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案的实施,教师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他们的主动学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并设计互动环节,是优秀教案的显著特征,,下面是69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马路上的车》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马路上的车》教案篇1
[案例3] 早上区域活动,苗苗在美工区画的汽车和别人的都不一样,他的汽车身上(汽车的侧面)有个大圆圈,这是什么呀?苗苗告诉大家,这是汽车的备用胎,如果汽车半路车胎爆了,又没有修理店,就可以装上备用胎。可有的小朋友指出,他看到备用胎不是放在这的,是挂在汽车后面的。汽车的备用胎到底放在哪呢?是不是每个车子都有备用胎呢?大家一下对备用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突发的事件,超出了教师原先的设想]于是,老师改变了预先的计划,临时带着孩子们到了马路上,观察汽车的备用胎。[教师接受了孩子的反应,接受了未知]孩子们盯着每一辆来往的车子,看他们是否有备用胎,又在哪里?有的孩子还趴在地上看,车子下面是否有备用胎?回来后,孩子们告诉老师:吉普车的备用胎是挂在车后面的;公共汽车的备用胎是藏在车身下面的;有的小汽车的备用胎是放在行李箱里的;路边一位司机叔叔是从车厢的地毯下面取出备用胎的……[孩子的探索弥补了教师假设的不足]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收集资料,孩子们进行了一次汽车备用胎设计展览,各自为自己的汽车设计备用胎。有的用一片雪花片代表备用胎,有的用一个瓶盖,有的则用一块圆形的积木,还有的孩子为自己的双层车准备了两个备用胎,因为双层车的轮子多…… 教师对于教学所提出的假设是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对幼儿原有水平的认识而提出的。但是教师的知识经验与幼儿的知识经验的差异性、幼
《马路上的车》教案篇2
活动名称:绘画——马路上的车
活动目标:
1、在观察的基础上,了解各种车的外形及结构。
2、激发幼儿绘画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师范画。
2、各种车子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通过谈话引出活动内容。
教师:嘟嘟嘟嘟…小朋友听着是什么声音?你们见过什么车呢?(让幼儿讲述)
教师:小朋友们都见过很多车子,都很细换车子,那小朋友们来说说你们都见过什么车子?
教师小结:小朋友都见过各种各样的车子,有公交车、小轿车、洒水车、货车巡、逻车等!。
二、出示车子图片,激发孩子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不懂得车子图片,看看这些车子样子怎么样。﹙引导幼儿观察车子的基本特点。﹚
教师小结:车子都有车身,有玻璃,有方向盘,车子还有轮子呢!那各种车子有什么不同呢?救护车上有十字标志,代表着医院的标志,公交车像一个长方形一样的'。
教师:看看这些在马路上行驶的车子,马路上都有些什么?
三、出示教师范画。
教师:今天老师也画了一张关于马路上的车子的画,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除了车子路上还有什么?马路两边有什么?
四、教师示范画法
教师:现在老师教你们怎么一样画车子,请小朋友仔细看,首先我们要画车子的车身,再画车子上的玻璃,最后画轮子,车子就画好了!我们还可以添画马路上的树和房子。
五、发放绘画材料,画纸、油画棒,交待绘画常规
1、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注意颜色搭配,和画面布置,引导幼儿丰富画面。
教师:我们画画的时候,可以画的与老师不一样,自己想象,把你想画的车子画出来,看看谁最爱动手动脑,把画面装扮的特别漂亮。画好主要动物后给画添上场景。
2、教师对画的好的一些画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让幼儿更有喜欢画画!
教师:今天我们从画的整洁、丰富、颜色搭配来评比,看看谁的画最有创意,很特别,看起来很漂亮、舒服!
3、请画的好小朋友把画贴在外面的墙上。
4、活动结束,整理桌面。
《马路上的车》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常见车辆的不同外形、名称及功用。
2.愿意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讲话。
3.参与游戏,在游戏中体会快乐.
活动准备:
1.图片(ppt)
2.交通标志,红灯和绿灯
3.各种车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的兴趣
1.宝宝们今天你们是坐着什么车到幼儿园来的?
二、出示ppt讲述,了解各种各样的车的`名称及作用。
1.老师今天坐的车和你们都不一样,我们先来听一听它的声音。
2.小朋友看看图片上是什么车辆呢?(依次出示警车、卡车、消防车、救护车、出租车、公共汽车、)有什么作用呢?
(1)“它是什么车呢?”“他可以用来干什么?”(这是警车,警车是用来抓坏人,抓小偷的,如果有人偷了东西我们就要打110找警车来)
(2)这又是什么车?卡车是什么样的?卡车什么时候用?(这是卡车,卡车很大很大,可以装载很多的货物)
(3)这辆红色的又是什么车?我们什么时候要用它?(这是消防车,如果有的地方着火了,我们就要打119找消防车来)
(4)听!这又是什么车的声音?(这是救护车,如果有人突然病倒了,我们就要打120找救护车来进行急救)
(5)这是出租车,出租车顶上有灯,如果车上没有乘客,会亮出空车的信号,而且出租车很小,里面可以坐的人很少。
(6)哦、这个车很大,你知道它是什么车?(公共汽车里面可以坐很多很多的人,我们要是一起出去玩的时候可以坐公共汽车)
小结:我们认识了各种各样的车,有警车、卡车、消防车、救护车、出租车、公共汽车,知道了它们的作用。
三、幼儿游戏
1.老师要带小朋友和这些车玩游戏,在开车的时候遇到红灯要停下来,绿灯要往前走,遵守交通规则。
2.你们看老师这里有很多很多的货物,想一想我们应该用哪辆车呢?(我们应该用货车把这么多的货物运走)我请一个宝宝做司机带我们出发去运货物。
3. 滴滴滴滴……,我们出发喽.小朋友快看啊,前面有一幢大楼着火啦,怎么办啊?我们要找什么车呢?(快打119找消防车来救火)请一个幼儿手举着消防车带其它幼儿开车。
4.走走走走走,红灯亮了,我们怎么办?(停下来)5、4、3、2、1绿灯亮了怎么办?(往前走)前面出什么事故了,有个人躺在地上了,身上流血了,怎么办呢?(我们要打120,叫救护车来救人)请一个幼儿手举着救护车带其它幼儿开车,我们出发喽,滴滴滴滴……。
6.现在老师想带宝宝们去春游我们要坐什么车去呢?(我们去坐公共汽车,老师手举着公共汽车图片带宝宝们开车喽,滴滴滴滴…….我们春游去喽,请小朋友都上车吧。(放音乐)
7.结束。
《马路上的车》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掌握常见车的名称、外形;
(2)知道110、119、120几种特殊号码及其作用;
(3)形成初步的交通规则意识。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5)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活动准备:
(1)特种车图片、交通信号灯
(2)图片、110、119、120号码等。
活动过程:
Ⅰ导入
(1)出示特种车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提问:①"你们见过这种车吗?"②"知道它们的名字吗?"重点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自身经验大胆地回答问题。
Ⅱ幼儿第一次操作
(2)教师清唱歌曲《汽车开来了》,幼儿倾听初步认识车辆的名称、声音。
提问:①"歌曲里,你听到了什么?"②"里面有什么声音?声音是什么样的?"重点引导幼儿正确说出歌曲里的内容。
Ⅳ分享经验
(3)出示停车场,互相交流提问:"停车场里都停了什么车?"重点引导幼儿认识各种车的用途、特征(颜色、声音.......)等。
Ⅳ幼儿再次操作
(4)出示三种特种车辆(警车、救护车、消防车)及电话号码:110、119、120,认识相应得号码和用途。
提问:"这是什么车?它的声音是怎么样的?用来干什么的?不执行任务时开在什么地方?
请幼儿说说是哪种车的号码?在什么情况下拨打这个号码?
重点指导幼儿认识三种特殊车辆的外观、用途、声音及拨打的号码。
活动延伸:
幼儿画马路上的.各种车。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开展就是建立在孩子的兴趣之上的,以幼儿的发展为主体。活动是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活动的目标定位是科学、合理的。本次活动运用基本图形表现常见汽车的外形特征,体验不同车辆在生活中的不同用途。整个活动以“游戏”为载体,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懂得了道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一个活动下来,孩子们应意犹未尽,其实在我们身边可以找到很多好玩的游戏,有时放开手脚玩一玩。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尽量地去挖掘孩子们的这一面,将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展现出来,让他们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的重新建构,帮助他们提升经验,得到提高。
《马路上的车》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 在理解儿歌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儿歌。
2. 听音感知象声词,提高辨音能力。
3. 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语言的乐趣。
4. 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理解儿歌。
5. 能通过表情、动作表现儿歌内容尝试仿编儿歌的最后一句。
活动准备:
1. 各种车辆开动时的声音的录音
2. 各种车辆的图片,红绿灯各一个
3. 儿歌《马路上的车》图谱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1.教师谈话导入“小朋友们,每天你们都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来幼儿园的呢?”
(幼儿回答:公交车、小汽车、自行车等等)
师:“马路上的车多吗?它们都是怎么在马路是行驶的?”
教师引导幼儿理解马路上有很多车,理解词汇“来来往往”,知道车虽然很多,但是都要遵守交通规则。
师:“马路上这么多的车,那你知道它们都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呢?”
基本部分:
1.教师出示图片,请幼儿观察图片,尝试用生活经验去模仿各种车的声音。
师:“小朋友,从图片中看到了哪些车?它们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幼儿回答并模仿声音)
2.师:“今天老师带来一首有意思的儿歌”名字叫《马路上的车》,小朋友们听一听在这首儿歌中老师都提到了哪些车?”
提出问题“儿歌的名字叫什么呀?儿歌中都有什么车呢?”
(幼儿:自行车、小汽车、大客车......)
3.教师引导幼儿对车辆发出的声音进行认识和了解。
提问“自行车会发出什么声音呢?(嘀铃铃)那我们一起来模仿一下吧。”
在模仿的过程中让幼儿感受快乐,并产生兴趣。
提问“小汽车会发出什么声音呢?(滴滴)快,开着你的小汽车,让我们也模仿一下吧。”以此类推。
4.教师再次有感情的朗诵儿歌。
师:“在这首儿歌中,你都听到了哪些。”
根据幼儿的回答一一出示儿歌图谱。理解图谱中的意思。
5.教师同幼儿一起朗诵儿歌内容,帮助幼儿记忆。
(教师小声、幼儿大声)
引导幼儿以一问一答、集体、分组的形式学习儿歌。
教师说前半句、幼儿回答后半句,帮助幼儿巩固记忆。
师:“下面,请全体男孩子来有感情的朗读这首儿歌(女孩子朗读;分小组请个别幼儿上台表演朗读儿歌;老师和幼儿进行一问一答式的朗读儿歌等等)
6.播放录音,各种车开动的声音,让幼儿辨别是什么车。
教师:”马路上有许许多多的车,它们会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你们喜欢马路上的车吗?”
(喜欢)“你想当什么车的司机呢?开上你的小汽车。”
玩游戏“红绿灯” 幼儿扮演各种车辆边表演边说出儿歌,
大马路宽又宽
警察叔叔站中间
红灯亮了停一停
绿灯亮了向前进
教师出示红灯,各种“车辆”马上停下,教师出示绿灯,各种“车辆”在前进。
课后延伸:
收集各种玩具车或者图片举办车展,让幼儿了解各种车的名称和主要特征。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开展就是建立在孩子的`兴趣之上的,以幼儿的发展为主体。活动是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尽量地去挖掘孩子们的这一面,将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展现出来,让他们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的重新建构,帮助他们提升经验,得到提高。
小百科:马路,是指供人或车马出行的宽阔平整的道路、公路。
《马路上的车》教案篇6
[案例2] 教师想在布置的马路上设置一个交警的角色,由此开展交通警的活动,所以她就在活动区靠近马路的位置上放了一顶交警的大盖帽。[设置实验情境]但是这顶帽子放在那里一直无人问津,更没有人将这顶帽子同马路上的种种布置联系起来。在两个星期的时间里,只有一个男孩子在离“马路”很远的角色游戏区偶尔地利用了一下。
[实验对象在这一实验情境未做出研究者预期的反应] 进行到中间的时候,幼儿园有一个大班从外面请来了一位交警来介绍他的职业。教师想让孩子们通过实际接触交警更具体形象地了解这一角色,所以就把交警也请到了班上,让他在布置马路和车辆的区域给孩子们介绍规则。但是这次活动之后孩子们还是没有产生任何新的变化。[再次提供刺激,仍无收效。]所以,老师拿走了那顶大盖帽,也没有进行预定的交通警活动。 教师对取消交通警这一活动,事后的解释是:“我当时本来以为交警和马路、车辆之间的关系是很自然而然的,但是既然孩子们实在是一点都不感兴趣,我也就只好算了。因为我想,或者他们对这种角色性质的经验不感兴趣,或者他们并不了解、或者根本没有留意过马路上的交通警察。所以我想或许小班孩子进行这样的内容不合适,可以放到中班进行。” “兴趣标志着在个人与他的行动的材料和结果之间没有距离。兴趣是它们的有机统一的标志。”(杜威)幼儿的兴趣是过程实验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只有幼儿自发的兴趣才能促使其与过程的其他因素真正发生反应,获得发展。当幼儿在教师所创设的实验情境中,对所提出的教学内容没有发生兴趣时,教师就需反思自己原有的假设,做出相应的修改,当发现幼儿对此确实没有兴趣和学习需要时,证明预定的这一活动的教学目标不符合幼儿此时的发展,幼儿无法达到,这就应推翻原有的假设。
《马路上的车》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