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制定清晰的教案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保持自信,减少临场应变带来的压力,下面是69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化学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化学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碳和碳的氧化物是重点学习的内容之一,是对非金属元素知识的拓展和深化,在初中化学中占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根据《课标》要求,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金刚石、石墨和c60,本课题包括两部分:1、碳的单质;2、碳的化学性质。通过这一课题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因此,教材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在介绍金刚石和石墨的用途时,注意联系学生生活中用到或见到的物质,如玻璃刀、钻石、无轨电车等。本课题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例如,教材中介绍了人造金刚石和金刚石薄膜、c60分子及管碳等,最大特点是图文并茂,许多内容以图代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教材内容,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了解,初步认识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掌握碳在常温下的化学稳定性和高温时的化学活动性。
3、知道不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种物质,能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领悟物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4、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培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及用途;
2、引导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3、c和cuo的化学反应。
四、教法建议
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学生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本节教材特点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和方法。
1、让学生充分利用对实物的感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在《金刚石、石墨和c60》一节的教学中,可采取谜语,引出碳族“三兄弟”,通过猜谜语,对“三兄弟”有一个初步认识,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教师出示实物钻石、石墨等,学生自己观察、触摸、实验总结出二者的物理性质区别,从而引出用途的不同原因,教师设问:二者组成相同为什么物理性质有那么大的差异?出示结构模型,学生对比──分析──讨论──总结得出结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有的学生有错的认识,这时教师要善于引导,适时评价,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进一步建立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突出实验教学,加强能力的培养。
(1)做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在加强直观认识的同时,通过反应发生的条件、现象,进一步理解反应的规律,顺利形成要领和确信理论的真实性。为了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教师要明确提出问题──学生猜想──讨论设计方案──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另外,还要强调实验操作安全及应掌握的实验技能等,如在探究c还原cuo反应的实险中,教师先对学生提出问题:①c和cuo都是什么颜色?②加热,试管中粉末颜色有什么变化?③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到什么现象?④反应后生成什么物质?使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加强其对直观现象的认识,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理解现象的本质得出:碳具有还原性的结论。
(2)开展探索性实验,增强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中适当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既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可使学生在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思考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知识的兴趣,如木炭吸附性,先让学生猜测红墨水中加入木炭的现象,过滤后看到什么现象,原因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做两个对比实验,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木炭具有吸附性,使红墨水颜色逐渐褪去。
(3)指导学生做好家庭小实验
让学生通过动手做生活中的实验,亲身体会到化学知识就在我身边,学到书本知识,可以自己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五、学法指导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的不同内容,指导学生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
如采用:1、对比讨论法;2、实验探究法;3、自学阅读法;各种方法并用。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六、应用与拓展
1、金刚石失踪案;
2、猜真假李逵
总之,通过以上教学策略和方法,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和交流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的体验探究过程。在“用科学”、“做科学”的探究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为社会做出贡献奠定基础。
化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常用化肥(铵盐、磷肥、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性质、作用及施用时的注意事项。
2、初步了解微量元素肥料、复合肥料和农家肥料特点。
3、选学“一些常见的化肥”
4、常识介绍中国的化肥工业的发展。
课前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小组活动——访问农家或园艺工人,了解化肥使用的状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实验及教具准备:
多媒体语音系统及相关材料。
氨水、硫铵、碳铵、尿素、硝铵、氯化铵、磷矿石、过磷酸钙、草木灰、氢氧化钠溶液、红色石蕊试纸、熟石灰、水
试管、试管夹、玻璃棒、酒精灯、试管架、玻片、火柴、铁架台。
教学过程:
引入:“肥是农家宝,庄稼少不了”。
多媒体图文介绍1:为什么要施用化肥,化肥的特点和种类
师:化肥分氮肥、磷肥、钾肥、微量元素肥料和复合肥料等。
实物展示:氮肥、磷肥、钾肥等。
板书:化肥
一、氮肥
氮肥指含有作物营养元素氮的化肥。
师:哪些物质属于氮肥?它们有哪些重要的性质和特点?目前农业上常用的氮肥有哪些?主要作用是什么?
多媒体图文介绍2:氮肥的作用和常见种类。
师:请算出nh 4 hco 3 、co(nh 2 ) 2 、(nh 4 ) 2 so 4和nh 4 no 3的含氮质量分数。(教师巡视,抽查展示两位学生的答案并请学生评论。)
分析:各种氮肥的优缺点。
多媒体图文介绍3:常用化肥的优缺点:①氨水②碳酸氢铵③尿素④硫酸铵⑤硝酸铵⑥氯化铵
演示实验8—35、8—36:硫铵、氯化铵跟熟石灰共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引导学生看书回答铵盐在贮存和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实验8—35、8—36:学生两人一组。在做实验前先观察几种氮肥样品,嗅一下铵盐的气味,然后再进行实验。
生:看书、讨论,回答问题。
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写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实验室可用固体氯化铵和熟石灰制取氨。 (nh 4 ) 2 so 4 +ca(oh) 2 =caso 4 +2h 2 o+2nh 3 ↑??? 2nh 4 cl+ca(oh) 2 =cacl 2 +2h 2 o+2nh 3 ↑
板书:这是含铵离子(nh 4 +)的盐(铵盐)的通性(铵盐跟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氨气;氨气遇水生成氨水,氨水有碱性)。用这个方法可检验铵盐、检验nh 4 + 。
注意:对于含有nh 4 +的氮肥,都不能跟石灰、草木灰等碱性物质混合,否则会降低肥效。因为铵盐能同碱反应,放出氨气。
师:农业上除了使用氮肥外,还有什么肥料?
生:磷肥、钾肥。
板书:
二、磷肥
三、钾肥
师:磷肥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作用是什么?农村用得比较多的磷肥是什么?
多媒体图文介绍4:各种磷肥的主要成分和作用。天然存在的磷酸盐是什么?为什么要转化成ca(h 2 po 4 ) 2和caso 4 ——过磷酸钙?
实物展示:展示磷矿石标本和过磷酸钙。
学生板书:
①主要成分是含有磷酸根的盐。
②作用是促进作物根系发达,提早成熟,穗粒增多,籽粒饱满,增强抗寒抗旱能力。
③常用的磷肥是过磷酸钙。
师:磷肥还有哪些?请看书。
生:看书,回答问题。
多媒体图文介绍5:磷矿粉和重过磷酸钙(重钙)在生产和使用不普遍的原因。
讨论:把磷酸二氢钙施在碱性土壤中好吗?为什么?(它会转化成磷酸钙。)
师:钾肥的作用是什么?
多媒体图文介绍6:常用的化学钾肥的'作用和种类。
学生板书:钾肥的作用是促使作物生长健壮,茎秆粗硬,增强对病虫害和倒伏的抵抗能力,并能促进糖分和淀粉的生成。
师:引导学生看书,回答钾肥的性质及施用方法。目前农村常用的钾肥是什么?
实物:草木灰
师:草木灰中的钾肥主要成分是k 2 co 3,它的水溶液呈碱性。
提问:①铵盐能不能跟草木灰同时使用,为什么?
②磷酸二氢钙能不能跟草木灰同时使用,为什么?
(多媒体动画解释回答。)
师:植物生长需要大量的氮、磷、钾营养元素,还需要微量元素。
板书:四、微量元素肥料
师:请同学们看完介绍后找出微量元素肥料。
多媒体图文介绍7:缺乏硼肥、锰肥、铜肥、锌肥、钼肥等元素时植物的变化。
生:微量元素肥料主要有硼肥、锰肥、铜肥、锌肥、钼肥等。施用的量很少,植物缺乏这些微量元素,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减弱抗病能力。
师:在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中,找出含两种以上营养元素的化肥。
复习后回答:(nh 4 ) 3 po 4 、kno 3 。
板书:五、复合肥料
多媒体图文介绍8:复合肥料的概念和种类。复合肥的营养成分通常用n-p 2 o 5 -k 2 o的质量分数标记,如12-24-12的铵磷钾肥,即表示该复合肥料含n:12%,p 2 o 5:24%,k 2 o:12%。
师:复合肥料的概念和种类。
多媒体图文介绍9:解放前后我国化肥工业的比较,特别强调近几年来我国化肥工业的飞速发展和今后的化肥工业方面发展方向——生产高效、长效肥料和复合肥料。
师:除使用化肥外,我国农村大量使用的农家肥料还有哪些?
生:厩肥、绿肥、人粪尿等。
多媒体图文介绍10:化肥与农家肥的特点。
师:了解化肥、农家肥的特点。小结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讨论后小结)
小结:合理使用肥料非常重要,施肥应当因地制宜,考虑肥料的性质、价格与肥效比、土质、土层深浅、气候、时间、肥料的用量和当地的实际情况,把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科技兴农,让化肥更有效地为人类造福。
练习:1.常用的化肥有______、______、 、______和复合肥料五种。
2.100kg碳铵与______kg尿素的肥效相当。
3、现有含氮15%的氨水40kg,要用水稀释到含氨0.3%才能施用,需要加水多少千克?
作业:1.见书180页第1、2题。
思考题:
做松花蛋的配料有草木灰(主要成分为k 2 co 3 )、生石灰、食盐、纯碱,当用水将混合物调好包在蛋壳外面时,共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化学教案篇3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一、教材分析:
可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化学方程式与热化学方程式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理解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为什么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h的“+”与“-”以及为什么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可以用分数等,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重视对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以及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技能的训练,注意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的规范化。
二、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2、能力目标: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四、学情分析:
热化学方程式是学习热化学的重要工具,教材从化学方程式只能表明反应物分子转化为生成物分子时原子重新组合的情况,而不能表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这个局限入手,说明介绍热化学方程式的必要性及热化学方程式的定义,重点介绍了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化学方程式与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化学键知识联系紧密,通过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技能。
五、教学方法:对比、归纳、总结等方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上相关的知识,完成课前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实物投影仪,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存在的困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是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回顾△h计算的三种表达式:(学生回答)
导入:我们已经认识了反应热,那么如何在化学方程式中正确反映其热量的变化?展示本节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学生对比热化学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区别并填写表格。
h2(g)+1/2 o2(g)= h2o(i) ?△h= - 285、8kj/ mol
点燃
h2+1/2 o2====== h2o
学生回答:1、化学方程的右边必须写上△h,并用“空格”隔开,
2热化学方程式物质后需标聚集状态(s、l、g、aq),化学方程式不用。
再次让学生对比以下热化学方程式
200℃
h2(g)+i2(g)======2hi(g) △h=-14、9kj/mol ①
101kpa
h2(g)+ 1/2 o2(g)==h2o(g) △h=-241、8kj/mol ②
2h2(g)+ o2(g)==2h2o(g) △h=-483、6kj/mol ③
学生讨论总结:3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表示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可为整数或分数。
普通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宏观上表示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微观上表示原子分子数目,只能为整数,不能为分数。
4热化学方程式需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如不注明条件,即指: 25℃ 1、01×105pa;普通化学方程式中注明条件。
5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加倍,则在热化学方程式中△h的数值也加倍;
让学生自己总结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注意事项。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1、化学方程的'右边必须写上△h,并用“空格”隔开, △h:吸热用“+”,放热用:“-”,单位是kj/mol或j/mol
2、需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如不注明条件,即指: 25℃ 1、01×105pa;
3、物质后需标聚集状态(s、l、g、aq)
4、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仅表示物质的量并不能表示物质的分子数或原子数,因此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5、根据焓的性质,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加倍,则△h的数值也加倍;若反应逆向进行,则△h改变符号,但绝对值不变
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燃烧热和能源,课后同学们预习这部分内容,着重分析燃烧热、中和热概念及其热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并完成本节练习。
化学教案篇4
一、教学目的:
⒈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的化学稳定性和升高温度时化学活动性;
⒉了解碳各种单质物理性质差异虽大却具有相同化学性质;
⒊初步了解化学反应伴随的能量变化;
⒋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掌握单质碳可燃性和还原性。
二、教学重点:
碳单质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教学难点:碳单质与氧化铜、二氧化碳发生的化学反应。
三、教学用具:
小黑板、投影机。
四、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碳的几种单质,碳的单质有哪一些呢?其中炭黑可用于制造墨水,如我们使用的碳素墨水,用碳素墨水书写的字长时间不变色,而蓝色墨水易变色?为什么呢?这个原因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关于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揭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附学习目标:
⒈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的化学稳定性和升高温度时化学活动性;
⒉了解碳各种单质物理性质差异虽大却具有相同化学性质;
⒊初步了解化学反应伴随的能量变化;
⒋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掌握单质碳可燃性和还原性。
??学生自学、教师巡堂指导
附自学提纲:
⒈我国古代用墨书写的.字画,年深日久为什么不变色?
⒉回忆碳在氧气中燃烧现象,是不是碳与氧气反应都生成二氧化碳?
⒊怎样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⒋观察实验5-4,说出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
⒌碳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吗?如果能,会生成什么?
⒍没有化学反应热,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具体做法:
⑴学生根据自学提纲阅读课文,阅读时注意看不懂的内容,并对看不懂的内容作好标记;
⑵老师巡堂分类指导,同时观察、了解学情;
⑶师生共同研讨自学提纲,对自学知识进行强化。
??巩固练习,强化知识
练习:
a.单项选择:
⒈ 北宋黄庭坚用墨书写的字“笔意”二字至今仍完好如初这是因为
( )。
a墨不易褪色 b.碳不溶于水
c.碳有还原性 d.碳在常温下性质稳定
⒉ 某黑色固体加热后变成红色物质,同时生成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
体, 这种黑色固体是( )。
a.氧化硐 b.木炭c.铜、木炭混合物 d.氧化铜木炭混和物
⒊ 碳与氧气化学性质相似之处是( )
①可燃性②还原性 ③氧化性 ④都是单质⑤都难溶于水
a.①②③ b.①② c.③ d.①②③④
b填空:
⒈ 写出由碳生成一氧化碳的两个化学方程式,前者说明碳有性,后者说明碳具有 性。
⒉ 黑火药由木炭、硫粉、火硝(kno3)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点燃爆炸后生成硫化钾、氮气和二氧化碳,写出化学方程式 。
c.选做题:
⒈ 下列变化中单质碳作还原剂的是 ( )。
a. c co b. c co2 c. ch4 c d. co2 co
⒉ 用木材做桩,常将埋入地下部分烧焦 ,目的是 ( )。
a.烘干木材 b.使木材变更结实 c. 烧死虫子 d. 形成化学性质稳定的炭层
⒊相同质量的碳完全燃烧生成co2和生成co所消耗氧气质量的比为( )。
a. 2 : 1 b. 1 : 2 c. 14 : 11 d. 11 : 14
⒋有a、b、c、d四种单质,通常情况下a、d是无色气体,b为红色固体,c是灰黑色固体,进行实验:
⑴在d中加热b,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物质e。
⑵c与e混合高温下得到b和一种无色气体。
⑶气体a与e加热反应得到b和一种常温下是元色液体物质。
推断a、b、c、d并写出有关反应化学方程式。
??小结:
①单质碳在常温下的化学稳定性和升高温度时化学活动性;
②碳各种单质物理性质差异虽大却具有相同化学性质;
③碳单质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布置作业。
化学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表演小魔术:会变色的“水”(稀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稀盐酸);看课本中的彩图:小猫烤火、水中的鸟笼,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区别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的粒子结构怎样?(第三章学)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这都是化学要研究的内容。化学还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师讲解观察实验的`方法。
学习化学必须重视实验,注意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积极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观察实验现象的程序:
投影: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描述实验时应注意语言清晰、准确,只说现象不说结论。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分别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1、2这两个实验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依据。
3、4这两个变化的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
板书: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讨论]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和联系?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5页习题1、2。
[讨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d、物理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通过四个实验,我们知道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又能凝结成小水滴,胆矾是蓝色的晶体,镁带在空气中能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能转化成三种物质,这些都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即物质的性质,引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讲述]物质的性质,无论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均指物质的特有属性,物质不同,其性质也不同。下表有助区别两种概念。
[投影]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确定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知
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等
[讨论]
1、下列哪种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
a.导电性b.挥发性c.可燃性d.溶解性
2、下列各组物质能根据在水中的溶解性区别开的一组是( )
a.豆油和汽油b.水和酒精c.铁块和铝块d.面粉和白糖
3、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
e、木棒受力折断。
[小结]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的区别。
我们应把握住一点,即变化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而性质是物质内在的属性,有时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让其表现出来,而有时只需用感观和仪器感知测量即可。
四、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3、4页内容,讨论: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4页内容,了解化学工业的过去和现状。
五、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小结]注意学习化学的方法(抓好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四个环节),重视并做好化学实验。
预习指导:做到初步了解重点、难点、画出不懂的问题。
听讲:边听、边观察、边思维、边记忆,争取在课堂学会。
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随堂练习:
布置作业
复习课本1-4页,画出概念和记忆要点
板书设计
绪??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观察实验的方法:
[投影]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化学教案5篇相关文章:
★ 西瓜教案5篇
★ 穿项链教案5篇
★ 整理教案5篇
★ 春日教案5篇
★ 蘑菇教案5篇
★ 懒惰教案5篇
★ 舀汤圆教案5篇
★ 小书包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