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成功的教案需包含明确的学习目标,以便学生清晰了解学习的方向,教案分享可以激励教师们不断追求更高的教学质量,以下是69模板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战争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战争教案篇1
1、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占我国东三省。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序幕。
2、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
①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最后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②意义: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军突然进攻卢沟桥,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奋起抵抗,佟麟阁、赵登禹先后为国捐躯。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4、台儿庄战役
1938年春,在李宗仁指挥下,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大败日军,消灭日军一万多人,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
5、百团大战
1940年,在彭德怀等指挥下,百团大战给敌人以沉重打击。百团大战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规模的战役。
6、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1)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
(2)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3)有力的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4)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7、南京大屠杀给人类怎样的启示?
当今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抹杀历史真相的目的是什么?
作为中国人应如何看待日本否认历史、修改教科书这一现象?
(1)启示:珍惜生命,反对战争,争取和平。
(2)目的:这种行为表明他们不但没有诚意反省战争罪恶,而且企图是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3)如何看待:他们这种歪曲历史,否定历史的行经,严重伤害了被侵略国人民的感情,不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时刻防范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维护世界和平。
战争教案篇2
一、教学内容
(一)教材内容
?鸦片战争》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叙述了中国是怎样从一个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过程。可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历史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具有标志性意义。
本课主要包括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这两大历史事件。考虑到作为新学期的第一节历史课,将本课分为两个课时。前一个课时带领同学们了解本册书的基本脉络并初步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部分的内容;第二个课时则主要学习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影响等相关问题。下面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并结合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第二课时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层面:
了解——鸦片战争的始末;
巩固——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掌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能力训练:
运用史料——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图册等相关资料,从中获取与本课相关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探索分析——带领学生探讨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逻辑思维——训练学生从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林则徐、关天培等人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三)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中国从一个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过程。特别是要掌握导致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战争的结果及其影响。
2、难点: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二、教学对象
(一)知识掌握上:小学六年级学过的鸦片战争,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许多学生都会出现知识遗忘的现象;再加上原有的理解认识不够深刻,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二)心理上: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主要在于他们爱听历史故事,应把握住这一点,尽量用故事性的语言将问题说明白。
(三)生理上:青少年不免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动”起来,鼓励他们大胆地发表见解。
(四)可能的知识障碍:如战争的根本原因与导火线的区别;再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等概念,学生可能不易理解,所以在教学中应加以适当的说明、分析。
三、教学方法
(一)教法:
1、读书指导法:即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获得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会事先抛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读书、找资料,来寻求问题的答案。
2、小组讨论法:对于一些探讨性较强的问题(如鸦片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中国为什么会在战争中失败等),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围绕这些核心问题进行交流讨论,相互启发,调动大家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3、直观教学法:通过放映视频片段、展示有关图片的方式,来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法:自主探究法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
一方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图册等有关资料,使其学会从历史资料中自行获取知识,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交流讨论,通过集思广益的形式来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以及判断问题的能力。
更期望通过这种自主探究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5-6分钟)
首先,放一段虎门销烟的录像。一是为了采取直观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二是提供一定的时间,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而自然的导入新课。
(二)采用“设疑-解疑”的模式学习新内容(26-27分钟)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应努力“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因此采用“设疑-解疑”的模式来学习新内容,不但有助于调动起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提供了机会。
另外,这一部分遵照分析历史事件的逻辑顺序,分别从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这四个方面依次进行学习,期望以此帮助学生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进而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1、关于战争的起因(8分钟)
我会先抛出一个问题“有人认为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引起的,你们同意这种观点吗”让大家来讨论,再尽可能多的请同学们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或自己的想法,通过这种形式以达到相互启发、积极探究的效果。再借助一定历史资料帮助学生分析导致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区别,教会学生尽量避免简单地以“二分”的方式看问题,而是要辩证、全面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
2、关于战争的经过(5分钟)
我会提出问题“在战争时期,主要发生了哪些标志性的事件”,并请同学们自行阅读教材、图册,来概括讲述鸦片战争的历史过程。同学们回答之后,我再帮助大家从地图上更直观地梳理出战争的经过、找出发生的主要事件。这样一方面可以给同学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较为简单的问题给更多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
3、关于战争的结果及影响(13-14分钟)
同样采用“设疑-解疑”的模式,在师生一起得到“清政府战败求和,签订《南京条约》”的结论后,请同学们自己读书,掌握《南京条约》的具体内容,再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指导学生结合条约的内容,来具体分析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在学生讨论结果的基础上,概括出《南京条约》的核心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并使他们认识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鸦片战争只是一个开端。
(三)回顾新知识,总结第一课(4-5分钟)
先引导学生参照板书来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既有概括的讲述、又有具体的回答。再结合上节课所学习的虎门销烟部分,通过“中国的行为”和“英国的行为”这样两条线索来总结第一课的内容,并鼓励学生自己构建便于自己记忆的“知识结构图”。
(四)思考与讨论(6-7分钟)
利用剩余的时间组织大家思考、讨论“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采用“头脑风暴法”的方式将学生的答案写在黑板上,鼓励学生自我表达、自由发挥。再逐步引导学生找到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制度的落后”,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最后再给大家留下两个思考题,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忆:一是你认为本课中的哪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为什么?二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反思和吸取教训的?
(五)板书设计
体现历史事件的逻辑顺序,图文并茂,以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学习内容。
(六)作业设计
1、两个思考题(帮助学习回忆、复习)
2、围绕教材第一课的内容,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
战争教案篇3
教师寄语:以史为鉴,勿忘国耻;牢记历史,开创未来。
学习目标:
1、了解甲午时期的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黄海海战,威海卫溃败,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其影响。
2、使学生认识甲午时期的中日战争的失败是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妥协退让造成的。
3、让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
问题导入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指的民族英雄是谁?甲午时期的中日战争中国是怎样失败的?
自学探究
阅读课本p16—18并看插图,回答以下问题:
1、年甲午时期的中日战争爆发,中国战败后签订《 》条约。
2、在黄海海战中牺牲的清军将领是。
3、 战役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甲午时期的中日战争中,日本在 对中国居民进行野蛮的大屠杀。
5、强迫日本放弃辽东半岛的三国是 。
6、1895年率中国台湾人民英勇抗击日军的义军首领是
7、“中国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这副对联中,中国台湾归日本在《 》中规定的,颐和园又搭天棚是要 , 这说明了。
合作探究
师生共同探讨比较:
?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在内容、危害、影响上的异同。
尝试性练习
小试身手,你能行!
1、甲午时期的中日战争爆发时,执掌清政府实权的是( )
a、慈禧太后 b、 光绪帝 c、 咸丰帝 d 、李鸿章
2、某电视台要拍摄历史剧《北洋水师》,编写剧本时应该首先阅读下列哪个人物的传记。( )
a、 林则徐 b、康有为 c 、邓世昌 d、孙中山
3、签订《马关条约》的中方大臣是( )
a 、左宗棠 b、李鸿章 c 、慈禧太后 d、林则徐
4、在近代史上,曾经割占中国领土的国家有( )
(1)俄国 (2)法国 (3)英国 (4)日本
a、(1)(2)(3) b、(1)(2)(4) c 、(1)(3)(4) d、(2)(3)(4)
5、下列四条约中,规定赔款白银二亿两给一国的是( )
a 、《南京条约》 b、《 瑗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6、19世纪80—90年代签订的中外不等条约与19世纪40—50年代相比,最根本的区别是( )
a、割取领土的面积大 b、索取赔款数额很大
c、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越来越少 d、获取在华投放资本的特权
7、下列条约中,内容涉及到割占中国一行省的是( )
a、《马关条约》 b、《北京条约》 c、《南京条约》 d、《瑗珲条约》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完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困惑?请都写下来吧。
巩固性练习
1、甲午时期的中日战争中清军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 、武器落后 b 、许多将领贪生怕死
c、清政府奉行妥协投降政策 d、日本突然袭击
2、《马关条约》中,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碍最为严重的是( )
a、 赔款白银二亿两 b 、增辟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d、割辽东半岛
3、下列哪些说明《马关条约》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
a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b、使中国半殖民程度进一步加深
c、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d、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有人说“李鸿章是卖国贼,他的一生是罪恶的一生”请你判断一下,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如何评价李鸿章?
延伸与拓展
今年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中国台湾是1895年被日本割占的,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祖国的怀抱,被日本侵占整整50年,请结合历史上大陆与中国台湾的联系,给中国台湾中学生写一封信,谈一下对今日中国台湾问题的看法。
战争教案篇4
英、法、美三国提出“修约”要求。的爆发:英军炮击广州。英法联军攻陷广州。英法联军进攻天津,《天津条约》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是英、法两国为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取得的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又一次侵华战争,美俄是英法侵略中国的帮凶。这次战争实质上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这次战争不仅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而且促成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通过对战争影响,激发学生对非正义侵略行为的憎恨情感,从而增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通过中清政府及其部分官员、将领腐败无能表现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及清朝不可逆转的衰败趋势,同时也要看到在近代中国个人的悲剧往往是时代的悲剧。火烧圆明园不仅是侵略者的暴行,也是中华民族的国耻,它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发图强,振兴中华。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知识分析:期间,清政府被迫先后签订了十来个不平等条约,不断地出让国家主权,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地位分析:鸦片战争后,英国以《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大门,但中国这个广阔市场却不及洪都拉斯对工业品的消费。英国侵略者为了扩大中国市场,攫取更多的侵略权益伙同法国发动了。最终自然经济再难抵御新一轮的经济侵略,中国终于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
重点分析:
⑴英法发动的根本原因是重点。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导致6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这根源于英法美发动战争的动机。
⑵《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是重点。资本主义列强所获取或扩大的侵略权益正是通过这些条约而得到的。
(3)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近代的大片领土丧失于沙俄之手,沙俄是最凶恶的侵略者之一。
难点分析:
⑴分析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是难点。学生还缺乏足够的世界近代史知识的储备和一定的哲学、政治理论。
⑵理解的入侵者是事实上的英法美俄的四国侵华联合阵线是难点。我们不能只看到英法两国是直接组成联军出兵侵华的国家,而忽视了美俄两国对中国的侵略。因为在中美俄两国在事实上与英法组成了四国侵华联合阵线,美俄两国是不折不扣的侵华的帮凶。
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⑴通过对英法发动的目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其根本原因和实质,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
(2)教师指导学生结合中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危害,从而提高学生评价历史的能力。(3)要求学生比较两次鸦片战争中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影响,锻炼其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比较能力。
2、教法分析:
关于“英法发动的根本原因”,建议教师应通过讲授、研读史料等方法,使学生认识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亦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相关历史知识。
关于“《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应指导学生通过比较、推理的`方法,分析条约的内容,弄清列强又获取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关于“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和激情的语言等信息的刺激,让学生认识这一历史事实。教师结合数据、地图等材料,进行讲解。
关于“分析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应帮助学生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性要求的角度去分析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对比说明两次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使学生得到是鸦片战争的继续的认识。突破此难点,其它知识层面上的“继续”亦不难解决。
关于“理解的入侵者是事实上的英法美俄的四国侵华联合阵线”。主要是用事实说话,并指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战争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举世闻名的皇家宫苑付之一炬,主权进一步丧失,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以及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农民起义军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
2.比较两次鸦片战争,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发展过程,掌握时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列强之所以肆无忌惮,如此嚣张、放肆的根源所在)从中领会太平天国农**动斗争的首要目标为什么是清政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反抗侵略和压迫永远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强大力量。
2.认识一个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这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努力奋斗,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进行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及列强侵华罪行。
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教法:总体采取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引导并指导学生自学,进行互动探究,辅以多媒体展示法,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资料。
学法:
1.通过多种途径查询相关资料、图片,并制作学习卡片。
2.根据教师的指导自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整体学习目标(约3分钟)
师:《南京条约》使侵略者攫取了许多利益、中国遭受到了沉重的灾难,列强是否满足既得的利益呢?学生发言。
师:列强并没有满足贪婪的欲望,想要通过修订条约来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权益。遭到清政府拒绝后,他们便找借口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想要迫使清政府就范。五千年文明古国再次惨遭帝国主义列强铁蹄的蹂躏,四万万中国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列强侵华罪行昭然若揭。
(教师出示课题: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展示整体“学习目标”:
1、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包括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中国大片领土;了解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农民起义军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2、分析列强对华扩大侵略的根本原因,进而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之间的关系,归纳清政府的腐朽、xxx的本质面目,揭示列强贪婪残暴的本质,提高搜集和分析资料、列表归纳、读图识表等学习能力
3、树立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努力奋斗的远大理想,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火烧圆明园”和“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约15分钟)
展示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先结合图片、表格、地图认真自读课本第一目“火烧圆明园”和第二目“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大字部分细度,小字部分快读,再快速阅读相关资料(师生课前搜集的圆明园简介及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7分钟后,比比哪一小组谁最快能正确回答下列思考题:
1、基础知识点(独立完成):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
(2)侵略国(含主凶、帮凶)以及他们各自的罪行。
2、分析提高(独立完成或讨论交流):
(1)圆明园为何被西方誉为“万园之园”?看到今天圆明园的断壁残垣,你有什么感想?
(2)《瑷珲条约》签订后,恩格斯曾指出:俄国“从中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因此“沙俄不要花费一文钱,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沙俄侵吞了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相当于中国强盛时期领土的1/9。看书并结合图表,思考:这些领土的范围分别是哪里?是何时通过哪些条约割去的?
(3)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英法火烧圆明园,沙俄割占我国大片领土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请结合第一次鸦片战争,从发动目的、战争性质、侵略力量、侵略时间、侵略区域、对中国的影响几个方面列表比较两次鸦片战争(注意:不只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4)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得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了。那么,为什么中国会遭到如此的劫难,主观原因是什么?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教师及时表扬自学认真的学生,调查学生自学中的困难、问题,整理归类,个别问题随时个别解决,典型问题在后教中再重点讲评。
师生互动,讨论交流明确(即“后教”)(辅以多媒体课件)
以学生回答评判更正为主,疑难问题教师适当点拨引导补充更正归纳,引入4人小组讨论加分竞争机制。
(三)教学“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约10分钟)
展示自学指导二:
自读书第三目“太平军抗击洋枪队”,5分钟后,回答下列问题:
1、基础知识点: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农民起义军反抗斗争的最著名的历史史实是什么?农民政权主要领袖是谁?起义的时间、地点分别是什么?定都在哪里?主要战役、著名将领有哪些?农民起义军是怎样抗击中外xxx势力的?
2、分析提高:农民起义军打击的目标是什么?首指目标是什么?.结果怎么样?为何是这种结果?怎样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可从领导阶级、性质、目标、影响、精神、结果、局限性等方面入手)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师生互动,讨论交流明确(即“后教”)(辅以多媒体课件)
(四)当堂训练(约13分钟)
1、课堂小结后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学生自背、互背。(3分钟)
教师指导记忆方法:
如:识记沙俄侵占的我国领土范围,岭(外兴安岭)南江(黑龙江)北;江(乌苏里江)东一岛(库页岛);湖(巴尔喀什湖)东南。
又如:时间、国名、人名、事件列表记忆法:
战争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