的感受?三种问好不同,所表现出什么也不同?
2、听辨乐器,感受音色
(1)播放小提琴 单簧管 大管 铜管乐器音色,让学生听辨出是哪种乐器。
(2)简介乐器及其音色。(有细腻的、粗犷的、华丽的、浑厚的……)
意图:通过听辨,能说出乐器的音色和特点,并感受乐器的音色多姿多彩。
二、赏析乐曲 感受 体验 升华
1、谈话导入:大家喜欢童话故事吧?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我要带同学们一起听一首音乐童话《魔法师的弟子》。
2、出示学习目标。了解本节课我们应掌握哪些知识点?
师:它是根据德国著名诗人歌德的诗《魔法师的弟子》为题材创作的管弦乐,因此称为交响诗。大意是:魔法师的弟子用偷学来的咒语命令扫帚拎水,扫帚拎水不止,想像一下,结果会发生什么呢?
3、整体赏析,感受音乐
(1)先听a乐段——序奏。
设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魔法师和弟子他们在干什么?能听出主要演奏乐器吗?
课件播放:认识西洋乐器(小提琴 大管等)
(2)再听b乐段——谐谑曲。
设问:这部分的音乐有什么特点?你能听出曲吗?
诙谐曲:一种三拍子乐曲。其主要特点是速度轻快,节奏活跃,常出现突发的强弱对比。“谐谑”是指用音乐来表现诙谐,幽默的情趣)
(3)接听c乐段——结尾。
设问:这部分哪些地方变化比较大?从哪些方面能感受到它的变化?想像出最后发现了什么?请从音乐中寻找答案。
音乐要素:(力度、速度、音色、乐器、场景、心情)
4、精彩片段赏析,体验音乐
(1)复听b段,找出拎水的曲,并听辨曲出现了几次?
(2)尝试背唱曲。听辨每次的情绪变化?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画旋律线、演、绘画。)
5、参与实践 升华体验
(1)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记录曲(旋律线、旋律画)
(2)分组合作探究,编创音乐剧片段,并进行表演。
三、拓展知识 延伸课堂
1、简介作者:说起迪卡斯,大家也许不太熟悉,若唱起《保卫黄河》大家可能知道吧。他是我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老师呢!
2、请同学们收集关于作者的资料,与大家共享。
3、借助于课本中的图画和提示,自己去再次欣赏乐曲。
【教学后记】
本课围绕着聆听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情趣。如( 听听音乐在全曲出现的次数,说说每次的节奏、速度、力度与情绪的变化有什么关联,找出歌中的切分音,说说它在歌曲表现中的作用等等。),注重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与创造力。是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学会聆听、赏析作品并加深对音乐作品的体验与理解。在整节课中以听中想、想中创、听中赏为主线,以感受、体验、赏析、升华为目标,引导学生在各种环节中有探的空间、创的灵感、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会听、爱听、乐听的鉴赏能力。
绿魔法师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熟悉舞蹈音乐及动作结构,学习跟随音乐跳集体舞。
2、借助生活经验,理解舞蹈动作的含义及顺序,按规则交换魔术帽。
3、体验和不同同伴舞蹈和竞争带来的乐趣。
4、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5、借助图谱、动作、游戏情景理解记忆歌词并学唱歌曲。
活动准备
1、电脑、剪辑好的音乐。
2、幼儿座位,排在圈外。
活动过程
一、熟悉音乐,了解基本动作
1、出示魔法帽子,引起幼儿的兴趣。
2、教师讲述游戏情节,引起幼儿参与的兴趣。
二、跟随教师,初步学会玩游戏
1、教师示范游戏动作,帮助幼儿初步熟悉音乐的旋律。
2、教师再次完整表演一次,帮助幼儿整理动作顺序。
3、教师带领幼儿边听音乐边做动作。
4、幼儿战圈找同伴边听音乐边做动作。
5、教师引导幼儿学习游戏的.玩法。
6、幼儿听音乐尝试玩游戏1遍。
7、幼儿听音乐玩游戏。
三、学习交换舞伴游戏
1、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模仿,学习交换舞伴的方法。
2、完整跳集体舞并游戏一遍。
活动反思
在"变魔术"这一环节,我让幼儿想象、创造出自己想要变的造型。这也是他们展示自我的一个部分,更能表现出他们积极向上的思想和对外部世界的一种认识。
绿魔法师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认识三原色。
2、知道如何使用三原色配制出其他的颜色。
3、通过变色游戏,让幼儿对美丽的颜色产生浓厚的兴趣。
活动准备:
透明矿泉水瓶若干、一次性透明水杯若干、红、黄、蓝三色颜料、颜色卡、盆、擦手毛巾等。
活动过程:
(一)教师变魔术,吸引幼儿注意力。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变个魔术,请小朋友认真看。
老师摇晃瓶子,依次把红、黄、蓝三色变出来。
(二)老师向幼儿介绍这三种颜色。
师:红、黄、蓝三种颜色叫做三原色。这三种颜色是有魔力的。这三种颜色两两相加可以调制出许多的颜色,但是其他的颜色调不出三原色。
请一位幼儿上前选择自己喜欢的'两种颜色进行调配。让其他幼儿猜一猜会变出什么颜色。
(三)为幼儿准备操作材料,让幼儿尝试调配。
幼儿人手一个一次性透明水杯,四人为一组,每组有三瓶装有三原色的矿泉水瓶。
师:现在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三原色水和杯子,请你们把自己喜欢的两种颜色合在一起,看看会变出哪种颜色。
告诉幼儿在操作时要有秩序的进行,不把颜色水洒到桌子上,如果洒在桌子上要及时用抹布擦掉。
(四)让幼儿说一说自己是用哪两种颜色配出x色的。
活动延伸:
老师在美工区为你们准备了纸和油画棒,你们可以到美工区制作美丽的色环或图画。
绿魔法师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在故事的帮助下,熟悉乐曲的节奏和结构,学用摇铃参与b段变魔法的演奏。
2、在魔法语言“乌拉拉拉拉,乌拉拉拉拉,变、变、变!”的帮助下,学习用乐器演奏|×~|×~|××|×-|。
3、喜欢参与打击乐活动,体验与大家一起用摇铃变魔法的快乐。
活动重点:
了解和掌握乐器的使用方法,尝试摇奏长短音的节奏型
活动难点:
会运用语令有节奏的演奏乐器,掌握节奏。
活动准备:
小铃魔法棒16个,装有玩具的魔术盒一个、乐曲《森林狂想曲》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出活动情景,初步感知音乐的结构
1、导入:我是魔法学校的老师,你们呀都是小小魔法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到魔法森林寻找宝贝,会找到什么呢?
2、播放第一遍音乐,讲述故事
提问:我们在魔法森林里找到了什么呢?
二、用动作和咒语感知|×~|×~|××|×-|的`节奏
1、学习用手指变魔法棒
提问:刚才老师用什么变出了礼物呀?
(引导幼儿用手指做成魔法棒)
师:我们一起来试一试,看看我们的魔法棒能不能变出礼物来。
2、学习念咒语,初步感知咒语的节奏
播放第二遍音乐
师:刚刚除了用了魔法棒,我还念了一个神奇的咒语,谁来说说是什么?
(引导幼儿说一说咒语,尝试把咒语和动作结合)
3、播放第三遍音乐,幼儿尝试表演
4、播放第四遍音乐,幼儿完整表演
师:咦,这次怎么没有变出礼物来呢?看来我们要使用新的魔法棒增加魔力了!
三、尝试使用乐器参与演奏
1、出示摇铃,探索使用方法
师:这是我们的魔法棒,怎样才能让它发出好听的声音呢?(幼儿尝试摇一摇)
2、提出使用乐器的要求
师:只有在念动咒语的时候,魔法棒才有魔力哦~
3、播放第五遍音乐,尝试使用乐器演奏
4、播放第六遍音乐,教师退出,幼儿完整演奏
四、谈话结束
今天我们的小小魔法师都很厉害,学会了念咒语和使用魔法棒,我们回到班上教给其他小朋友吧!
绿魔法师教案6篇相关文章:
★ 绿心境作文8篇
★ 夏天的绿作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