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要设计反思环节,以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和改进,通过教案,教师可以记录和总结教学经验,形成体系,69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看雪的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看雪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及由生学组成的词语,会认“省、店”等10个生字。
2、读懂课文,知道台湾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了解台湾儿童向往北京,北京儿童渴望同台湾儿童在北京相聚的美好愿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教学步骤:
一、揭题。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讲台湾省的小朋友看雪的故事。
二、出示地图。
了解台湾省的位置,介绍台湾省的有关历史情况,知道台湾虽然现在没有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但它仍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
三、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画出带生字的词,多读几遍。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4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四、检查自读情况。
1、这篇文章分几自然段?
2、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3、说说文章主要讲的是什么?
五、指导学习生字词。
1、认读生字并给生字组词。
学会字:讲打指接惊故候奇
会认字:省店橱指接讲铺毯银仗
2你认为哪些字难认?想什么办法记住的?
“惊、省”是后鼻音。
“银”是前鼻音。
3、你认为哪些字难写?
故:右边是反文旁,不是折文旁“文”。
候:不要忘了中间的一小竖。
4、指导写字。
(1)看清每个字的结构及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完成“我会写”。
看雪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
2、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3、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教学媒体: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美丽的雪景,聆听悦耳的音乐,朗诵一首关于雪的诗歌。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风景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风景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风景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朗诵课文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三、品读文本
全班齐读,明确要求:
1、思考张岱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去湖心亭看雪的?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是日更定
天气: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痴行”
教师提示想象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除了从人的听觉来描写,还从什么角度来写?
这样的天气我们在家干什么?可是他却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凌晨时分跑到湖上去看雪,真是“怪异”啊。
2、这样的情况下去看景,一定是自己所痴迷的景色,看看作者痴迷的是怎样的景色。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痴景”
让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请大家说说此景异在哪里。
教师提示:
a.“天与云与山与水”是否拖沓?去掉读一读,对比读出田地苍茫的景象。
b.量词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c.顺序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个、与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长堤一条而已”?
d.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读出“而已”的言外之意。
展示课文的景物描写和课外的一段景物描写,区别有什么不同之处。
课内文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课外文段:雪花越来越密,在空中无休止地散落着。整个世界弥漫着无数似花似蝶的六角精灵,淘气的小精灵们无拘无束,欢快地、盈盈地在空中演绎着一场绝佳的舞蹈,也许是在天宫中呆久了的缘故吧,它们似乎把全身的能量都释放出来了,渲染了一切。然而,那六角形的精致的雪花,却很快就融化成了水滴,依附在被雪水冲得干干净净的架子上,风儿悠悠地吹来,摇摇欲坠,但还是不肯善罢甘休。融化的雪水中,隐隐约约映出了一个清新的世界。
课内文段写景特色: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情感有孤独、落寞之感慨。——白描
教师明确知识点:白描手法: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3、阅读第三段,思考:
a.作者在亭上都遇到了谁?
b.他们是哪里人?
在湖心亭作者又遇到了两个和他一样痴的人,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可是,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却不留电话、地址、qq号,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这样看来,张岱追求的人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呢?再加上前面有个矛盾的地方,是张岱数不清人数吗?
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浩大,如此孤独,这其中是不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当时他会是怎样的表现?他心里会说什么呢?现在,同学们知道“张岱心中有寒冰”的谜底了吗?
走近张岱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学家。他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子弟。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他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主要著作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等,风格流丽清新,写家破人亡之痛,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
揭开谜底:张岱借助看西湖雪景来表现自己高雅脱俗、清高自赏、淡淡愁怀、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练习
请同学们也来说说自己心中的景色,也要用上借景抒情。
(借助恰当的练习拓展,进一步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课外迁移欣赏一下古诗词中的雪景描写:
1、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5、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7、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8、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运用今天学到的白描写法写一个小片断,来说说自己心中的景色,也要借景抒情。
看雪的教案篇3
【教材分析】
?看雪》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热爱祖国”专题之第四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极富儿童情趣的课文。讲的是台湾小朋友只见过橱窗里用棉花做的雪,没有亲眼见看到过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兴趣。课文蕴含着海峡两岸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
【设计理念】
以“激发兴趣,倾情美读,训练表达,升华情感”为主线,训练学生“以读为本,由本逐末”,将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将天涯化为咫尺,师生互动,让两岸同胞共同期盼祖国统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省、店、景、讲、毯、银、堆、仗”等10个生字,会写“讲”等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话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北国雪景的美丽,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自读自学为主,尊重他们的主体意识,自主识字,读中释疑,读中感悟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两岸人民对雪的热爱,激发学生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重点难点】
1、在朗读中了解词句,感悟玩雪的趣味。
2、在语境中学会生字词,了解课文的盼望祖国统一的思想。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准备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拓展文本信息,激发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内容,着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学生识字方法的积累。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识字能力。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划出生字。收集有关台湾的资料。
2、课件准备:北国雪景风光、雪趣及音乐片段、生字词、中国地图等。
【教学过程】:
一、赏雪景,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谜面:
一片一片又一片,片片鹅毛飞满天,掉在地上处处白,落在水里都不见。
生猜出谜底(雪)
2、师:大家想跟着老师去看雪吗?(想!)课件展示:北国雪景风光。
学生欣赏雪景,畅谈自己冬天玩雪的快乐感受。
3、出示句子:
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引导学生读正确,尽量读得有感情。
师:在冬天,赏雪、玩雪是一件多美的事情啊!可是,在我国台湾省却是很难看到雪的,那里的小朋友也特别想看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看雪》这篇课文。
教师用楷书在田字格中书写课题──《看雪》,并指导同学看清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整体布局。(楷书在田字格中书写起示范作用。)
[设计意图:美丽的北国雪景激发了学生的情趣,在听说台湾的孩子们只能看到“橱窗里的雪”而不能像大家一样身临其境地体验看雪的快乐时,情感上就会产生巨大的落差,而这样的落差,正是课文“情”线产生的“源”,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文,自学生字。
1、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课件出示“我会读”,检查自渎情况:
台湾省商店橱窗指了指接着;
讲故事铺着雪毯银装打雪仗;
学生自由读、齐读、指名读。
3、师:你们瞧!生字宝宝从词语中走出来了,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课件出示:省、店、橱、指、接、讲、铺、毯、银、仗多种方法,巩固识字。
(1)开火车、当小老师领读生字。
(2)哪些字你早就认识了,是怎么认识的?
(3)你们还有哪些有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导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发现认记生字的方法。如:
谜语认记:
毯: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
店:站而不立,庆而不大,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借助偏旁认记:“指、接”都是提手旁,字义和人的手有关;“银”是金属,所以是金字旁。
形近字:讲——进、铺——辅等。
[设计意图:巩固识字是教学的难点。以上环节,采用多种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识字,并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不断地复现所学的词语,让学生快快乐乐地认识生字,为阅读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再读文,感受真情。
1、展示朗读,体验真挚情。
指导学生分节朗读课文,并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台湾的孩子们对到北京看雪的向往。
2、品读雪景,体验文字美:
(1)出示描写老师看到的雪景的句子: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2)引导学生朗读。说说看,你看到了怎样的雪景?
——雪花、雪毯、银装,到处一片洁白,美吗?谁来读得很美。
——不仅是雪花美,也不仅是雪毯美,更不是树上的银装美,还有作者的描写:你看——试着再读一读。
——飘着雪花,那是“雪花飘飘”;铺着雪毯,那是“白雪皑皑”;披着银装,那是“玉树琼枝”“粉妆玉砌”;一片洁白,那是“洁白无暇”。多么美啊!谁再来美美地读读。
(3)第二句写的是雪中的活动,除了堆雪人,打雪仗,你们想象一下,孩子们还会在雪地上干什么?(自由发言:滑雪、吃雪、玩雪球、拍雪景、坐雪橇?)
(4)一边欣赏雪景图片,一边齐读第9段。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美好的雪景,体会北方孩子玩雪的乐趣吧!
3、出示地图,了解看雪难。
师:这么美的雪景,这么快乐的感受,可是,台湾的小朋友却无法体验到,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分别找到北京和台湾在地图上的位置,请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谈台湾小朋友很难看到雪的原因。)
师:在我国台湾省是很难看到雪的。那里的小朋友们只能看看商店橱窗里的雪,那美丽的`雪景并不是真的,而是“用洁白的棉花”做的。难怪那里的小朋友们会这么渴望看到雪景,所以,他们问了自己的老师。课件出示:
“您看见过真的雪吗?”(试探语气)
“你是在哪儿见过的?”(惊喜、羡慕)
“北京离这儿很远吧”。(盼望)
“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去台湾看看真的雪呢?”(急迫)
4、角色体验,感受思乡情。
师:咱们分角色读一读,看看谁能读出孩子们当时发问的心情?
台湾的那位老师也一定渴望着回到自己的故乡和家人团聚,带着自己的学生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所以他才会望望大家,深情地说:(齐声朗读)“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呢!”
设计意图:
本文中的四个问句,是教学的另一个重点。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朗读,体会出问话时的心情。在引导的时候,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将心情的变化,有试探到惊奇,由惊奇到羡慕,由羡慕到盼望。在指导读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语文知识的渗透,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含义。课文中是回答问题,表示看过真的雪;在课堂上是表示肯定与赞许。
二是“争着问”,对学生进行词语积累的教学,认识新的词语。
五、诵读儿歌,表达感情。
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台湾就能回到祖国妈妈的怀抱,那时候小朋友们就能和来自台湾的孩子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了。课件出示儿歌《欢迎台湾小朋友》集体诵读。
一只船,扬白帆;
漂呀漂呀到台湾;
接来台湾小朋友;
到我学校玩一玩;
伸出双手紧紧握。
看雪的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诵读积累,理解课文大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品读赏析,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语设计1:
被誉为“人间天堂”的西湖,无数文人墨客曾为它留下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我们耳熟能详的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见,拥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就能看见不同的西湖。
导语设计2: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诗中“寒江独钓”的清奇意境令人神往,孤高情怀叫人赞叹。而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则营造了另一番意境,抒发了别样的情怀。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走进西湖,去湖心亭看看雪。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
沆砀(hàng)(dàng)余舟一芥(jiè)铺毡(zhān)对坐
余挐(ná)一小船喃喃nán雾凇(sōng)
2生词注解
(1)通假字
挐一小船挐:通:“桡”撑船。
(2)一词多义。
一:①上下一白全②长堤一痕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
更:①更定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②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是:①是日更定这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
绝:①绝消失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3)古今异义。
①余住西湖古:我。今:剩余,多余。
②余挐一小船古:撑、划。今:捉拿、手拿、拿腔拿调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酒杯。今:颜色、光亮、没有效果、无报偿
④是日更定古:这,代词。今:用于判断,或与“非”相对
3作者名片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奈募》《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4背景追溯
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悠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再跟读。留意文章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
2思考回答几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告诉了我们什么?(点明时间、地点。)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从哪种感觉来写?(从听觉来写。)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突出大气的严寒;也为下文更定到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笔,突出游兴强烈。)
(3)“是日,更定矣,余籋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雪。”
这么冷的天气,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孤怀雅兴,孤高自赏。)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几句写雪景,有什么特点?(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齐读第1自然段。
(5)齐读第2自然段。
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
(6)齐读第3自然段。
作者看到了什么?和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即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翻译这段内容。)
(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作者和这些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境,使我想起两句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者不善饮酒,却“强饮三大白”,真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啊。
(7)“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声,你怎样理解这个“痴”字?(舟子说作者“痴”,又说还有像作者一样“痴”的人,实际上是突出作者的“痴”。)
“喃喃”一词,你看出了什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状态。)
(二)深层理解
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交流点拨】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三)走进语??
1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写景使用了白描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2文章开头说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这里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交流点拨】不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是为伍,一个“独”字表现了文人雅士的孤傲。
(四)走进写法
人与景相融合。 人与景的融合是本文的特色之一,如第2自然段写景,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其精准的感受,体会到隐藏在简单背后的震撼力,使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是“看雪”行动的延伸。人的参与,给本来显得有些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
(五)走进主题
本文通过对西湖壮观的雪景的描写及湖心亭奇遇的记叙,表现了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四、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痴行:大雪独行、上下一白
痴景(奇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痴情(雅趣):知己之乐
(痴人就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白描:抽象、概括
渲染:形象,具体
五、拓展延伸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交流点拨】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看雪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并背诵全文。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并了解白描手法。
3、赏析作者独特的情感,了解其熔叙事、写景、抒情与一炉的特色。
4、感受作者遗失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态度。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我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题安排】
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引导学生把握“白描”这一描写手法;分析作品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一、导语:
说到西湖,大家一定会信手拈来很多诗文,今天我要考考大家(抢答):春天的西湖?夏天的?晴天雨天的?(分别为《钱塘湖春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饮湖上初晴后雨》)今天,我们再欣赏冬天的西湖。
二、朗读,整体感知
自由诵读,找出难读的字,疏通文意。
崇祯(chóng zhēn) 毳(cuì)衣 雾凇(sōng)
沆(hàng) 砀(dàng) 铺毡(zhān)
喃喃(nán) 更(gēng)定 更(gèng)有此人 强(qiǎng)饮
师配乐朗读。
生模仿,自选对手,pk朗读。
生点评后在齐读。
三、景物欣赏
1、既然是“湖心亭看雪”,作者看到怎样的雪景?
(找出文中语言并赏析)
--> “雾凇……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营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情绪。
2、(多媒体显示两幅图)哪一幅更像张岱看到的西湖雪景?(一个素雅,一个浓墨重彩)
(从直观视觉上感觉白描)
引出白描(多媒体显示《天净沙.秋思》的插图即白描释义)。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方法。
3、女生齐读第一段
四、研读赏析,品味情感
1、时间:看雪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更定时分。
冬天的凌晨冷到什么程度? “湖中人鸟声俱绝”
作者为何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说明他怎样的志趣?
-->追求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反映他超凡脱俗的雅趣。
2、人物:作者是一个人去赏雪吗? 不是,还有舟子。
为何用“独”呢?反映他怎样个性特点?
-->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及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3、心情:一个人凌晨去看雪,心情会怎样?
-->忧郁、惆怅,淡淡的哀愁(插入作者简介)
张岱号陶庵,明末清初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寻梦,寻梦,过去的生活如在梦中,如在画中,飘然而逝,现而有隐,作者只靠“梦亿”来寻求心灵的慰藉)
4、本文写于明亡之时,却为何用明号纪年?
-->深深的故国情丝,淡淡的哀愁。
5、本文不仅写了作者一个人夜晚去赏雪,第二段还记叙了什么?
-->偶遇金陵人。
作者为什么不把两个人名字写出来,而只是写“金陵人,客此”?
a、作者也是客居此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b、金陵,南京,明朝开国定都南京,暗示他对故国的思念。
男生齐读第二段,读出惊喜和淡淡的哀愁。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你认为柳宗元和张岱能成为精神上的朋友嘛?
六、小结:
多媒体显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经过这堂课的学习,你应该理解作者的那份痴心了吧!
七、作业:
用白描手法写一处景物或描写一个身边的同学。
看雪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白描的手法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
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领略了钱塘潮的雄奇壮丽,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梦萦魂牵,在西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学生诵读课文
诵读指导: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感情再其次要流畅自然,一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三、学生分组探究
1.语词破译组:负责解决文章中生字、文言词语以及文言翻译等方面的问题
2.心灵探密组: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3.性情评价组: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后评价作者这样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还是不可取
4.写法赏析组:对文中的写法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进行赏析
四、交流探讨的结果
1.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词语: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者:……的人
②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这一天,更声刚刚完绝,天将凌晨,我划了一叶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与浓云与远山与湖水浑然连为一体,上下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着热气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才告别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
2.心灵探密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作者与众不同的表述:
a.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为什么要用明朝的年号?
提示:对故国的留恋
b.天寒地冻他为什么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独自一人他很在乎雪景吗?
提示: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他脱俗喜欢宁静,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性情
c.“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
提示: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那些俗人为伍在作者眼里这些人并不存在
d.一切景语皆情语,他笔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怎样的状况?
提示: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e.金陵人请他喝酒的时候,他连姓氏都没有通报,只是离开的时候才问,也没有记下来,有什么深意?
提示:君子之交淡于水,作者交朋友没有什么功利性,只看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
(2)能够总括作者形象特点的一个词是“痴”,怎么理解这个的深意?
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3.性情评价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古代文人中有许多曾经有过遗世独立的文人雅士
例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于句曲山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又如:陶弘景,曾经掌朝廷机密文书,后来不仕隐居,娱情山水,作起了“山中宰相”
再如:刘禹锡,住在陋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辩论:
a.可取的地方:他们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与腐朽的官场为伍他们性情高雅,娱情山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绝妙奇文
b.不可取的地方:他们消极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统治阶级,可是另一个方面他们没有为当时的现实社会作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他们的独善其身,使他们的杰出才干没有了社会的价值
4.写法赏析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本文写景的句子;写景的方法;景物的特点;折射出人物的情感
写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白描的方法: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预备资料:关于白描手法的解释
(2)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看雪的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省、店”等10个生字。会写“讲、打”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学重点】
识字。
【教学难点】
朗读领会文章,体会台湾小朋友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台湾的资料。
2、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看过雪吗?玩儿过雪吗?
2、台湾的小朋友却很难看到雪。他们多么希望看一看雪,多么希望去北京看一看雪啊!
板书课题:
看雪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
2、借助拼音熟读课文。
3、小组互助学习,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4、自由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认记生字
1、小组合作互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记生字。
2、谜语认记:
毯: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
店:站而不立,庆而不大,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3、动作演示理解记忆:
指、(用手指一个地方)
接、(用手做一个接的动作)
铺(用手做一个铺的动作)
(学生跟着一起做)
4、借助偏旁认记:
银、橱、讲
5、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6、借助短文巩固识字:(比一笔,看谁最先把这段话读通顺)
在省城长途汽车站的对面,有一家新开张的金店。金店的`橱窗里摆放着一件件闪闪发光的金银首饰样品。金店地面上铺着红色的地毯。妈妈看见玻璃柜里的一条银色的项链,便指着这条项链,问营业员多少钱。营业员拿出这条项链说:“8000元,不讲价。”妈妈接过项链,觉得挺不错,就买下了。
四、写字教学
教学“指、接、打”:
1、学生观察共同点,并说一说。
2、教师讲解:指”字右上是“”,不要写成“”;“接”字右下的“女”,横画要长些。
3、学生观察“讲”并描红书写。
五、熟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
老师小时候是怎么玩雪的?
2、完成课后“我会连”:
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准备地图一张,请生在此图上找到北京与台湾。
2、学生收集的关于台湾的资料展示。
3、老师小时候是怎么玩雪的?(指导朗读第九自然段,读出高兴的感觉)
二、朗读课文,提出问题
1、师范读课文,生思考:老师为什麽要深情地说?心里在想什么?
2、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4、将小组合作不能解决的问题,但又有意义与价值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
5、各组选取感兴趣的问题进一步讨论理解。
6、全班交流讨论解决:老师为什麽要深情地说?心里在想什么?(教师深情地说一句话,帮助学生理解深情)
三、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情感
1、师范读课文,生体会情感。
2、生自由读。
3、抽生读,教师指导。
4、齐读,配乐。
四、实践活动
你有什么心里话相对台湾小朋友说吗?(可让生在课外给台湾小朋友写一份贺卡)
五、写字教学
1、教学“惊、故、候、奇”:
“故”字右边是反文儿,不是折文儿;
“候”字,不要漏写中间的“竖”;
“奇”要写得上小下大。
2、复习巩固:
同桌互相考一考本课生字。(不会的互相教一教)
【板书设计】
台湾
思向
12看雪
??
北京
(注:此板书形成一个心形。)
看雪的教案篇8
认知目标:
1. 认识省、店、橱等10个生字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在自主体会和朗读中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1.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2.体会大陆和台湾的儿童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重点:学习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难点: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两岸人民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二、教法学法
德国教育家蒂多惠斯说过,教育的艺术是激励、唤醒和鼓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本课,我结合远程教育资源,采用情境教学法、语言描述法、质疑引探法、先扶后放教学法。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合理的激励和评价,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
而在“学法”上,我一直坚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固在本课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读读、划划、议议、说说,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培养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三、教学理念
1、本节课充分利用远教资源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敢于尝试、勇于探索的精神。
2、打破传统农村教师一只粉笔、一张黑板的教学模式,合理利用远教资源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愉悦地学习。
3、本节课突出远程教育的特点。利用远教资源进行教学,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声情并茂的教学形式,即开阔了学生视野,又丰富了教学活动,从而达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四、教学过程
其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新课伊始,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们祖国幅员辽阔,山河秀丽。不同的季节展示着不同的美。今天,就让我们去欣赏那美丽的雪景吧!”然后,我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让学生欣赏雪景,感受雪中的美及乐趣,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通过老师充满激情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图、文、声的结合,使学生沉浸在美丽的雪景中,欣赏之后,孩子们一定有了自己的感受,教师伺机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并及时设疑:宝鸟台湾孩子只能在商店里看到雪景,这是怎么回事呢?
设计意图:利用农远资源,抓住儿童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课一开始就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学习欲望得到提升。
教学的第二步:初步感知,情感体验
1、初读课文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让学生边听边仔细观图,接着让学生自学课文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最后同桌互相交流识字的技巧。
2、检查生字
出示课件,采用多种方式认读,并借助农远资源纠正学生的读音。通过教师小结,教会学生识记生字的技巧,落实了训练重点,为后面的学习作了铺垫。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中心环节,充分合理利用农远资源,让孩子们在图文并茂的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
第三步:融入情感,愉快教学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前进。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设计了“我会说”“我会问”“我会答”三种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谈一谈对课文的认识,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展,自主创造,既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又张扬了个性,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想象力。接着让学生再次欣赏雪景图,感受雪美的'同时,体会台湾儿童看不到雪的那种心情,并分组讨论你希望台湾的小朋友到北京来吗?两岸小朋友的愿望能实现吗?最后通过师生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文中对话,完成本课的能力目标。
第四步,总结升华,憧憬向往
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更是神奇的,教学《看雪》这篇课文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爱国热情,促进情感体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行爱国主义的情感熏陶,更好地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所以在这里,我大胆质疑:小朋友们,学了本课,你们想对台湾的小朋友说些什么?让学生大胆地发挥创造性想像,把各自的心里话说出来。
看雪的教案8篇相关文章: